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病中,弘一法師曾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幾天後,他寫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輩起移居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親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成為津門巨富。母親姓王,是李筱樓的側室,能詩文。
李叔同5 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成長。6 歲時,李叔同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受到嚴格的教育。李叔同幼時接受傳統教育,熟習四書五經,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18 歲時,李叔同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哥哥文熙從家產中撥出30萬元供李叔同家用。這在當時是一筆巨額財富,他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開始學習音樂和作曲。
當時,李叔同積極支持維新變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維新變法後,為了避禍,他帶著母親、妻子遷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來。由於他家在上海有錢莊,他可以憑少東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他與滬上名流交往,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與畫家任伯年等創立「上海書畫公會」,入南洋公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從學於蔡元培,還與歌郎、名妓等往來頻繁,並粉墨登場,演出京劇《八蜡廟》《白水灘》《黃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同時學習音樂,還師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李叔同與同時期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人創辦了「春柳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春柳社」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李叔同在社團首演《茶花女》時飾茶花女一角,是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先後在天津、上海任教員之職。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李叔同赴杭州,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課教師。1914年,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李叔同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後多作書法。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專研佛教律學。為振興律學,弘一法師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
在佛教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法師身體力行,持戒甚嚴,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過午不食;衣無過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遺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個布丁,皆親手自補。
弘一法師精研律學,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並創辦「南山律學院」。僧臘二十五年始,弘一法師雲遊浙江、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上海、青島等地講律。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顛沛風雨如故。為之追慕,夏丐尊、豐子愷等執弟子禮,終身護法。
弘一法師對佛家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表現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具才名。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他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卓越先驅。在皈依佛門之後,他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
資料綜合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