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2020-12-23 騰訊網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病中,弘一法師曾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幾天後,他寫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輩起移居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親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成為津門巨富。母親姓王,是李筱樓的側室,能詩文。

李叔同5 歲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成長。6 歲時,李叔同開始跟著年長自己12歲的兄長讀書並學習日常禮儀,受到嚴格的教育。李叔同幼時接受傳統教育,熟習四書五經,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18 歲時,李叔同奉母親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哥哥文熙從家產中撥出30萬元供李叔同家用。這在當時是一筆巨額財富,他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開始學習音樂和作曲。

當時,李叔同積極支持維新變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維新變法後,為了避禍,他帶著母親、妻子遷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來。由於他家在上海有錢莊,他可以憑少東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他與滬上名流交往,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與畫家任伯年等創立「上海書畫公會」,入南洋公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從學於蔡元培,還與歌郎、名妓等往來頻繁,並粉墨登場,演出京劇《八蜡廟》《白水灘》《黃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同時學習音樂,還師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李叔同與同時期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人創辦了「春柳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春柳社」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李叔同在社團首演《茶花女》時飾茶花女一角,是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先後在天津、上海任教員之職。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李叔同赴杭州,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課教師。1914年,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李叔同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後多作書法。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專研佛教律學。為振興律學,弘一法師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

在佛教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弘一法師身體力行,持戒甚嚴,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過午不食;衣無過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遺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個布丁,皆親手自補。

弘一法師精研律學,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並創辦「南山律學院」。僧臘二十五年始,弘一法師雲遊浙江、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上海、青島等地講律。三次大病,生死置之度外;一息尚存,顛沛風雨如故。為之追慕,夏丐尊、豐子愷等執弟子禮,終身護法。

弘一法師對佛家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表現了濃厚的愛國情懷。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法師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具才名。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他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卓越先驅。在皈依佛門之後,他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

資料綜合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幾幅有趣的書法
    弘一法師(左)  時年28歲未卜先知的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是提前預到自己死期的人,他臨終前,與劉質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別,安排好後事,一切都從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帶微笑,慈祥安然,如睡著了一般。讀弘一晚年信件,最欽佩的當是,他對衰老死亡的態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憂亦不懼,表現的一如往常,給朋友的信中說到晚景,病體,沒有哀傷欲絕之氣,也少未竟事業之嘆,很是平常,人世死,極樂生,勘破生死,方能正確對待,切實享受死亡。弘一法師晚年給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詩句「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
  •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王勇波齊雲千塔佛造像藝術展完美開幕
    ,天心月圓」,弘一法師所描繪的心靈融契、靜謐美好之境,在龍門博物館負二層的環形展廳裡得了完美的呈現。這是了解王勇波佛造像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對「齊雲千塔,天心月圓」的一種觀看視角。王勇波將現存於洛陽白馬寺內的十三級磚塔齊雲塔用雕塑的方法使得作品得以全新立體呈現,並採集廟宇殿堂前的香灰與中原泥土融合,用古老傳統的燒制技藝使作品得以全新的詮釋。
  • 83歲「濟公」遊本昌深情演繹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圖)
    26日晚,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暨弘一法師誕辰135周年話劇《弘一法師——最後之勝利》在南安雪峰寺公演,83歲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濟公扮演者遊本昌擔任主演,深情演繹一代高僧弘一法師最後的5年時光。
  • 回憶弘一法師:在「槍林彈雨」中「備受苦厄」的堅守
    願護南山四分律宗弘傳世間」(《弘一法師全集/佛學雜記/餘弘律之因緣》新世界出版社)。佇立大師靈塔前,茫然還是其次,我不解的是,為什麼那樣一個通才天才會在盛年時斬斷塵根、撒手塵緣,精研《四分律》,從此一心事佛,直至六十二歲圓寂?須知,大師未出家時可是「風流絕代」的一代才子,音樂、美術、戲劇、詩文等一出手便是大家。
  • 一輪明月耀天心
    弘一法師在普陀山和印光大師一起生活了七天。一次,吃完飯,弘一法師把缽放下,安靜坐著。印光大師也吃完了,倒了一點開水在缽裡,涮了涮缽,喝了。弘一法師也倒了開水在缽裡,涮了涮,喝了。印光大師說:「要惜福啊!」
  • 田沁鑫最新話劇《聆聽弘一》:「喜樂一時,自覺一會」
    話劇《聆聽弘一》因由我們的誤解和探問,使「身披忍辱甲,手提智慧劍」的弘一法師,去掉粉飾的胡編,用戲劇「道場」,開啟人生智慧。我們試圖擺脫戰戰兢兢的懼怕那張弘一法師圓寂的死亡照片,及那幅難以理解的「悲欣交集」。我們會被李叔同這樣的「奇珍」耀眼,我們會感動弘一法師,致敬「天心月圓」。話劇《聆聽弘一》不是心靈雞湯,不是公知論壇。田沁鑫用極富創造性的佛學探索,打量弘一的「自覺性與自控力」,用看得見的一場聆聽,挑戰戲劇的平庸,和觀眾一起,靠弘一法師更近,穿越時空,回歸話劇開創者李叔同的緣起。
  • 知書丨弘一法師手書《華嚴集聯三百》:得無窮「法味」,生「無上清涼」
    弘一法師是第一位對傳統書法審美觀進行革新的藝術大師,他的書法稱古今絕無的「弘一體」。人們常用「高山仰止」來形容對弘一法師文化行持的崇敬,如此說來,那麼它的書法可謂是此座大山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如今弘一法師的書法已經成為了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寶,通過對他書法作品的觀研品讀,可揣摩體味大師的品格修養和人文情懷。
  • 佛教: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律宗弘揚光大
    弘一大師研究律學,也弘揚律學。他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言行合,身體力行。在生活上他自奉極儉,「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弘一大師每日修行也十分努力,「一日之內,禮佛、念佛、拜經、閱經、誦經、誦咒等,餘下的空閒時間不出一小時」。他對自己要求是如此嚴格,但他認為自己還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比丘,因為中國佛教戒律廢馳,經典散佚他當初受戒的儀式,無論是沙彌戒還是比丘戒,都是不正確的。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國畫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悲欣交集 弘一法師李白曾經寫過「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所有的有情,有一天都會變成無情,因為來生我們都只能在虛無縹緲的銀河再會。
  • 晚晴室外道晚晴——探訪弘一法師的圓寂之所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夏先生在讀信之後就發現:「信上『九』、『初四』三字用紅筆寫,似乎不是他的親筆,是另外一個人填上去的。」後有當事者親述,此三字確實是前來辦理喪事的壽山法師,依照弘一法師的遺旨補填上去的。由此可知,法師本人早已看淡生死,視死如歸了。在他的視域裡,萬物皆空,生死無別;在世並非苦,往生為極樂。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在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的文章《懷晚晴老人》一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時也自稱晚晴老人。
  • 弘一法師
    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弘一法師語錄】無心者公,無我者明。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濟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謂是智慧通達。
  • 田沁鑫:華枝春滿才能天心月圓
    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們儘量質樸,在表現這些人物為什麼偉大的時候,一定要找到根基,這樣才能看到他的全貌,華枝春滿才能天心月圓。(文化副刊部編輯)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弘一法師展覽將分為「浮生若夢」、「永嘉往事」和「天心月圓」三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細緻梳理了李叔同一生的經歷,分不同時間階段講述他重要事跡和成就。第二單元則是重點介紹了弘一與溫州的情緣,弘一法師出家之後有一半的時間在溫州度過,並且將溫州稱為「第二故鄉」;來溫駐錫十二年,弘一大師不僅完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和《護生畫集》,還留下不少信札墨寶和軼事趣聞,是本次展覽的重點。
  • 弘一法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
    作者:弘一法師畫作:徐 邠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李叔同《臨終偈語》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李叔同《格言別錄白話賞析》紛紛紛紛紛紛紛,唯落花委地無言兮,化作泥塵。
  • 弘一法師的人生,看破是紅塵,最終解脫
    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圓寂時為周歲62歲,他36歲那年,第一次嘗試用絕食的方式清修,未曾想這一次清修竟然為他了卻了凡塵,他於萬丈紅塵中看盡興衰冷暖,嘗盡雪月風花,歷盡愛恨情愁;而後半生,他一心皈依,斬斷一切塵俗恩怨,不留戀塵緣一切愛,只常念一聲阿彌陀。
  • 電影《墨跡》殺青 追尋傳奇高僧弘一法師
    網易娛樂4月24日報導 第一部現代題材關於追尋「弘一法師」足跡的微電影《墨跡》在天津拍攝完成,該片由北京瀞華文化藝術傳播中心出品,講述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因為邂逅一位敬仰弘一法師的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校花,因受其影響而逐漸了解並最終崇仰「弘一法師」,決定自己籌錢完成弘一法師心路歷程的電影《君子之交》的故事。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他就是文化大師弘一法師李叔同。1918年,39歲的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在佛學上,弘一法師成就斐然,成為影響全世界的高僧,他對於佛教律宗浸淫最深,趙樸初先生曾評價弘一: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大智慧,弘一法師的兩個字,拍出了471.5萬!
    弘一法師的書法,一直是近年拍場上討喜的拍品。「僅有兩個字的《放下》拍出471.5萬元,還是讓人意外。」當代人能讀懂弘一法師作品的人有多少?甚至說收藏他作品的人能讀懂的又有多少?弘一法師不僅在人生選擇和經歷上充滿了「傳奇矛盾」,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確向世人呈現了書法以外的、可以留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