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是慈悲!弘一法師的為人處世觀,竟藏在他的這十句箴言裡!

2021-01-07 記者李滿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這話出在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師之口,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事的最好概括。

相比很多因為世俗不順而遁入空門的僧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出家顯得有些反常。

出家前,他在世俗風聲水起,他不僅曾擁有過世人豔羨的財富、美色、名望等,他還在無數各領域,包括詩書、戲曲、書法、音樂等領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偏偏在自己39歲這年的1918年,突然拋棄妻子孩子和凡塵,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了。

弘一李叔同出家後,他的日本妻子雪子尋到他出家的寺院,苦求一見,但弘一卻始終不為所動。只雪子悲痛欲絕決定重回故國時,弘一才與她在江面匆匆一見。

那天清晨,薄霧蒙蒙。雪子的船與弘一的船相向而行,雪子喚:「叔同!」弘一作揖道:「請喚我弘一。」

雪子眉頭緊鎖問:「好,那麼弘一,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弘一的船行至與雪子的船並排時,弘一緩緩道:「愛,就是慈悲!」

說完後,弘一的船消失在薄霧中........

當時的雪子或許不明白弘一的話,但年老時,她卻似乎終有所悟,與世俗猜想不同的是,無論是雪子,還是弘一的原配夫人俞氏,他們至始至終從未怪過弘一。有所悟的雪子臨終前,眼角含淚念叨的,依舊是弘一那句:「愛,就是慈悲!"

除去這句「愛,就是慈悲」,弘一還留下了很多發人深省的箴言。這些箴言串起來,就是弘一生平為人處事的總結歸納。

箴言一: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解讀:人生有三大忌諱,而這三大忌諱,全不在缺陷,恰在於過於優勝。事物忌諱到達頂點,做事忌諱完美無瑕,人則忌諱萬事順利。

這是因為,當任何東西達到頂點時,往往會招致「物極必反」。

弘一圓寂

所以,人不可一味追求全勝、全勝、全盛。實際上,這些,本身就是不完美。

箴言二: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解讀: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折之」,衝在最前頭的人,往往最容易被作為靶子打。也正因此,爭強好勝者,往往會經受不必要的挫敗。

弘一法師李叔同年幼時,就曾因為詩文出眾,而曾受過挫敗,他甚至還因此連累過為妾室的母親王氏。

父親死後,目睹母親處處受欺凌的李叔同開始在母親的教誨下懂得:任何時候,都要懂得藏。母親告訴他:姿態越低,才越不怕跌。也正因此,成年後的李叔同,從不事事爭先、爭勝。

箴言三:智者達觀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惡。

解讀:有智慧的賢明之人可以洞觀很遠的事情,知道是非曲直,即有遠見。而愚蠢的人只看重眼前利益,頻頻作惡,即目光短淺。

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忽略長遠。

弘一所抄心經

弘一晚年毅然去各地開法壇宣揚抗日時,日本將軍曾找到弘一對他進行威逼利誘。

日本將軍對弘一說:你好歹是個日本的夫婿,又曾在大日本求學,你已經算半個日本人了,何不勸說民眾放棄抵抗,反而宣揚抗日呢?

弘一聽後,用中文鏗鏘回到:我至死也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見弘一法師「不開竅」,日本將軍憤而離去。此後,弘一依舊不停地換地方宣揚抗日。

1941年冬,泉州開元寺舉行結七念佛法會上,法師再次提及「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

正是因為清楚眼前利益,和民族大義之間的區別,弘一一生才能保持在任何時候都做正確的選擇。

箴言四: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解讀:當有人毀謗我時,與其跟他爭論或者試圖解釋,不如包容他,隨他去。當有人侮辱我時,與其防抗、防備,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它隨風去了。

弘一法師一生曾遭受過無數非議、誹謗甚至侮辱,但每一次,他都用最好的方式化解了。

弘一母親王氏過世後,他扶靈柩回家,行至門口時,同族叔叔卻以「王氏只是妾室,不能從正門入」為由,禁止王室靈柩回家。

弘一最終不顧一切將母親靈柩從正門入,並停放在大堂。

但即便這樣的生死糾葛,弘一對同族叔叔也並未有過任何爭執,事情結束後,他便再未提起過此事。

正是因為弘一的大度能容,弘一的一生才受到萬人敬仰。

箴言五:對萬物的憐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

解讀:真正的敬畏,絕不是僅僅停留在對人的憐惜和尊敬上,它應該體現在對萬事萬物憐惜和尊敬上。

因為這種出家人才有的心境,弘一法師總是能發現常人不能發現的細節。

弘一得意門生豐子愷發現:李叔同去自己家,每次坐木藤椅時總要搖搖才下座。豐子愷剛開始不好問,但見他多次如此,就開囗問他為何如此。

李叔同答道:「這木藤椅可能會有小蟲,這樣搖搖後這些小生命就跑開了,坐下去後不至於殺生。」

豐子愷聽到後大為感慨。

弘一法師去山上友人家時,友人發現因為弘一的經常光顧,自己門前那株本已枯死的小樹竟然復活了。友人驚異地感嘆:莫非是大師的佛法無邊,將它救活了。

弘一微微抬眼道:非也非也,我只是給它澆了幾次水而已。

若尋常人對待萬事萬物都能懷著如此地憐惜和尊敬,世間該是怎樣的美好啊。

箴言六:世界是個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裡,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於心。

解讀:相比其他箴言,這句最長卻最好理解。它的意思概括言之就是:只要你相信,並且不斷地去念想,你想要的都會實現。即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為開」,所以,凡塵裡的我們,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真真用心想,一定會有回想。這話,就相當於那句: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所以,人需要做的,就是去堅信罷了!

箴言七:處逆境,必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解讀:開拓法,大致類似於今天所說的發散思維,即發散法。人在面臨困境時,要想破局,就得為解決問題而敢於嘗試不同的方法、途徑,以求找到應對之法,切不可死守一法。

收斂法語開拓法相對,也就大致類似於今天所說的收斂思維。人在順境中時,要求穩,如此,最好的方法是「以不變應萬變」,這種情況下人要做的應該是:在眾多的信息和解題的可能性中,不斷對比總結,最終得出一個最好的應對之法,然後堅持之。

然而,更多的人,通常是喜歡在順境時折騰,而在逆境時不懂變化,悲乎!

箴言八: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寧靜來自內心,不要到外面去尋找。

解讀:任何時候,凡塵都要有不被外來的因素所動所困擾的定力,這便是通常意義上的「心靜自然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變化而亂心,這也是傳說中的「禪定」。

外邊的世界不管如何變化,我心自巋然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而真正的寧靜,從來是心的寧靜,而與外界的萬事萬物無關!

弘一臨終所書

箴言九:修己,以清心為要。 涉世,以慎言為先。 律己,宜帶秋氣。 處世,須帶春風。

解讀:在此句中,弘一法師用「秋風」自喻,指出人對自己要嚴格,善於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的欲望,解剖自己的靈魂,以求「心底無私天地寬」。

同時,他繼續用「春風」作比喻,指出對別人要寬容厚道,善於推功攬過,平等待人,以求「樂為善」。

箴言十: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解讀:想戰勝他人,就必須先戰勝自己;想和他人辯論,就必須先說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須先理解自己。

人這輩子,最大的敵人和朋友,從來都是自己。也正因此,世界的一切解法,其實都在自己本身。

當你能真正搞定自己,全然接受(包括理解、包容)自己的一切時,世界也就迎刃而解了。

講完十句箴言,再回到文開頭那句「愛就是慈悲」,自是豁然開朗。

這句「愛就是慈悲」之所以難理解,恰是因為它太過容易,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就是「不愛,就是慈悲」。

那麼,為何不愛是慈悲呢?

因為,在佛家眼中,愛就是愛欲,而愛欲往往無常的、痛苦的,它是眾生非理執著引起的……

如此,放下,才是真正的愛,之於眾生,之於所有!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智慧:為人處世的8句良言,教你立於不敗之地
    曾記否,有一曲《送別》傳唱了整個民國,在1918年有一個叫李叔同的人終是扯斷紅塵絲,入了佛陀門……提起民國的風花雪月,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弘一法師他對《格言聯璧》是愛得深沉,愛得痴迷,在1939年,他曾在永春普濟寺為《格言聯璧》作題記:「餘童年恆覽是書,三十以後稍知修養,亦奉為圭臬。今離俗已二十一載,偶披此卷,如飲甘露,深沁心脾,百讀不厭也。」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是這首歌卻大都聽過,唱過。李叔同出生於1888年,家裡經營鹽業和錢莊,是天津巨富。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 李叔同到弘一法師:慈悲眾生,卻獨傷女人心
    李叔同,在上海南洋公學讀書奉母時,是曲襟背心時代的翩翩公子;留學日本時,剪去長辮,是洋裝時代的留學生;回國後當了教師,卻是布衣布鞋的李先生;出家後,成了慈悲眾生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中,大概出現過四個女人,真正和他生活過的女人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妻子俞蓉兒,一個是日本妻子福基。但弘一法師對眾生慈悲,卻獨傷了女人心。
  • 從「李三郎」到「弘一法師」,一部電影道破六字人生
    「四重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弘一法師在面對日本侵華帶來的國土滿目瘡痍而深憂感慨,橫貫法師一生正是在報四重恩,他心懷祖國,憂國憂民,用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表達著愛國情懷,激發國人奮鬥之心,曾經請求印光法師開示~如何用佛法救國,入佛門從未忘國家危難,匹夫有責。太虛大師與弘一法師的合作《三寶歌》字句之間也是對真理的志堅追求。
  • 弘一法師的人生,看破是紅塵,最終解脫
    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圓寂時為周歲62歲,他36歲那年,第一次嘗試用絕食的方式清修,未曾想這一次清修竟然為他了卻了凡塵,他於萬丈紅塵中看盡興衰冷暖,嘗盡雪月風花,歷盡愛恨情愁;而後半生,他一心皈依,斬斷一切塵俗恩怨,不留戀塵緣一切愛,只常念一聲阿彌陀。
  • 弘一法師
    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李叔同既是佛門律宗大德,也是藝術界的奇才兼全才:詩、書、樂、畫、印、戲樣樣精通,且造詣很深。《送別》這首歌詞寫於他風華正茂的二十歲年紀時。正是李叔同才思橫溢、重情重義的歲月。當年許幻園、李叔同、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五人義結金蘭,在上海許幻園的家城南草堂裡組成了城南文社。
  • 弘一法師李叔同:吃素、護生、惜福,一個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人!
    一次他在節目上唱起這首歌,唱到一半失聲痛哭。這首詞誕生在上個世紀,寫這首詞的作者,曾被林語堂評價「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
  • 弘一法師 | 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佛教界尊他為近代重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師。弘一法師曾言:「見我字,如見佛法。」他就是通過書法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法,而書風也由在俗時的絢爛蛻變為平淡、稚拙,這是修行佛法後心靈的跡化。他的書法藏鋒入紙、線條圓渾,字形更是打破稜角,形散神不散,泯滅鋒芒、氣息內斂,有一種超然物外、安然恬靜的禪趣。
  • 弘一大師:人生不順時,悟透「改過十訓」,遇見最好的自己
    作為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之一,弘一法師對「人生遭遇違逆」整合出一套非常有見解的人生智慧,即「改過十訓」,專為世人提供化解人生違逆的法門。弘一法師認為:人的十個行為與自身運勢息息相關,所謂「未論行善,先需改過」。如果一個人能從這十個方面加以對照、修繕,並更改自己的行為,就能逢兇化吉,早日崛起。
  • 人以慈悲為懷
    在這美好的清晨,讓鳥語花香叫醒我們的心靈,迎接這美好的一天。接下來,跟隨雲谷禪師,開啟美好的早晨!具有慈悲心,就是大福報,慈悲能夠破除怨妒心、憎恨心、互相殺害的心,就是讓我們生起福報的一種心。經常有人問:「人怎麼會來到世間上的呢?」人是從情愛而來的!佛教講人叫做「有情眾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每個人皆離不開感情生活。
  • 回憶弘一法師:在「槍林彈雨」中「備受苦厄」的堅守
    重要的是,關於海上絲綢之路這方面的知識,對於我來說差不多等於零。我到泉州,專為拜謁弘一大師。事實上,對於大師,我知道得很晚。第一次聽說大師俗名李叔同時,是因為電影《城南舊事》裡的《送別》,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我已經從知青、師範生成為了一所鄉中心校的校長了。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同時,他常和西泠印社社長、書法金石大家吳昌碩、葉舟、馬一浮交遊,過從甚密,因而和夏丐尊加入西泠印社。後來,他臨出家時,把所收藏的印章贈送給「西泠印社」。該社社長葉舟為他在社中石壁上鑿了一個「印藏」,並加題記。近年從這個「印藏」取出拓印,其中大多是陳師曾、經亨頤、夏丐尊等知名人士和他的學生所篆刻的印章。法師自己所刻的幾方也收藏在內。
  • 李嘉誠經典10句話,句句都是處世箴言:軟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李嘉誠經典10句話,句句都是處世箴言李嘉誠的一生,可謂是波瀾起伏。李嘉誠從一個寄居在親戚家裡的窮小子,沒有背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這個地位,可見他的為人處世以及他的智慧。李嘉誠目前已經92歲了的高齡的,回顧其一生,有著許多的良言值得我們學習,今天羅列了他的10句經典語錄,句句都是是為人處世的實用箴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並且受用的。
  • 夏丏尊:弘一法師的出家因緣
    李叔同出家前贈夏丏尊舊藏一卷並題「前塵影事」贈之今年(1940年)舊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師滿六十歲誕辰,佛學書局因為我是他的老友
  • 曾國藩為人處世的五字箴言,馬雲以這個字為首,能做到前三鮮少
    曾國藩是一位帶著平凡氣息和生活智慧的人,他說的話,來源於生活,但是總是能夠從另一個方面看出這個世界的其他真相,《曾國藩家書》更是這樣的一本睿智的書的存在。曾國藩為人處世的五字箴言,馬雲以這個字為首,能做到前三鮮少。
  • 弘一法師幾幅有趣的書法
    這是中國話劇藝術實踐的第一部,也是中國話劇史上記載的第一次正式演出。年輕時的弘一法師身材很不錯!  弘一法師是提前預到自己死期的人,他臨終前,與劉質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別,安排好後事,一切都從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帶微笑,慈祥安然,如睡著了一般。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弘一法師展覽將分為「浮生若夢」、「永嘉往事」和「天心月圓」三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細緻梳理了李叔同一生的經歷,分不同時間階段講述他重要事跡和成就。《護生畫集》慈谿弘一書畫院藏《護生畫集》慈谿弘一書畫院藏「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作為此次大展的補充,位於溫州博物館的書畫廳,展期也只有一個月。展覽以專題的形式,重點介紹弘一法師與李圓淨、豐子愷合作編撰的代表作品——《護生畫集》,展覽分「護生情緣」、「萬物同樂」、「和合致祥」、以及「筆墨流香」四個單元。
  • 弘一法師津門尋蹤
    李叔同從主客未區分前就尋其生命的本源,我想唯有此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實面目。他始終不滿足於自己所達到的生命境界,所以他需要一個超越藝術精神生命的存在,這種生命是自覺的,他必須身體力行,藉此才可親證明生命的堂奧。為了把握這更高一層的生命境界,所以他毅然決然地訣別了周遭的一切。他只顧追求自身生命,不顧妻子死活問題,甚至最後連最後一面也無情拒絕,這在若干人看來也的確是冷酷絕情。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能夠做到俗名和法號都為人熟知,在高僧大德裡應該也相當少見了。 弘一,是李叔同出家以後的號。弘一大師出家前後名號甚多,據弘一大師的學生劉質平在《弘一大師史略》中統計,約有近二百個。不過最為人熟知的幾個應該就是大師的法名演音,號弘一,以及晚年的號——晚晴老人。對於「晚晴」二字,大都能想到是取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