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慈悲為懷

2021-02-08 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各位善友同修,早上好。在這美好的清晨,讓鳥語花香叫醒我們的心靈,迎接這美好的一天。接下來,跟隨雲谷禪師,開啟美好的早晨!

具有慈悲心,就是大福報,慈悲能夠破除怨妒心、憎恨心、互相殺害的心,就是讓我們生起福報的一種心。

經常有人問:「人怎麼會來到世間上的呢?」人是從情愛而來的!佛教講人叫做「有情眾生」,人既是有感情的動物,所以每個人皆離不開感情生活。縱然如此,我們對感情也應該能做到不執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過於執著,為情所困,也不要捨棄感情,最好把感情升華為對眾生的慈悲,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慈悲心,就是對世間萬物博大的關愛和同情。佛教主張「以慈悲為懷」,一個人有了慈悲心,就能對萬事萬物產生關愛。用慈悲心主宰世界,世界就會變得祥和、友愛。弘一法師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為他的遺體著裝時,在床的四個腳下各墊一個碗,碗中裝水,因為他怕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弘一法師在即將告別人世的一刻,居然不顧及自己生命的悲苦,卻把幾隻小小的蟲子的安危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佛家所說的人以慈悲為懷。

我們做人也要像弘一法師那樣,學會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對待人,對於所擁有的一切,能夠感恩、知足。如果一個人沒有感恩、慈悲之心,就不會感受到社會的美好。

星雲大師說過:「培養子女的慈悲胸懷:現在的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常常逞一時之狠,賭氣、打鬥、鬧情緒,這樣的子女,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所以最要緊的是讓兒女有慈悲的胸懷。例如,教育子女,要教他愛護小動物,教他不欺凌弱小。我們常常看到馬路邊的小孩,有時候玩弄小魚、小蝦、小鳥、小蟲子,不尊重生命,不寶貴生命,將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是的,培養人的慈悲心,要從點滴、從小事做起,只要在方方面面,悉心培養慈悲心,你就能擁有慈悲之念。

關於「人要以慈悲為懷」,周國平在《只有一次人生》這篇文章中進行了很好的闡釋:人生之所以珍貴,因為它只有一次;人生之所以可悲,因為它如此短暫。相比浩瀚無垠的宇宙,每一個生命都渺小如塵埃,每一個人從呱呱落地誕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一直跟隨著,生命只有一次,任何的努力和反抗都無濟於事。正是生命如此的短暫,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更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不但要珍惜生命,享受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自我百年歸老的時候,我要給社會,給別人留點什麼?」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正視的問題。

愛惜生命需要有遠大的理想、凜然的正氣,詳細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愛惜生命需要有豁達的胸懷、樂觀的態度,不管面對人生任何的風雨,強烈的打擊,都能夠勇敢站起來,欣然接受;愛惜生命需要同情別人的生命,同情一切生命。佛教提倡對生命要有一種慈悲的心懷。中國和西方的哲學家都非常重視同情這個本能,認為它是人性中固有的因素,是人區別於動物的起點,而且把同情看做是道德的基礎。

孟子把同情心說成是「仁之端」,道德的開端,道德的萌芽,道德是從這裡發展出來的。生命是需要相互同情,相互扶持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上面這段話,同樣闡釋了「以慈悲為懷」是做人需要具有的風範。如果每個人都有慈悲心,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星雲大師感慨地說道:「我們要以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我們要以自他互易的觀念來行慈悲,我們要抱持人我一如的胸懷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冤親平等的修持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的願行,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努力做一個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設成慈悲的家庭,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慈悲的社會,國家是慈悲的國家,娑婆世間是個充滿慈悲的國土,讓愛心遍宇宙,慈悲滿人間!」

胸懷慈悲心去為人處世,你的人生就會多一分精彩,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麗。

相關焦點

  • 葉小平:慈悲為懷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照實全錄,無他,只為表達自己對這些名師的敬意。他們既是我生命成長的引路人,也是我專業發展的同行者。」我猜測,師父在這樣特殊的狀態下起身、鞠躬,無他,只為表達自己的敬意,哪怕觀課席上萬千教師都是膜拜之狀、朝聖之心。
  • 慈悲為懷,人心向善
    人的本性皆是善良的,只因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還有人性的貪婪,才會醞釀出各種不同的悲劇。
  • 萬瑪才旦:慈悲為懷 | 導演錄
    作者 | 連然慈悲本是佛教術語,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在藏地,於藏人,佛教已浸入日常生活之中。信仰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一以貫之在萬瑪才旦這位藏族導演的電影中。
  • 同作慈悲人
    這個美好的教團,和我有同樣懷有寫作夢的同參不少,比如前輩的永芸法師,她的著作《夢回天台遠》文字清麗,滿觀法師的《我從世間來》精採的長篇小說、妙熙法師的《人間菩提味》書寫佛法與世間的至情、妙蘊法師的《福報禪師系列》教授佛學並為人解惑。
  • 慈悲為懷,日益精進 ——訪永康市日精進群群主顏秀麗
    除卻她自己本人積極響應協會的公益號召外,她更是感召一批智慧的企業人加入到協會工作中,將這種慈悲情懷在永城大地傳播。「慈悲為懷,日益精進」,這一理念貫穿在秀麗姐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這時候,她開始思考團隊的力量——一群人走、互相監督是不是能走得更遠呢?這樣想的時候,她感召了朋友加入自己。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這個物慾膨脹的現世,我們需要心靈的思考、精神的皈依。以秀麗姐為群主和發起人的日精進群成立了,並在有識之士的參與下漸具雛形、日益壯大。
  • 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 你若善良,人世溫暖,你若慈悲,歲月留香
    善良是一個人與生俱來,骨子裡的東西,是生命最純真的底色,而慈悲是一種境界,慈悲為懷,是心與靈魂的修為,是佛的濟世和善良的堅持。而慈悲,是佛家的境界,是一縷光明的心靈聖光,包含著普度和濟世,包含著救人於苦難,幫人泅渡苦海,也給予別人光明的指引,是生命的智慧,人生的精彩。慈悲,是從善良出發的,然後衍生和擴展出許多的佛相,大慈大悲,善人善事,無所不包容,無所不化解,具有廣泛的傳播性。
  • 【讀書】慈悲為懷,服務大眾
    男眾法師們在慧傳的領導之下,每個人都可說是孜孜不懈,尤其佛陀紀念館落成,都監院的男眾法師們直下承擔,貢獻良多,真是可堪告慰!數十年來,信徒紛爭不斷,董、監事意見很多,二〇〇四年再次改組,力邀佛光山派人前往管理,並選出慧寬法師擔任董事長。 慧寬知道高雄佛教堂的前因後果,感到佛教堂應該能為佛教再作出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讓佛法放光,因此忍辱負重,協調人事,重建寺院的綱常規矩。現在,道場每日早、晚課誦,每周各種弘法活動,信徒都熱心參與,彼此和諧相處,其樂也融融。
  • 心靈漫步 | 慈悲待人 慈悲愛人 (6.20)
    慈悲待人  慈悲愛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轉眼間,2020年已經過半。你心頭是否閃過一絲驚慌,還是依然淡定從容?歲月匆匆,時光悠悠,經不住似水流年,留不住歲月變遷。這半年,過去的已經過去,是否能讓自己不糾結、不留戀、向前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生活是否能不刻意地偽裝,並能以慈悲為懷?
  • 演正派,慈悲為懷,演反派,邪氣逼人!我們欠他一個影帝!
    表面一臉善相、滿嘴慈悲,實則行兇作惡、為禍人間。慣用一曲索命梵音殺人於無形、一招幻化如來妖言惑眾。不靠黑唇煙燻妝加持,大魔頭的陰險詭異就已入木三分。電影中,滿朝文武百官血肉被他剖開吃掉,空剩下軀殼這一段,相信給不少80、90後都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陰影。
  • 你若善良,人世溫暖;你若慈悲,歲月留香
    善良是一個人與生俱來,骨子裡的東西,是生命最純真的底色,而慈悲是一種境界,慈悲為懷,是心與靈魂的修為
  • 2021心懷慈悲,遇見美好
    作者:惜緣 來源:黑暗中的一盞燈 dengxingtianxia1眨眼就是一天,回頭就是一年,轉身就是一輩子,在仰首是首,低眉是冬的歲月匆匆裡,我們慈悲為懷過去的一年裡,艱辛的我們一路挺過來真的不容易,一路跌跌撞撞,跌宕起伏,人在旅途、堅持不懈,努力拼搏、人在路上,選擇堅強,微笑面對生活,讓煩惱隨風而去,讓憂愁換個歡喜的模樣,讓煩惱切換快樂的狀態,讓我們帶上平安健康邁向嶄新的一天。
  • 《十日遊戲》劉奕君演繹「慈悲」角色,沈輝慈悲嗎,結局出人意料
    於海則以沈輝之前投資過的另一部作品提出了反駁,並且說到「所有表面慈悲的人,內心都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而當劇情發展到沈輝回憶以前和田鵬一起混黑社會的時候,觀眾對沈輝這個角色便只能抱以觀望的態度了。而在我看來,沈輝這個角色應該就是一個正能量的角色形象,他的慈悲是發自內心的。
  • 展露真實的慈悲心
    佛陀之一切法教含於經
  • 老僧說:慈悲的人,會在3方面「想人之所想」,功德無量
    「替他人考慮」是現代社會難能可貴的品質,在這個利字當頭的社會,很多人在工作中會優先選擇維護自己的利益,往往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朋友被問得愣住了,隨後慚愧不已,向老僧請教如何才能「想人之所想,積累功德」。「佛陀傳法49年,一直就是在教導世人『慈悲為懷』,這才是真正脫離困苦的辦法。」老僧說,「要想做到「慈悲為懷」,就要學會在3個方面「想人所想」,才能功德無量。」
  • 做一個善良的人,修一顆慈悲的心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呱呱落地,多麼純淨無瑕,就像一張纖塵不染的白紙,心底裡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漫漫旅程中,只要心性不改,只要不忘初心,皆可在心田開出最美麗的花朵來,芬芳他人,更馨香自己。人性之美,莫過於有一顆良善的心;人性之惡,莫過於喪失最起碼的善性。
  • 錦上添花(懷愛香包升級版)
    具足廣大威權,言語令人樂聞、受信;令怨者生愛心、轉宿怨為慈境,所到之處,受人敬愛。並對世俗求有情人成為眷屬、自身聰慧貌美等,都有很大助益。懷,是招致,招徠的意思。《易·師》:「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孔穎達疏:「能招懷萬邦。」宋陳亮《酌古論·羊祜》:「昔者羊祜 蓋一時之良將也,修德行義以傾孫晧之政,推誠示信以懷吳人之心。」愛,待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情。《禮記·禮運》:「何謂人情?
  • 滿腔熱血的明代僧兵:講究慈悲為懷的他們怎麼上陣殺敵?
    」「出家人當以慈悲為懷」這兩句臺詞的時候。在談及少林和尚們如何武德充沛、揚威海內之前,有必要提一下時代背景。倭寇大敗,只剩下二十餘人向老營逃竄。僧兵大勝而歸。韓都司等官員都到營地來祝賀,並以銀牌祝賀。白沙灘之戰:倭寇經歷了翁家港戰敗之後,向嘉興的白沙灘逃去,僧兵緊隨其後,與適湯總兵共同消滅倭寇將近五十人。此時從翁家港逃出的倭寇以及老營的倭寇都被消滅。二十一日,天員又帶來僧兵在八團等地方搜邏了一天。
  • 大寶法王:展露真實的慈悲心!
    其實,至目前為止,我們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執著凡事皆以「我」為重,皆以「我」為先。直到真正去除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再以「己」為重為止,真實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實發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長養是必須的。我們均應了知:不僅僅是一己,無一例外之眾生皆希望離苦得樂。
  • 佛說: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人們常講:「我佛以慈悲為懷」。其實,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解釋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就是說,「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讓一切生命遠離痛苦。慈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