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露真實的慈悲心

2021-02-18 中國佛教網

佛陀之一切法教含於經、律、論三藏之中,而此一切法教均是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傷害眾生及如何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如何長養我們的愛心與慈悲心;其實,至目前為止,我們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執著凡事皆以「我」為重,皆以「我」為先,直到真正去除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再以「己」為重為止,真實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實發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長養是必須的。

我們均應了知:不僅僅是一己,無一例外之眾生皆希望離苦得樂。我們應在有了這種了知後,進而修持「自他交換法」,祈願眾生迅速脫離一切痛苦,得獲真正之快樂。另一方面就因緣而言,一切眾生皆是我們三世之父母,眾生在過去世中曾為我們的父母,在現在世中為我們的父母,在未來世中極可能成為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應當懷感恩心為出發,這也是培養我們善心及長養菩提心的方法。

我們必須了解:這世界上,任何一個眾生,不論他是多麼不好,如何糟糕,他都還是具有絲微的慈悲心或是潛在的慈悲心,只是,其慈悲心之大小取決於其發展之程度而已,當然,開悟聖者與凡眾在慈悲心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對我們而言,問題是在於,當我們需要慈悲心時,卻無法展露出來,因此,雖具有潛在的慈悲心,要用時卻展露不出來,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培養發展不間斷的慈悲心及真實的慈悲心,這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真實的慈悲心」?真實的慈悲心是無法忍受的,就如同我們陷於火中,會盡一切力量、想一切方法從火中跳脫出來一般,因為火之無可忍受,所以會努力設法逃離,同理,對眾生所受之痛苦,我們有著無法忍受之心去幫助,深切了解眾生之苦,而具足勇氣生起的慈悲力量,這個力量是可以讓利生之行為真正起作用。

密勒日巴尊者曾開示:「真正之慈悲心展露,即是如同深陷火中一般!」

中國佛教網 歡迎大家關注公眾微信號

1、「掃一掃」掃描下面二維碼

2、「添加朋友」-「查找公眾號」-輸入「中國佛教網」搜索,選擇

相關焦點

  • 大寶法王:展露真實的慈悲心!
    其實,至目前為止,我們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執著凡事皆以「我」為重,皆以「我」為先。直到真正去除了對「自我」的執著,不再以「己」為重為止,真實的菩提心、慈悲心才可如實發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長養是必須的。我們均應了知:不僅僅是一己,無一例外之眾生皆希望離苦得樂。
  • 慈悲心是最靈驗的感應
    眾生就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慈悲,應該攝受,不應該逃避。    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慈悲?因為他有智慧。什麼是佛的智慧呢?知道輪迴苦,知道眾生迷。眾生為什麼輪迴呢?就是因為迷在裡面。其實轉念業消很容易,但是這個小小的念就是轉不過來。於是佛對這些眾生就更慈悲,更憐憫。        其實涅槃、輪迴,淨土、娑婆,佛、凡夫,就好比手背和手心。手背是凡夫,翻過來手心就是佛。
  • 孤獨的對境是慈悲心
    「同呼吸,共命運」在這個時刻不僅僅是用來形容團結一致的話語,而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現實。被動(居家)就是主動(阻擋),而主動(外出)也會成為被動(感染),沒有是誰能置身度外,我們和世界息息相關。第三是無辜感。覺得自己不應該承受這個世界所帶來的變化。可是,世界正是由一個個你我組成。
  • 慈悲心的觀修
    幸福的秘密不是滿足自己,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幸福的話,你一定要有顆慈悲的心。因為這個世界就像回聲一樣運轉,你發出的能量,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這就是因果。你要把心打開,觀想自己和觀世音菩薩合為一體,你吸氣時觀想自己將眾生的一切苦的暗能量吸進去,完全淨化掉六道輪迴中身口意的惡業。呼氣時從自己的心輪散發出慈悲的光、能量和功德,施予所有的眾生。
  • 天蠍座:擁有慈悲心,但不會事事講慈悲
    天蠍座的符號象徵一隻蠍子的形象,似乎把天蠍座的攻擊性全部展現了出來。可是,善良與否跟這個人是否複雜無關,更何況慈悲心並不僅僅是施捨的同情。正如天蠍座,他們的慈悲心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不胡亂同情善意和慈悲會在失望中消耗乾淨,天蠍座雖然不會吝嗇善意,可也沒打算浪費自己的慈悲心。固定宮的最大特質就是執著:金牛座執著於物質、獅子座執著於自尊、水瓶座執著於理念、天蠍座執著於情感。而情感的細膩與敏感,勢必會滋生出同情、大度、仁慈和包容。不過,天蠍座也執著於原則和立場,所以不會胡亂同情不適合同情之人。
  • 慈悲心,是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
    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暴風雨中,你仍然能夠看到從你內心時常迸發出的慈悲之光。哪怕最微小的慈悲之光,經過不斷放大,也會變成燈塔,最終照亮你回家的路。慈悲就好比從佛性所發出的光。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們見地的一個概念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慈悲心,終將能趨近它。從一個迷失於貪、瞋、痴黑暗中的人身上,也許很難看出佛性。他們的佛性是如此地遙遠,我們可能以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即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還是會有慈悲閃現,雖然很可能極為短暫而暗淡。
  • 時時存著一顆善良與慈悲的心
    以善良的心寬容了別人對自己的傷害。我想,偉大的事業是否因為有著偉大的人格而成就呢?伏爾泰曾經留下一句經典名言:「寬容是什麼?它是人性的特點,讓我們相互原諒彼此的愚蠢。」因為我們愚蠢,所以需要寬容與諒解,如果我們不能對別人寬容,又怎能奢望得到他人的寬容?因此,面對社會,面對傷害,應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包容,唯有如此,才能體悟人生,懂得生活。
  • 發慈悲心 廣積陰德
    然而行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慈就是給眾生快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時常關懷眾生,處處為別人著想,就是慈悲心。所以《華嚴經》的「淨行品」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行、住、坐、臥,都應發願希望眾生永離一切煩惱、痛苦和負擔,早日成就無上智慧。  《文昌帝君陰騭文》上面也說:「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 《菜根譚》:心存良知,以慈悲之心,成浩然正氣
    國學文化《菜根譚》:以慈悲之心,保留內心良知,才能感化眾生。「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三字經開篇之中的一句話,然而很多人對於這句話都持一個反對或者懷疑的態度,認為甚至有的人認為人性是本惡的。其實人內心的善惡,以及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其實是取決於內心的良知。
  • 溫柔的慈悲
    「其實我早應該了解,你的溫柔是一種慈悲,但是我怎麼也學不會,如何能不被情網包圍。」阿桑的歌聲深夜裡的皎潔月光。而這首歌曲的原唱林良樂的演繹,則更像是冬日裡的暖陽。慈悲原本是一個佛家用語,意思是從苦難中拯救眾生,後來泛指憐憫和同情。慈悲本是一個崇高的品質,但卻並不適用在感情中。在感情裡我們需要的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同情或憐憫的溫柔。
  • 【晨禱六點半】活出耶穌慈悲憐愛的心
    主播:五阿哥| 祈禱詞:小丸子| 剪輯:Peter歌曲:耶穌慈悲聖心
  • 《學佛三要》:六、慈悲的體驗
    【29】5.總結:唯有最高的道德(大慈悲),才能徹證真實而成般若 所以佛弟子的體證,如契合佛的精神,決非偏枯的理智體驗,而是悲智融貫的實證。是絕待真理的體現,也是最高道德(無私的、平等的慈悲)的完成。唯有最高的道德──大慈悲,才能徹證真實而成為般若。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 古琴梵唱《藏傳大悲咒》以慈悲心,看世間萬物!
    她的吟唱,一絲蒼涼一絲慈悲,空靜靈性,飽滿的低音吟唱風格直入人心。她修金剛誦,氣脈震開,氣息流暢,聲音平穩,靜氣,純淨。詠唱如無我,狀態接近佛。整曲平淡如水,卻動人心魄,心緒紛亂者得安靜,戾氣能消,無信仰者斂氣清心,信仰者感動淚目。
  • 越有慈悲心,心胸越寬大,就越能原諒人家!
    慈悲心就是柔和心,有了慈悲心的人,心才能柔和。當一個人講話很柔軟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會有慈悲心。慈悲心要柔和,然後慢慢地升華,就是把慈悲心升華,要越來越寬大。三、【放生】是培養人的一種慈悲心,肯拿出錢來放生,說明這個人已經財布施了,對自己自身的利益看得不重,而對眾生的利益看得很重。並不是說魚能夠活得長,而是魚會有一種感恩心。放生之後,天地都會有感應,因為這個人是救生命的人。【放生的好處】1、放生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施俱全,功德無量的行為,可感天動地。
  • 做一個善良的人,修一顆慈悲的心
    人性之美,莫過於有一顆良善的心;人性之惡,莫過於喪失最起碼的善性。善良,並不意味著,你需要行多大的善舉,也並不要求,你需要施多大的舍。人之一生,可以不漂亮,可以不富裕,可以不圓滿,但不能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不能沒有一份該有的慈仁。你若愛,幸福必伴行左右;你若善,福報必如影隨行。我們沒有辦法要求他人,但起碼可以讓自己多一份善心,多一份愛心,多一些溫柔心,多一些慈悲心。始終都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
  • 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 肯恩·威爾伯:愚蠢的慈悲
    此乃以某種階級來否定所有的階級,以某種批判來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他的意圖雖然良善,但還是一種偽善,因為他強烈的譴責了其它所有的人。 偽善與真正的慈悲毫無關係;那只是一種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為自己是在行善,其實是非常殘酷的。如果你有一個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就會令他喪命,而這時他卻向你討酒喝,那麼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著你該把酒拿給他?
  • 《金瓶梅》的慈悲之心
    而哲人的成熟,更在這之上:他們能對人生在世的難處和痛苦產生悲憫之心。但凡偉大的文學作品,偉大的作家,無不有這樣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羅曼羅蘭筆下的約翰克裡斯多夫,從一個對所有人都看不慣、批判一切的鬥士,成長為了晚年寬容平和的長者。
  • 心靈漫步 | 慈悲待人 慈悲愛人 (6.20)
    慈悲待人  慈悲愛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轉眼間,2020年已經過半。你心頭是否閃過一絲驚慌,還是依然淡定從容?歲月匆匆,時光悠悠,經不住似水流年,留不住歲月變遷。這半年,過去的已經過去,是否能讓自己不糾結、不留戀、向前看呢?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生活是否能不刻意地偽裝,並能以慈悲為懷?
  • 忍辱,慈悲的念心保持如如不動,讓毀謗你的人減少造業的機會
    動中守道,身、口、意三業必須以慈悲為根本。所說出來的話,必定是佛法;心裡所想的只有如何度化眾生。佛法中提到,「觀眾生苦,發菩提心」,眾生在生老病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因此當觀眾生如一子、視眾生如親眷,發度眾生之悲願,這就是以大慈悲心行大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