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肯恩·威爾伯
譯:胡因夢
五月二十五日,星期日 博爾德
又舉辦了一次那洛巴讀書會。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慈悲」和「愚蠢的慈悲」有何不同,「前」與「超」的誤謬、冥想和神經官能症以及提出整合觀點時引起某些論者的憤怒?以下是其中的片斷:
學生:有一回我和其他同學討論整合學的觀點,他們認為我是在批評,一點都不慈悲,我卻不認為如此。
威爾伯:在靈修圈子裡,這大概是最令人困惑的議題了。基本上,大部分的問題都源自於人們混淆了慈悲和愚蠢的慈悲,創巴仁波切曾在這兩個名相上作了重要的區分。在我們這個國家裡,尤其是新時代的圈子,流行著一種溫吞的平等主義與圓滑的自以為是,他們聲稱沒有任何一個觀點比其它的觀點更好,因此所有的觀點都應該平等視之,這樣才能顯現豐富的多元性。如果我們不做任何好壞的論斷,我們就能彰顯真正的慈悲。換句話說,一般人都以為慈悲和批判是二元對立的。
但是你知道嗎?這個觀點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從某一個方面來看,這個觀點聲稱所有的觀點都是豐富的、多元化的展現,因此每一個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個觀點比其它的觀點更好。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他強烈的暗示自己的觀點是超越其它選擇的,因此這個「慈悲」的觀點雖然聲稱沒有讓何一個觀點比其它的觀點更好,其實他是在暗示著:這個世界不該有任何觀點超越其它的觀點,除了他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種階級來否定所有的階級,以某種批判來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他的意圖雖然良善,但還是一種偽善,因為他強烈的譴責了其它所有的人。
偽善與真正的慈悲毫無關係;那只是一種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為自己是在行善,其實是非常殘酷的。如果你有一個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就會令他喪命,而這時他卻向你討酒喝,那麼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著你該把酒拿給他?畢竟,給別人想要的東西是一種善行,不是嗎?你怎麼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加在別人身上,你算是老幾啊?所以把酒給他喝就是彰顯慈悲,對不對?不對!
真正的慈悲包含著智慧的,而批判的出發點是關懷與關切:你應該說某些事是好的,某些事是不好的,我的行動是從智慧和關懷出發的。送一箱威士忌給嚴重的酗酒者,只因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這樣的行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種愚蠢的慈悲,並非真正的慈悲。
禪把這兩者區分為「老婆禪」和「正宗禪」(譯註:即禪宗傳統所稱的「老婆禪」和「祖師禪」)。為了從輪迴之夢醒來,自我必須被好好地修理一番,否則,你將繼續玩你最拿手的把戲;然而「老婆禪」絕不會帶給你挑戰,為了行善,「老婆禪」會如你所願的,讓你晚一點起床或允許你早一點結束靜坐,任由你沉溺於自我之中。「正宗禪」則會拿出一條長長的香板,對著你大聲吼叫,你的骨頭可能會被打斷,你的自我可能會被粉碎;真正的慈悲作風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罵你,令你十分不悅。如果你沒有準備好接受這種火煉,那麼你就去新時代的圈子裡找一位輕鬆而又和藹,永遠面帶微笑,總是輕言細語的老師,然後學著運用充滿靈性的辭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標籤。我的朋友,你千萬別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為他們會讓你嘗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說的「慈悲」其實是:請對我的自我好一點。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敵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實是不慈悲的。
目前你和我都不是徹悟的大師,我們不可能永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慈悲,什麼不是。所以我們必須開始學習給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我們必須學會作定性區分,這是一種涉及不同層次的價值觀的次第判斷。如果你不喜歡階級次第,沒問題,這就是「你的」階級次第:你對於無階級的評價,超過你對於階級的評價。對我而言,只要你能誠實地替自己的行為冠上正確的標籤,一切都沒什麼問題。如果你不喜歡把價值觀分成各種層次,沒問題,這就是你的分層價值觀—-你認為無層次之分比有層次之分更高—-這也是一種階級區分。其實階級區分在價值觀上是無可避免的,因此你至少該清醒地、誠實地、光明正大地做這件事,而不要以為偽善的態度聲稱自己是「毫無批判性的」,毫無批判性其實是最大的批判。
學生:無揀擇的覺察不是毫不批判嗎?
威爾伯:無揀擇的覺察就是接受每一樣升起的事物,包括批判與不批判在內。你知道嗎?不批判的本身其實是一種二選一的揀擇,因此它和無揀擇的覺察是截然不同的。無揀擇的覺察就像一面明鏡,它毫不費力地映照著一切升起的事物,它不會選擇不批判而排斥批判。
無揀擇的覺察指的就是佛家所謂的「畢竟空」或「絕對菩提心」--批判指的則是相對菩提心或慈悲心—這裡指的是真正的慈悲心,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是從智慧中產生批判,因此不論從絕對或相對的角度來看,「不批判」都不是明智的立足點。處在絕對菩提心中,我們安住於畢竟空,而畢竟空根本不關心我們是否在批判,因為批判與不批判都平等地從空中升起。處在相對菩提心中,我們從智慧與慈悲產生批判,也就是說,我們的批判是奠基於定性區分、不同層次的價值觀和深度之上的。
因此當你聽到有人說他們是「無階級之分的」和「不批判」的。你應該趕快逃跑!我們需要學習清醒的定性區分,我們需要奠基在不同深度的批判。愚蠢的慈悲幾乎將整個靈修的領域摧毀,而且無法造成真實的靈性上的進展
學生:只因為我做了定性批判,這些人就對我大肆抨擊,他們才是假裝神聖?
威爾伯:你知道嗎?定性批判和言語可憎是截然不同的。我建議你,每當你碰到這種情況時,要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態度與動機。我們也不該假裝誠實,認為自己才是真慈悲,而那些笨蛋只有愚蠢的慈悲。我們很可能會落入這種陷阱: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當批判失去了善巧,就變成了言語可憎,因此要注意這點。但你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是,因為提到了整合觀點的重要性而遭到抨擊。
學生:是的。
威爾伯: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你強求別人擴大他們的觀點,能擴大到百分之五以上的人可能都不多,這時如果你還想塞給他們一個更大的畫面,他們可能會立刻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會光火,然後就會開始替你扣帽子:你缺乏慈悲心啦、你驕傲啦等等。如果你還不罷休,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也許你的自我很享受這種把東西硬塞進入人們喉嚨裡的滋味,我就曾經幹過這種事,結果是一點幫助也沒有。假設你真的想幫忙—真慈悲—那麼就不要放太多食物在湯勺裡,對不對?
此外你必須記得信念系統不只是信念而已,它們還是自我的居所或自我緊縮的家園。即使是整合的信念系統,譬如「生命之網」,也一向是自我的居所。信念只是一種心智的活動,如果超越心智的東西沒有被發現,那麼所有的心智建構都是頑固的自我居所。當你向任何一個信念系統挑戰時,自我就會經驗到死亡的威脅,繼而引發所有的求生本能,所以你不只是在探討一個理論的真偽,甚至還涉及到生死存亡的掙扎。當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一支無處可逃的老鼠—包括我們自己心中和別人心中的那支老鼠,因此要十分小心。
學生:為什麼愚蠢的慈悲這麼受歡迎?
威爾伯:因為它不會威脅到任何東西。它會在這麼多的靈修圈子裡猖獗第盛開,因為自我基本上不喜歡任何挑戰。它要的是「祖母禪」。人們寧願花一大筆錢去參加那些助長自我的周末工作坊,因為他可以學到一些新的觀念,然後稱之為靈修,接著又把這些觀念輸入生命的幻化之網,以為憑著這些觀念,就可以進入終極的合一境界。美國的靈修書籍擁有巨大的市場,人們買這些書的最大動力是:嬰兒潮世代的人希望別人能告訴他們,自我就是「神」,而他們的自我緊縮就是「神性」。於是自我緊縮從此被冠上了「神聖」的標籤,而「祖母禪」只是面帶微笑地看著這一切。
但我不認為這些途徑都是壞的或惡意的,我只是認為他們有一點頭腦不清罷了。我想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張完整的宇宙地圖,他們在高尚的尋道過程中稍微走偏了,所以我希望能有一個更具整合性的觀點,來幫助他們釐清困惑。
學生:為什麼整合觀點會威脅到這麼多人?
威爾伯:因為整合觀點一向要求人們將自己的信念擴大,並且要遠超過百分之五,很少有人願意這麼做。
學生:他們所投射出來的忿怒令我十分驚訝。
威爾伯:那確實是很不幸的事。我曾經以為如果指出方法A、方法B、方法C都是同樣重要的,人們會因此而對你大表感激,但事實上A、B、C三組人都被你激怒了,因為你明白表示他們的領域並不是唯一重要的領域。如果你聲稱弗洛伊德、皮亞傑與佛陀在意識的理解上都是同等重要的,佛教徒就會說你為什麼鄙視佛教;如果你明白表示粗鈍次元的大自然、精微次元的靈魂和超驗次元的靈性都很重要,生態學者就會質疑你為什麼憎恨大自然。
當然我必須補充一句話,某些人可能會因為整合觀點是錯的而產生負面的反應。我的意思是,我們這些相信整合觀點的人也可能是錯的,因此那些清醒而又理性的人才會產生負面反應。我們必須永遠記住這個可能性,當人們受到威脅時,我們並一定是對的,而他們就是錯的,事實可能剛好相反。
活動:第六十九期北京心靈自由書友會
時間:2015年1月3日(周六)14:00-17:00
主題:《生命之書》(克裡希那穆提/著,胡因夢/譯)
地址:泥廬餐廳(東城區國子監街40號東方戲劇院內,地鐵5號線,1號線雍和宮站出)
費用:書友會免費,茶水費自理。
報名方式:微信公號回復報名,告知聯繫方式。如報名成功,會回復確認。
心靈自由書友會是以心靈成長為主題的互助團體,以閱讀、討論、導讀、分享等形式,做持續性、系統性的團隊學習。每期採取主題閱讀的形式,每次一個主題,深入探討。 為了保證交流的品質,書友請預讀材料。書友會每期10人左右,活動時間約三小時,空間有限,請提早報名。
了解2015年1月10日·藏地五式回春瑜伽一日工作坊詳情請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