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2021-02-19 獅吼梵音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坐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曾經有人告訴我,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涼的甘霖澆熄了一樣,同時也讓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夠慈悲,沒有智慧,所以覺得非常慚愧。

  我之所以提出這兩句話,是因為佛教本來就主張以慈悲度眾生,既然要度眾生,怎麼還會有敵人呢?當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要度化、結緣的對象,當然就不可能把他們視為敵人了。

  「敵人」的意思是指彼此勢不兩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譬如情場有情敵、商場有商敵、戰場有軍敵、政壇有政敵;甚至同事之間,有時候為了要爭取較好的職位,彼此競相表現,希望自己表現最好,其他的人不可以超越自己,於是形成敵對的狀態。這是人性中的劣根性,也可以說是弱點。

  既然知道人性的這項弱點,就要調整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首先要原諒人、同情人、包容人;也就是說,對於不如自己的人,應該包容;比自己好的人,則要向他學習。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學習、互為師友,不但自己能夠得到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無論如何想到的都是自己,不會替別人著想,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不放過他;不如自己的人更是欲除之而後快。如此,好的不要,壞的也不要,最後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這就是不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一體地對待別人。

  慈悲的對象,除了慈悲別人外,也要慈悲自己。因為不慈悲自己,會讓自己很痛苦。例如,有的人不肯原諒自己,於是就傷害自己。其實做錯了事,改過就好,若是不斷責罰自己,就會一直陷在痛苦之中,這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對別人也是一樣,如果態度不慈悲,可能就會一再地傷害他人。

  「智慧不起煩惱」這句話,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因為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有了空觀的智慧,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如果說煩惱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燈,當明燈照破黑暗時,黑暗就不見了,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為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同樣的,煩惱本來是不存在的,只因為沒有智慧,觀念上還會顛倒錯亂,才會產生衝突、矛盾和掙扎。

  曾經有人類學家研究指出,人類最初都來自於非洲,且出於同一脈血源。如果從這個推論來看,正好與佛法所說「眾生平等」的觀點相通。不過人類是不是真的都出自同源,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基本心態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性是相通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類彼此之間便應該守望相助、唇齒相依,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對自己有益,對別人也有益;而對別人有益,便是對自己有益,這就是推己及人的結果,如此一來也就沒有所謂的敵人了,沒有敵人,就是智慧。 


相關焦點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好文欣賞)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02 對自己也要慈悲我們往往會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慈悲沒有敵人,所以我們不僅要對別人慈悲,也要對自己慈悲。答案可能有很多種,但是總體來說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糾纏在煩惱之中。沒有糾纏不休的煩惱,就沒有痛苦。那麼怎麼樣能夠去除煩惱的糾纏呢?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9月22日星期二長春9/17度同舟遠航~隨行筆記    一個人最可悲的就是,為了別人的看法,一味的改變自己,到了最後:做不成別人
  • 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未必得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 這一生,總有某段路,只能一個人走;總有許多事,需要一個人扛。 幸福往往不是滿足了你多少小欲望,而是,你有了新的目標而且你看到了希望。
  • 「慈悲沒有敵人」——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會談記
    慈悲沒有敵人——聖嚴長老與昭慧法師會談記(刊於弘誓雙月刊第81期)陳悅萱 整理【編按】  95年5月30日上午,法鼓山聖嚴長老邀請三十餘位與他老人家法緣深厚的比丘尼法師這段對話,內容極為精彩,更重要的是,長老曾書贈總統云:「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讓總統極受啟發,而成為總統辦公桌後面懸掛的唯一一幅墨寶。我們在長老與昭慧法師的對話之中,親眼見證了他老人家「慈悲沒有敵人」的菩薩風範,這讓筆者深深地受到感動!
  • 不追求智慧而自然有智慧,不追求慈悲而自然有慈悲,不追求孝道而自然有孝心和孝行
    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反而得不到善終,就是這個原因。實際上,修道中如果過於聰明、心機過盛,甚至是不吉祥的,會入魔。這個魔不僅僅是自己的心魔,也有外魔作祟。心魔引來了外魔。所以,一定要注意。我告訴大家,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的很多親戚,都比我聰明。他們都認為我很愚,小時候,他們就說我太愚了,「看書看愚了」。
  • 讓別人快樂是慈悲,讓自己快樂是智慧
    -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版權說明:文章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慈悲與智慧,本來不可分離
  • 沒有慈悲的觀念,而談空性,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要談慈悲的方式,並不是神的一種力量,也不認為慈悲是只有佛才具備的特性,要了解慈悲是每個人都具有的特質,而慈悲常為佛教徒忽略。或許是因空性非常的風尚,所以慈悲的聲望就越來越低;同時談到空性會令人很愉快,但談到慈悲就令人感覺有很大的責任感。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一曲普庵咒佑我中華,走出疫情陰霾
    據胡耀著《佛教與音樂藝術》(天津人民出版社):「《普庵咒》的誦唱音調在不同寺院是不相同的。大致可分為南北二流:北派以山西五臺山作代表;南派以江蘇常州天寧寺為代表。二者的音調節奏等大相懸殊。」這就是很好的說明。普庵禪師咒語從南宋開始,流傳了將近四百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有普庵咒音樂的出現。最初出現的,是福建南音《普庵咒》。這是有心人因它的規整結構而選取,配以南音『寡北』滾門音樂而成。
  • 戒律,讓「慈悲」、「智慧」、「內心安定的力量」活起來
    戒律並不呆板,它很活潑——讓「慈悲」、「智慧」、「內心安定的力量」活起來我們要了解,戒律並不呆板
  • 佛教中的智慧,用智慧對接幸福
    很多人以為有了條件就能幸福,現在很多人富起來了,發現幸福並沒有隨之而來。不少人雖然事業做的很大,錢很多,但煩惱同樣很多。幸福是什麼?幸福與職位、財富是不成比例的。因此,學佛就是用佛的智慧來生活。如果沒有感恩心,看別人往往沒有感覺,甚至會心生對立,覺得世上都是敵人,都在算計你。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看人,看到誰都不喜歡,別人看到你也不歡喜。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每天在享受他人的給予,不僅是父母、親戚、朋友的幫助關愛,還有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提供服務,乃至飛鳥魚蟲,都在為地球共建生態環境,就能帶著感恩心看待眾生看到一切都心生歡喜。
  • 佛說: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人們常講:「我佛以慈悲為懷」。其實,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解釋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就是說,「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讓一切生命遠離痛苦。慈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
  • 用無我的智慧,斬斷我執的傲慢與偏見
    昨天很多朋友都會不約而同的想起所謂的「愚人節」,這個舶來節日本身只是一個開玩笑的由頭,算不上正統的節俗。但久而久之,不免有些朋友就會把一些惡作劇做過了頭,最後惹出很多煩惱。被你戲弄的人,覺得你做的過分,你可能還會覺得對方太小氣,一點惡作劇就急眼。但如果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容易鬧過頭的惡作劇,還是不做為好。佛子有佛子取得快樂的方法,佛子的快樂就是遠離愚痴,以輕安法喜作為真正快樂的來源。
  • 【阿秋喇嘛的慈悲開示】震撼視頻+文字!加持力巨大,看完出離心馬上生起!
    阿秋喇嘛的慈悲開示   1、一個人能夠在現世中遇到一位證得究竟智慧的上師,依止他,經由他的指導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並通過親近上師身語意而湧現對實修實證的渴慕,進而全身心地擯棄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實證的行為中去,才是真正的暇滿難得之人生。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問:我常聽到佛教徒談智慧與慈悲,這兩樣又有什麼意義呢? 答:一些宗教認為慈悲或愛(這兩者是非常相似 的)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卻對智慧置之不理。結果你 可能成為一個好心的傻瓜,一個心地善良卻沒什麼智慧 的人。
  • 慈悲心是最靈驗的感應
    དང་དེ་ན་ལུགས་གཉིས་ཀྱི་ཤེས་བྱ་ཡོད།我們有時候是好心好意地對待眾生,但是為什麼給自己帶來了煩惱呢還是執著,還是沒有放下,還是沒有透徹地懂得因果,還不是很明理。我們對眾生不理解的時候,還是想逃避。眾生就是這樣的,我們應該慈悲,應該攝受,不應該逃避。    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慈悲?因為他有智慧。什麼是佛的智慧呢?知道輪迴苦,知道眾生迷。眾生為什麼輪迴呢?就是因為迷在裡面。其實轉念業消很容易,但是這個小小的念就是轉不過來。於是佛對這些眾生就更慈悲,更憐憫。
  • 《學佛三要》:六、慈悲的體驗
    緣起的假名眾生即畢竟空,「畢竟空中不礙眾生」。智慧與慈悲,也可說智慧即慈悲(「般若是一法,隨機立異稱」)的現證中,流露真切而憫苦的悲心。 佛菩薩的實證,如但證空性,怎麼能起慈悲?所以慈悲的激發,流露,是必緣眾生相的。
  • 西藏生死書|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慈悲的邏輯
    把你的心完全開放,感覺生命無常的威力,會讓你發起包容一切而無憂無懼的慈悲心,這個慈悲心能夠讓那些誠心幫助人者的生命充滿力量。因此,直到現在,我所談對於臨終者的關懷可以歸納成兩點:愛和慈悲。慈悲是什麼?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憐憫或關懷,不只是了解他們的需要和痛苦而已,它更是一種持續和實際的決心,願意盡一切可能來幫助他們緩和痛苦。如果慈悲不付諸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慈悲。
  • 任運虛空的智慧與慈悲成就力的加持者——空行母
    空行母是代表智慧和慈悲的女神。佛國與行者之間的聯繫,就是由空行母完成。佛經裡常說:「空行母是女性菩薩,常常擔任凡夫和佛菩薩之間的信差。」通常也泛指修行獲得證悟的女性行者,圓滿具備了覺醒的力量與度化眾生的廣大方便,如益西措嘉空行母、瑪吉拉準空行母、色拉康卓空行母、達熱拉姆空行母、慈玲秋瓏空行母、根桑旺姆空行母等,她們是行走在人間的菩薩。
  • 佛學故事:真正的敵人
    我終於打敗宇宙之間最大的敵人。」    好奇的琉璃王上前打揖說:    「仁者!剛才聽你興奮的大喊戰勝了敵人,不知道你動用了多少兵馬?」    「我不費一兵一卒而降伏萬軍。」    「咦,這就奇妙了!我剛剛率領一百萬的精銳雄兵,經過三個月的浴血奮戰,才將頑強的敵國軍隊殲滅,你究竟運用什麼戰術,不費吹灰之力而能戰勝敵軍?請你將戰爭的心得教導於我。」    「心外的軍隊不是真正的敵人,心內的煩惱才是可怕的魔軍。我是用般若智慧,降伏了宇宙間最大的敵人——自性的煩惱魔軍。」    「此話怎講?」琉璃王一臉疑惑地追問。
  • 法王如意寶智慧教言,世間的瑣事,若去希求,就沒有一個完結之時
    1、對於始終不能達成的願望,或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您不應該太強求。否則,只會給身心帶來劇烈的痛苦,不但今生中煩惱迭起,而且把來世也摧毀無餘了。假如身體做各種世間雜務,口中言說許多閒言碎語,心裡不斷生起層出不窮的分別念,這會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違緣。14、散亂心和煩惱惡念,我們最好不要去依止,而應將其徹底捨棄,否則永遠不會安寧。15、值得信賴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當我們做重大事情時,不要隨便宣揚,應以秘密的方式去做,這樣就不容易遇到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