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如何得到的?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做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坐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我們經常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生氣。曾經有人告訴我,有一次當他正在氣頭上時,因為忽然想起我說過的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涼的甘霖澆熄了一樣,同時也讓他看到自己待人不夠慈悲,沒有智慧,所以覺得非常慚愧。
我之所以提出這兩句話,是因為佛教本來就主張以慈悲度眾生,既然要度眾生,怎麼還會有敵人呢?當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要度化、結緣的對象,當然就不可能把他們視為敵人了。
「敵人」的意思是指彼此勢不兩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譬如情場有情敵、商場有商敵、戰場有軍敵、政壇有政敵;甚至同事之間,有時候為了要爭取較好的職位,彼此競相表現,希望自己表現最好,其他的人不可以超越自己,於是形成敵對的狀態。這是人性中的劣根性,也可以說是弱點。
既然知道人性的這項弱點,就要調整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首先要原諒人、同情人、包容人;也就是說,對於不如自己的人,應該包容;比自己好的人,則要向他學習。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彼此學習、互為師友,不但自己能夠得到成長,對方也會成長。
可惜的是,很多人想不通這一點,無論如何想到的都是自己,不會替別人著想,看到比自己好的人不放過他;不如自己的人更是欲除之而後快。如此,好的不要,壞的也不要,最後只剩下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這就是不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一體地對待別人。
慈悲的對象,除了慈悲別人外,也要慈悲自己。因為不慈悲自己,會讓自己很痛苦。例如,有的人不肯原諒自己,於是就傷害自己。其實做錯了事,改過就好,若是不斷責罰自己,就會一直陷在痛苦之中,這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對別人也是一樣,如果態度不慈悲,可能就會一再地傷害他人。
「智慧不起煩惱」這句話,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因為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有了空觀的智慧,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如果說煩惱是黑暗,智慧就是明燈,當明燈照破黑暗時,黑暗就不見了,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其實,黑暗原本就不存在,只因為沒有明燈,所以才會黑暗。同樣的,煩惱本來是不存在的,只因為沒有智慧,觀念上還會顛倒錯亂,才會產生衝突、矛盾和掙扎。
曾經有人類學家研究指出,人類最初都來自於非洲,且出於同一脈血源。如果從這個推論來看,正好與佛法所說「眾生平等」的觀點相通。不過人類是不是真的都出自同源,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人類的基本需求和基本心態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人性是相通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相通的,人類彼此之間便應該守望相助、唇齒相依,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對自己有益,對別人也有益;而對別人有益,便是對自己有益,這就是推己及人的結果,如此一來也就沒有所謂的敵人了,沒有敵人,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