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修道時要明白一些東西。第一,就是煉己。訓練自己不要太聰明,不要太有世間的智慧,太精明不是好事。修道不能有太多的思慮雜念,也不要太計較,否則就修不成。簡言之,如果想修道,就要把大道之外的東西掃掉,要遵循大道做人做事。
修道更不要作秀、作假。一旦作秀,就必然出現大偽,必然遠離大道。
什麼叫作秀?表演就叫作秀。真實的東西是心裡的,是你本身就那樣,不用表演給別人看。真實的人有直心。直心就是你心中有什麼就是什麼,所以,我非常喜歡那些總把心事表達出來的人,不喜歡那些虛虛套套的東西。因為,有毛病不要緊,直心是道場,只要返璞歸真,回到最自然的狀態就好。不要花言巧語。
大家喜歡的大德,都不是辯才無礙的人,雖然也有大德是辯才無礙的,但很多非常木訥、看起來木木的人,可能是大德。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反而得不到善終,就是這個原因。
實際上,修道中如果過於聰明、心機過盛,甚至是不吉祥的,會入魔。這個魔不僅僅是自己的心魔,也有外魔作祟。心魔引來了外魔。所以,一定要注意。
我告訴大家,我身邊的很多人,包括我的很多親戚,都比我聰明。他們都認為我很愚,小時候,他們就說我太愚了,「看書看愚了」。但我成功了,那些比我聰明的人還在家鄉待著。為什麼他們走不出來?就是因為太聰明了。太聰明,心量就不會大。所以,有時愚笨一點更好,至少在一些事情上不要太計較。
大智若愚就是這個意思。大巧若拙也是這樣,非常善巧的人,看起來也顯得很笨。曾國藩就非常笨,他打太平軍時沒用什麼計謀,打的是呆仗、硬仗——也就是跟敵人耗著,挖地道,挖戰壕,一直往天京攻——出的都是苦力氣,讓人覺得很滑稽,但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包括那些非常有名的軍事家——都滅不了太平天國,偏偏他把太平軍給滅掉了。為什麼?因為,他不是真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喜歡扎紮實實地把事情做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每天做一點,最後就會成功。
此外,修道中也不能考慮六親。呂洞賓關於這一點的講解很有意思,他說「六親」指六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認為,眼睛不看、耳朵不聽、鼻子不嗅、舌頭不嘗、身體不觸、心不昧,不能亂掉,能做到這一點,智慧就會出現。這個解釋跟別人都不一樣,但很有意思。他是把個人的生命作為一個國家來治理。比如,心是君主,四肢是中軍。國家昏亂,就是心不定。呂洞賓還認為,忠臣就是真心。這是一種解釋,也有他的道理。
我們還可以把修道像治國那樣,分為幾個層次:第一,明白什麼是大道,證道之後就是得道高人,這是最高的境界。第二,如果你證不了道,就聚德,「大道廢,有仁義」,在仁義上下功夫,在德行上下功夫,也很了不起。具體來說,就是與人為善,說話有基本的規矩,做事有基本的分寸。如果這也做不到,就再退而求其次,「六親不和,有孝慈」,做個孝子,把你父母孝敬好。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的話,也很好。
不過,在佛教的修煉中,只強調智慧空性。它就像一把金剛寶劍——《金剛經》就是能斷寶劍——斬斷各種煩惱的亂麻,不管三七二十一,斬斷煩惱之根。得道者不在乎那麼多概念和標準,也不管那麼多名詞,他只管修證那個終極的東西,直證心性。大手印的修法就是這樣。它像太陽一樣,瞬間射穿煩惱的陰霾,讓你看到光明,讓所有烏七八糟的小聰明、雞零狗碎的小心思,都融解在智慧的大光明之中。這時,你智悲雙運,自然一切俱足:不追求仁義而自然有仁義,不追求智慧而自然有智慧,不追求慈悲而自然有慈悲,不追求孝道而自然有孝心和孝行。所以,不要過於地投機取巧,不要賣弄小聰明尋找捷徑。人越純樸、越簡單越好,幸福就源於簡單。希望本書的讀者都能活得更加簡單、明白、自然、返璞歸真。那麼,我就沒有白講。
— 精彩推薦閱讀 —
●雪漠鼠年寄語 | 我的夢想在遠方
●一個人面對成功的態度,可以說明他的福報和發展潛力
●如何營造一個和諧又吉祥的家庭
●《金人銘》的啟示(一):多言多禍事
●《金人銘》的啟示(二):有時無論你多麼善辯,都不如不辯
●《金人銘》的啟示(三):強大不等於幸福
●《金人銘》的啟示(四):在喧囂處珍藏一份守候
●成就大事業、實現更大價值的智慧
●心裡沒有燈的人,靈魂就是亙古的黑夜
●不要高人一等,喜歡低調、謙卑、沒火氣
●有欲望才有誘惑,人不貪婪時,世界是誘惑不了你的
●為什麼朋友中人緣最好、最終能做大事的人,都沒有明顯的觀點
●十九個挑戰你世界觀的西部故事:守候愛情的老人
●閒置圖書捐贈活動倡議書:愛心接力,共沐書香
作者簡介:雪漠,原名陳開紅,甘肅涼州人。國家一級作家,著名文化學者,甘肅省 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和上海中醫藥 大學腫瘤研究所「人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