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在厚重的物質幻象中航行,許多人會覺得難以尋找真正的方向。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暴風雨中,你仍然能夠看到從你內心時常迸發出的慈悲之光。哪怕最微小的慈悲之光,經過不斷放大,也會變成燈塔,最終照亮你回家的路。
慈悲在黑暗中閃現
在這無明、黑暗和迷惑之中,我們如何能探知佛性呢?飄流在汪洋中的水手,第一個希望的徵兆來自於穿過黑暗風暴的一束光線。朝向它駛去,他們就會抵達光之源頭——燈塔。慈悲就好比從佛性所發出的光。起初,佛性只是超越我們見地的一個概念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慈悲心,終將能趨近它。
從一個迷失於貪、瞋、痴黑暗中的人身上,也許很難看出佛性。他們的佛性是如此地遙遠,我們可能以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即便在最黑暗而暴力的人心中,還是會有慈悲閃現,雖然很可能極為短暫而暗淡。如果能珍惜重視這乍見的光芒,投入更多的能量往光源的方向移動,他們的佛性還是可以被發掘出來的。
由於這個原因,人們贊誦慈悲為達到完全去除無明最安全之道。
悉達多的第一次慈悲行動在極早的一世,在一個不相稱的地方——他那時不是菩薩,而是一個由於自己惡業而投生地獄道的眾生。當時他和同伴被迫拉一輛車穿過地獄之火,閻王坐在後方,無情地鞭打他們。悉達多還蠻健壯,但他的同伴非常虛弱,因此被打地更厲害。
見到同伴被鞭打,悉達多生起了一股強烈的悲心。他請示閻王,請放他走,我來背負二人份的重量。一怒之下,閻王重擊悉達多,他頭裂而亡,往生善趣。他在死亡時刻的那一念慈悲心持續地增長,而在後來世中變得越來越燦爛。
循著慈悲心,還有無數的道路可以帶領我們證得佛性。即使只是在智識上了解自己和眾生本善,也能帶我們趨近成就。這就好像我們把珍貴的鑽戒放錯了地方,但至少知道它還在珠寶箱中某處,不是掉在廣大的山野中。
雖然我們用成就、願望、祈願等字眼來描述證悟,但究竟上我們並非從外在的來源得到證悟,較正確的說法是我們「發覺」了一直都在那兒的證悟。
證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部分。我們的真實本性好似還在模子裡尚未取出的一座金質雕像,而這模子就好比是我們的染汙與無明。由於無明和情緒不是我們本性原有的一部分,如同模子不是雕像的一部分,因此有所謂本初清淨這種說法。當模子破了,雕像就出現了。當我們的染汙清除了,我們真正的佛性於是顯現。但很重要的是了解——佛性並非神聖而真實存在的靈魂或本質。
超越時間與空間
當悉達多證悟後,他被稱為佛。佛不是個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
佛這個字,是指一種功德,它具足了兩個面向:「成就者」和「覺醒者」,換言之,是指淨化一切染汙並證得全知者。經由在菩提樹下的了悟,佛陀從困於主客概念的二元狀態中覺醒,他了悟了一切和合事物無法恆常存在,他了悟了只要是源自我執的任何情緒都無法導致快樂,他了悟了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我,也沒有真實存在的現象能被覺受,他也了悟了甚至證悟都是超越概念的。這些了悟就是我們所稱的「佛的智慧」,這是對全部實相的覺知。
佛被稱為是全知者,並不是說佛陀訪遍了世界上每一所大學並背記了每一本書,這種學習根基於主體客體的二元知識,受其自身的缺陷、規範和目標所限,因此和覺醒的知見不同。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雖然現今我們擁有這一切科學知識,然而世界並未更進步——事實上,它可能是更糟。全知並不是指學問豐富,因此說某人知道一切,是意指他並沒有「不知」。
佛陀更進一步地對眾人指出證悟心的真實面貌,因而讓每一個人都能突破痛苦的循環,也就是因為如此的大慈悲心最讓大家尊崇。如果有人不知情而將走過一片埋有地雷的田野,我們也許可以在他不知道的狀況下,迅速地解除引信。但這只能暫時保護他,而且沒有提供他完全的真相。然而,對他解釋往這方向下去幾裡都有地雷,就可以解除他立即及未來的痛苦,讓他得以繼續前進,甚至讓他與別人分享這個訊息。同樣地,佛陀教導人們,若要富裕,就要布施;若要徵服敵人,就要慈悲。但他同時規勸大家,若要富裕,首先要知足;而若要徵服敵人,先要徵服自己的瞋恨。究竟上,他教導大家,經由解構自我,痛苦可以從根斷除,因為沒有自我,就沒有痛苦。
由於感恩他的教法,悉達多的追隨者以歌詠、祈禱文來讚頌他,有人讚美他的能力,能將整個宇宙置於一粒原子之上。有些追隨者心懷崇敬,希望可以投生佛土。佛土被形容為有如一無限小之粒子,上有為數如宇宙中所有原子一般多的佛在該處教導弟子們,如同密勒日巴的犛牛角一般。不信者,可能認為這是宗教性的童話,而信者可能毫不懷疑地接受這種描述,而說:當然佛能這麼做,他全知全能嘛。
然而如果我們以空性的觀點來思索實相,了解根本沒有什麼極小、極大或其它二元的分別,就能清楚地知道,佛並不需要臂力或膂力才能把宇宙舉起來,放在一粒原子上,唯一所需要的力量,就是這個沒有大或小的了解。導致我們無法如此看待現象的習氣是可以去除的,但我們有限的邏輯卻阻礙了它。我們好像犯了厭食症或貪食症的人,雖然可能苗條美麗,卻無法接受鏡中所看到的自己,而別人也不懂為何她覺得自己肥胖。
佛陀去除了這所有的迷惑而見到一切時間、空間、性別、價值觀都離於二元論,因此宇宙可以置於一粒原子之上。對這種了悟,他的崇敬者以詩歌讚嘆他「超越時間與空間」。包括悉達多最親近的阿羅漢弟子們,都以見手掌與虛空同大、塵土與黃金等值而聞名。
當悉達多證悟時,他並不是把時間停止下來,或抵達了時間之終點,他只是單純地不再受時間概念的染汙。當我們說悉達多去除了時間與空間的一切蔽障時,並不是指他摧毀了時光機器或拆解了羅盤——而是他完全超越了一切時間與空間的概念。
雖然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實際經驗對我們這種時光奴隸來說難以理解,但在世俗的生活中,我們是有可能對時空概念得到有彈性、非固定性的感受。我們遇見某人,正在遐想兩人成為靈魂伴侶,結了婚,生了小孩,甚至還有孫兒,但就在此時,某些事情例如情人嘴角不經意流下的一絲口水,讓我們悚然回到現實,而這些子孫們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由於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益處這麼難懂,我們不會想去了解它。我們太過習慣於依賴時間和空間的世界,因此不會想花力氣在這種不真實的回報當中。我們對證悟超越善惡、苦樂、毀譽等二元情緒分別的面向,倒可能比較容易掌握。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依賴是可以了解的——因為目前它們很有用——但其他的這些分別,則是無用到荒唐的地步。二元論纏縛我們,令我們每年花上百萬美元,只是來保持外表而已。如果我們在沙漠中飄泊,就沒有必要讓自己看起來動人,所以很明顯地,我們要讓自己看起來光鮮,是為了他人,要吸引他人,與他人競爭,被他人接受。當某人說,噢,你有一雙美腿,我們就會興奮不已,繼續打扮並期待更多的讚美,而這種讚美,就好比刀鋒上的蜜糖一般。
許多人沉迷於自己對美麗的概念,卻不知道我們認為吸引人的東西,事實上可能令他人厭惡。我們成為自己的概念和虛榮心的受害者,這種虛榮心餵養了化妝品工業,而化妝品工業正是破壞自然環境的因緣之一。當我們受到一大堆讚譽其中夾雜了一點點批評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那個批評上。我們對讚美永不滿足,認為那都是應得的。渴望無盡讚美及注目的人,就像想要飛到天之邊際的蝴蝶一般。
全息宇宙:我們發布的文章收集於大千世界,所有的智慧真理都值得我們無條件推送。諮詢探討入群可加小編微信:NEO2023,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修行在個人
點擊了解全息宇宙線下公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