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懷愛香包升級版)

2021-02-21 無盡傳燈

懷愛系列香包,是用於改善人際關係的緣起物。這些人際關係,包括感情的、婚姻的、家庭的、社會(事業)的諸多方面。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增長人緣,為人喜愛。圓滿懷柔之德,滿一切善願。具足廣大威權,言語令人樂聞、受信;令怨者生愛心、轉宿怨為慈境,所到之處,受人敬愛。並對世俗求有情人成為眷屬、自身聰慧貌美等,都有很大助益。

懷,是招致,招徠的意思。《易·師》:「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孔穎達疏:「能招懷萬邦。」宋陳亮《酌古論·羊祜》:「昔者羊祜 蓋一時之良將也,修德行義以傾孫晧之政,推誠示信以懷吳人之心。」愛,待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情。《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唐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愛也稱仰慕。《鶡冠子·能大》:「一者,德之賢也;聖者,賢之愛也。」陸佃解:「愛,猶慕也。」愛護,關心也叫愛。《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最常用的指男女間之愛戀。漢蘇武《詩》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佛教則認為,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故不直言「愛」字,而以「慈悲」為中心。南傳之《法句經》二一二偈:「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愛有五類:

一、愛,乃指對與自己有親族血緣關係之情愛而言;

二、親愛,乃對他人之友情;

三、欲樂,則是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

四、愛欲,專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

五、渴愛,指因過份執著以致於痴病之愛情。

這五類都屬於人類之愛,其本質皆以自愛為前提,由自愛出發而至性愛,更甚者,以自愛為主而形成變態情愛乃至於渴愛,其中層次逐漸加深,而未曾改變其型態。渴愛乃人類之愛的本體,由此種愛乃產生苦惱,更由此苦惱而生悲,悲之原意即為痛苦。人類不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惱,若對所有苦惱之人,皆以親切、友情待之,則可稱為慈,而慈乃由是從「友」演變而來,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實為愛之代名詞。慈悲之極致為「無緣大慈」,是說我們在毫無條件、毫無意識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此亦稱大愛,為佛教待人態度之最高表現。

慈與悲屬四無量心,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而佛菩薩濟度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則稱大慈大悲。佛菩薩住於利他之心,拔除眾生無邊之苦而予以喜樂,尤以佛更以無緣之大悲心度化一切眾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於稱佛的慈悲。《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慈悲心從何生起?慈悲心是緣眾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眾生,那麼慈悲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生起來的。不論是對於我們的親人或朋友,甚或是弱小的動物,看到他們苦痛時,我們便生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或者令他們得到快樂,這就是慈。但是由於人類的我執根深蒂固,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愛自己永遠勝過愛他人。於是導致愛人之間感情不均衡,選擇愛還是被愛,往往成為對立的兩個極端。很難找到彼此都能相互親愛的。導致人際關係緊張,每個人都從維護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僅不能做到自利利人,甚至還會損人利己。極端的,損人還不利己。人際關係緊張,是目前社會通病,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親屬之間、愛人之間,都有我執(對自己的貪愛)在作怪。

與此相反,由於過去善業果報成熟,或者有相同的共業感召,一些名人、明星,擁有海量的粉絲。這些粉絲對偶像的崇拜,可以達到狂熱甚至瘋狂的程度。這其實是一種「緣」在起作用,緣,指事物的相涉關係,如因與緣。佛教把事物生起或壞滅的主要條件稱為「因」,輔助條件為稱為「緣」。唐湛然法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親生為因,疏助為緣。」親,即指最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疏則反之。在佛教中,也稱緣法,兩者相遇能互相契合的,稱為有緣。反之稱為無緣。能引導我們修善業,令我們愉悅、安樂乃至解脫的助力稱為善緣,也稱為良緣(並非只單指婚姻良緣);而誘使我們做惡事,令我們煩惱、衰損乃至墮落的助力稱為惡緣。

佛教的基本理論即緣起論: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這個真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各種事物具有實在之「質的規定性」(自性)等論點,均予以否定,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獨立的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徵。我們在人格道德上、政治經濟上及文化藝術上的發展,不僅僅是自身過去經驗的總合,而且與周圍的全世界,在時間上、空間上,均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來說,如果沒有過去,與周圍環境及其過去的全部歷史,我們的現在也就不存在。

正因為佛教的緣起論揭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則為因果的正確理解和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持。比如看到有人大造惡業卻在享受樂果,大量殺生卻高官厚祿。有人修善業卻在品嘗苦果,禪修持戒卻遭受病痛折磨,會誤以為善惡因果的道理很難說得通。清弘贊輯《六道集》卷二解釋說:「或有惡緣發善業,多殺而致爵。或有善緣發惡業,多禪戒而獲病。病從惡業而招,豈修善而得;貴從善業而興,非坑殘所感。」可知,疾病乃是過去生惡業招致,並不是今生修善業而來的。富貴是從他過去生所修善業今生而感得樂果,並不是因今生殺生害命造惡業而能感得。

懷愛一法,就是根據緣起改變的理論,通過使用緣起物培植善業善緣的種子,誦經持咒回向加持事物發生變化,以廣修供養、培植福報作為令其迅速成就的助力,引發眾生心中被貪嗔痴三毒煩惱障蔽的本具慈悲之心,從而達到改善各種人際關係的作用。密教中,也稱「慶愛法」、「愛敬法」、「懷法」或「懷愛法」。此法能祈求和合親睦,如折伏悖己者令其隨順的「信伏敬愛」,有令世間夫婦互相敬愛的「和合敬愛」;有加持不隨順己心者,令生敬愛的『鉤召敬愛』;也有令違背本覺之三惡趣人之無明歸入本覺佛果的「悉地敬愛」。此法原從息災、增益、調伏三種法中的增益法所分出。《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大摩裡支菩薩經》等將之列為四種法之一。而修法的出發點必須是為眾生設想而不是為個人之利益設想。清溥畹述《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七:「又此藏心全體大用,猶如金剛,無能摧壞者也。所以破十界生死,顯十界涅槃。以具折伏之威,故令人仰觀而抱畏;復有攝受之慈,故令人俯思而懷愛。正謂威神可畏。慈容可愛。二者兼具。而均令人不能去其懷抱也。」
如果把佛教的慈悲特質能夠發揚開來,用慈悲心來對治畜生道的愚痴心態,用慈悲心來對治餓鬼道的貪婪心態,用慈悲心來對治地獄道的侵害他人的心態,那麼對於我們感情和順、家庭和樂、朋友和睦、上下關係和諧,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我們自己及周圍一切的過去,都包含在現在的一瞬間之中。也可以說,我們當前的存在,是限定我們自身未來的要素,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及歷史的形成,也會有重大的影響。這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僅我們個人與一切世界相通,一切世界也與我們個人有密切關係。亦即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不管從縱的、橫的、積極的、消極的或任何意義上來看,彼此間都有密切的關聯,此即華嚴哲學所說的「重重無盡緣起」。

品名:錦上添花 (懷愛香包升級版)

內容:典藏、懷愛 、竹菱、宗璟、藥師供、準提供、欣德、法界妙、供諸天、塗香  

重量:10克

相關焦點

  • 端午香包,芝蘭為佩.
    無論文人雅士,還是陌上佳人都以身懷暗香為風尚又是一年仲夏轉眼端午到了端者,初也今天,我們用香包喚醒一份最初的記憶芝蘭為佩,曾是我們的模樣香包中的香料,由多種中藥研磨而成,有艾葉,白芷,丁香,薄荷,石菖蒲,蘇葉,藿香,佩蘭,小茴香,陳皮等。香包盛裝藥末,佩戴於身上,可有驅蚊防疫的功效。
  • 端午節香包大比拼,小豬佩奇香包和傳統手工香包,你選擇哪一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在這個傳統節日裡,為家人買一個香包,送上祝福是每個人的心願。看著街頭琳琅滿目,各種各樣的香包,你會不會挑花了眼睛,當這種傳統的手工香包和現代工藝香包掛在你眼前的時候,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不難想像,你應該也會和這個美女一樣,選擇這種漂亮可愛的現代工藝香包吧!
  • 端午香包的做法
    端午節戴香包,可以祛邪祈福。香包,又稱為香囊、香袋、荷包等,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節香包選用的中草藥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髮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避邪驅瘟的作用。
  • 端午香包
    在京東淘寶輸入「端午香包」幾個字,頁面上呼啦跳出一長串可供選擇的香包圖片。多到挑選得我眼花繚亂,不知下決心買哪個是好。香包樣式有方形、圓形、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做工也精美,尤其那些錦緞材質加了絲線結成的穗做裝飾,奢華勁讓人想到古代宮廷裡的貴婦;一些印著卡通圖案的香包也蠻有童趣的。「喜歡就買一個唄,快遞很快就送到了,這個願望還不容易實現?
  • 【端午節手工】粽子香包的製作
    佩帶香包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端午節小孩佩香包,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包形狀不同,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香包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
  • 端午將至,香包做起來!
    端午將至,香包做起來!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端午將至,香包做起來
  • 端午節 | 除了粽子,你還缺一個古方香包.
    從屈原的《離騷》開始幾千年來芝蘭為佩成了君子的象徵後來形成了佩戴香包的習俗無論文人雅士,還是陌上佳人都以身懷暗香為風尚又是一年仲夏轉眼端午到了端者,初也今天,我們用香包喚醒一份最初的記憶芝蘭為佩,曾是我們的模樣
  • 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 這裡有一場香包的盛宴
    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在端午節來臨之際,6月12日下午,駐馬店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展了「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迎端午活動。活動邀請了河南省女紅工藝代表人、河南省香包製作傳承人、駐馬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彩紅老師前來授課,中心領導程淑紅、趙金秋和50多名職工參加了活動。
  • 端午來到 香包走俏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在欒川縣傳統節日物品臨時市場內,各式各樣、小巧玲瓏的香包成為居民喜迎端午節的首選飾品。
  • 端午掃街:香包、艾草、油糕
    香包、艾草、粽子、油糕是今天的主角。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
  • 端午香包製作指南
    ,斯人亦逝,餘情未了,而今,每到端午,我都會為女兒做幾個香包,懷念歲月,也希望將來女兒能夠如是懷念我。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粽子、愛心和石榴香包的做法。3、換方向用藏針法縫合,同時將準備好的五彩繩釘入香包4、縫好後整形,用另一段五彩線攔腰系上做裝飾
  • 艾草香包怎麼做有什麼用 端午節艾草香包的寓意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是很多的,像大家所熟知的就有掛艾草、划龍舟、戴五彩繩、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在端午節佩戴香包是因為什麼原因,據小編了解在端午節佩戴香包首先就可以留香,另外還能強身健體,那大家知道端午節佩戴香包的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每逢端午最憶香包
    母親給孩子戴上驅邪寶平安的香包 那個時候,陝西的農村還沒有幼兒園。雞型香包 我母親製做香包,用的是做衣服剩餘的一點邊角碎料。看布料的顏色和大小,有的做成心形,有的做成小雞型,各種各樣的,生動好看。
  • 古人的時尚刺繡單品——香包
    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採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
  • 巧手做香包 濃情過端午
    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在製作香包。端午節臨近,傳統手工香包需求量增加。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加緊趕製香包。端午製作香囊、香包是我國傳統民俗,佩戴用艾草、香草等中草藥填充的香囊有助於安神、防蚊蟲叮咬。
  • 這是一個關於香包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香包的故事…… 2020-06-28 03: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午時節為何要佩戴香包
    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每逢端午節,人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都會佩戴香包。你知道佩戴香包的習俗是什麼來的嗎?香包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 御守的香包失效後怎麼處理?
    御守裡面還有香包?御守裡面不就是一些小物件、祝福語嗎?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樣的,那就太不了解御守了。御守裡裝紙片、祝福語等小物件在日本可能比較常見,而在中國御守中的小玩意兒遠遠不止這些。麼麼御守是中國傳統的御守,國風造型,古樸自然,御守袋裡面有生肖動物千足金飾,還有一個中草藥香包,中草藥香包由國醫大師親自配比,根據當前人們常見的幾種需求進行配製,驅蚊香包、抗感抗病毒香包和安睡香包。三種香包可以隨身攜帶,也可以掛在床頭窗前,麼麼御守裡的中草藥香包原材料取自多種純天然草本名貴中草藥材,經過無菌環境的挑選、研磨、打粉、裝袋等工序,製成了麼麼御守的中草藥香包。
  • 端午將至 孩子們親手製作香包
    學生們正在製作中藥香包(人民網時雨/攝)人民網南昌6月19日電(時雨)端午節即將到來,19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胡家小學的孩子們正在學習製作端午香包,香包所用的艾草等中藥材,產自學校小農場。孩子們親手碾藥、裝藥、制包,完工後還把香包掛在校園的樹木枝頭,以此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慶習俗的了解。學生們正在製作中藥香包(人民網時雨/攝)人民網南昌6月19日電(時雨)端午節即將到來,19日,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胡家小學的孩子們正在學習製作端午香包,香包所用的艾草等中藥材,產自學校小農場。
  • 精巧的正寧香包,是當地人心中的圖騰
    原創:唐伊香包,古代叫縭、香纓、佩幃、香球、香囊,在人類生活中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二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