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愛系列香包,是用於改善人際關係的緣起物。這些人際關係,包括感情的、婚姻的、家庭的、社會(事業)的諸多方面。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增長人緣,為人喜愛。圓滿懷柔之德,滿一切善願。具足廣大威權,言語令人樂聞、受信;令怨者生愛心、轉宿怨為慈境,所到之處,受人敬愛。並對世俗求有情人成為眷屬、自身聰慧貌美等,都有很大助益。
懷,是招致,招徠的意思。《易·師》:「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孔穎達疏:「能招懷萬邦。」宋陳亮《酌古論·羊祜》:「昔者羊祜 蓋一時之良將也,修德行義以傾孫晧之政,推誠示信以懷吳人之心。」愛,待人或物的深厚真摯感情。《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唐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愛也稱仰慕。《鶡冠子·能大》:「一者,德之賢也;聖者,賢之愛也。」陸佃解:「愛,猶慕也。」愛護,關心也叫愛。《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最常用的指男女間之愛戀。漢蘇武《詩》之三:「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佛教則認為,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故不直言「愛」字,而以「慈悲」為中心。南傳之《法句經》二一二偈:「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愛有五類:
一、愛,乃指對與自己有親族血緣關係之情愛而言;
二、親愛,乃對他人之友情;
三、欲樂,則是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
四、愛欲,專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
五、渴愛,指因過份執著以致於痴病之愛情。
這五類都屬於人類之愛,其本質皆以自愛為前提,由自愛出發而至性愛,更甚者,以自愛為主而形成變態情愛乃至於渴愛,其中層次逐漸加深,而未曾改變其型態。渴愛乃人類之愛的本體,由此種愛乃產生苦惱,更由此苦惱而生悲,悲之原意即為痛苦。人類不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惱,若對所有苦惱之人,皆以親切、友情待之,則可稱為慈,而慈乃由是從「友」演變而來,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實為愛之代名詞。慈悲之極致為「無緣大慈」,是說我們在毫無條件、毫無意識下,而能予任何人幸福,此亦稱大愛,為佛教待人態度之最高表現。
慈與悲屬四無量心,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而佛菩薩濟度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則稱大慈大悲。佛菩薩住於利他之心,拔除眾生無邊之苦而予以喜樂,尤以佛更以無緣之大悲心度化一切眾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於稱佛的慈悲。《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慈悲心從何生起?慈悲心是緣眾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眾生,那麼慈悲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生起來的。不論是對於我們的親人或朋友,甚或是弱小的動物,看到他們苦痛時,我們便生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或者令他們得到快樂,這就是慈。但是由於人類的我執根深蒂固,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愛自己永遠勝過愛他人。於是導致愛人之間感情不均衡,選擇愛還是被愛,往往成為對立的兩個極端。很難找到彼此都能相互親愛的。導致人際關係緊張,每個人都從維護自己的利益出發,不僅不能做到自利利人,甚至還會損人利己。極端的,損人還不利己。人際關係緊張,是目前社會通病,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親屬之間、愛人之間,都有我執(對自己的貪愛)在作怪。
與此相反,由於過去善業果報成熟,或者有相同的共業感召,一些名人、明星,擁有海量的粉絲。這些粉絲對偶像的崇拜,可以達到狂熱甚至瘋狂的程度。這其實是一種「緣」在起作用,緣,指事物的相涉關係,如因與緣。佛教把事物生起或壞滅的主要條件稱為「因」,輔助條件為稱為「緣」。唐湛然法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親生為因,疏助為緣。」親,即指最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疏則反之。在佛教中,也稱緣法,兩者相遇能互相契合的,稱為有緣。反之稱為無緣。能引導我們修善業,令我們愉悅、安樂乃至解脫的助力稱為善緣,也稱為良緣(並非只單指婚姻良緣);而誘使我們做惡事,令我們煩惱、衰損乃至墮落的助力稱為惡緣。
佛教的基本理論即緣起論: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即因緣)和合而成立,這個真理稱為緣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佛陀對印度諸外道所主張「個我」及各種事物具有實在之「質的規定性」(自性)等論點,均予以否定,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獨立的自性,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觀與世界觀,成為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徵。我們在人格道德上、政治經濟上及文化藝術上的發展,不僅僅是自身過去經驗的總合,而且與周圍的全世界,在時間上、空間上,均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來說,如果沒有過去,與周圍環境及其過去的全部歷史,我們的現在也就不存在。
正因為佛教的緣起論揭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則為因果的正確理解和轉變提供了理論支持。比如看到有人大造惡業卻在享受樂果,大量殺生卻高官厚祿。有人修善業卻在品嘗苦果,禪修持戒卻遭受病痛折磨,會誤以為善惡因果的道理很難說得通。清弘贊輯《六道集》卷二解釋說:「或有惡緣發善業,多殺而致爵。或有善緣發惡業,多禪戒而獲病。病從惡業而招,豈修善而得;貴從善業而興,非坑殘所感。」可知,疾病乃是過去生惡業招致,並不是今生修善業而來的。富貴是從他過去生所修善業今生而感得樂果,並不是因今生殺生害命造惡業而能感得。
懷愛一法,就是根據緣起改變的理論,通過使用緣起物培植善業善緣的種子,誦經持咒回向加持事物發生變化,以廣修供養、培植福報作為令其迅速成就的助力,引發眾生心中被貪嗔痴三毒煩惱障蔽的本具慈悲之心,從而達到改善各種人際關係的作用。密教中,也稱「慶愛法」、「愛敬法」、「懷法」或「懷愛法」。此法能祈求和合親睦,如折伏悖己者令其隨順的「信伏敬愛」,有令世間夫婦互相敬愛的「和合敬愛」;有加持不隨順己心者,令生敬愛的『鉤召敬愛』;也有令違背本覺之三惡趣人之無明歸入本覺佛果的「悉地敬愛」。此法原從息災、增益、調伏三種法中的增益法所分出。《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大摩裡支菩薩經》等將之列為四種法之一。而修法的出發點必須是為眾生設想而不是為個人之利益設想。清溥畹述《大佛頂首楞嚴經寶鏡疏》卷第七:「又此藏心全體大用,猶如金剛,無能摧壞者也。所以破十界生死,顯十界涅槃。以具折伏之威,故令人仰觀而抱畏;復有攝受之慈,故令人俯思而懷愛。正謂威神可畏。慈容可愛。二者兼具。而均令人不能去其懷抱也。」
如果把佛教的慈悲特質能夠發揚開來,用慈悲心來對治畜生道的愚痴心態,用慈悲心來對治餓鬼道的貪婪心態,用慈悲心來對治地獄道的侵害他人的心態,那麼對於我們感情和順、家庭和樂、朋友和睦、上下關係和諧,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我們自己及周圍一切的過去,都包含在現在的一瞬間之中。也可以說,我們當前的存在,是限定我們自身未來的要素,對我們周圍的環境及歷史的形成,也會有重大的影響。這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僅我們個人與一切世界相通,一切世界也與我們個人有密切關係。亦即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不管從縱的、橫的、積極的、消極的或任何意義上來看,彼此間都有密切的關聯,此即華嚴哲學所說的「重重無盡緣起」。
品名:錦上添花 (懷愛香包升級版)
內容:典藏、懷愛 、竹菱、宗璟、藥師供、準提供、欣德、法界妙、供諸天、塗香
重量: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