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時尚刺繡單品——香包

2020-12-23 哈哈哈哈或

香包,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裡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採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

「扈江籬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江離、闢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

「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

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成為了情侶之間饋贈的佳品。《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

比如:

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

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澱,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其實,這才是揭示人性慾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

相關焦點

  • 【網絡中國節·端午】巧手贏天下:鎮原香包刺繡「豔壓」端午節
    【網絡中國節·端午】巧手贏天下:鎮原香包刺繡「豔壓」端午節 2020-06-24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鎮原縣:香包刺繡繪就脫貧幸福路
    據了解,2017年,任豔豔創辦了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經營香包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的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要業務。在全省精準扶貧工作中,她先後在鎮原縣4個鄉鎮創辦了4個100名婦女以上的巾幗扶貧生產車間,在全縣16個鄉鎮舉辦了近50期的民間手工藝品婦女扶貧技能培訓班,先後培訓婦女近2000人次。
  • 瓜州縣婦女手工「雙創」大賽參賽項目展示(二)小手工編織/香包刺繡
    瓜州縣婦女手工「雙創」大賽參賽項目展示(二)小手工編織/香包刺繡 2020-09-11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州緙絲名家匠品.緙絲刺繡香囊(或荷包)-運用緙絲和刺繡技藝!
    香囊與荷包起初是有區別的,目前很多人作為古裝漢服配飾或中國元素禮物,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古裝漢服,除了仙氣飄飄的裙裾還有腰間的環佩叮噹,古人在腰間會系上玉佩,少不了的還有一個精緻的香囊!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民俗學家靳之林在看過慶陽的香包之後大發感慨:「我考察過全國的香包,好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慶陽,一個是雲南。
  • 精巧的正寧香包,是當地人心中的圖騰
    原創:唐伊香包,古代叫縭、香纓、佩幃、香球、香囊,在人類生活中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二十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
  • 古版「香奈兒5號」-香包,氣味好,美觀,還兼做驅蚊治療
    1、幾千年前的時尚專場香奈兒的創始人可可曾說在「不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洪流時代,最經典的香水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甚至瑪麗蓮夢也送給了「種草」。莫蘭迪色系有了敬佩清朝女性的時尚感,幾千年後迪士尼公主風靡全球,天鵝湖和胡桃夾子中的公主在莫蘭迪色彩體系中是藍色和粉色的。這種搭配在清代女包中早已使用,這兩種顏色都用在衣服上,使人感到明亮。如果說清朝有時裝秀,那麼清代的女人都是她們自己的設計師。
  • 看點丨精巧的正寧香包,是當地人心中的圖騰
    在歷史中,香包具有禮儀作用,據《禮記內則》記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吏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在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往、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端午時節為何要佩戴香包
    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每逢端午節,人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都會佩戴香包。你知道佩戴香包的習俗是什麼來的嗎?香包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慶陽香包是甘肅省慶陽市的一種民俗物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 河南新鄭:這位老人巧手做香包 40年來堅守民俗文化
    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有這樣一位老人,40年來堅持手工製作香包,一塊普通的布在她手中可以有上百種變化,製作出無數個形態各異的香包,一針一線都蘊含著特殊的溫度。2020年12月17日,記者來到新鄭市新煙街道辦事處濱河帝城小區,見到了這位巧手製作香包的靳俊英老人,她正在一針一線縫製手中的香包,乾淨整潔的房間裡,整齊擺放著她精心縫製的各種香包。
  • 寧縣米橋鎮香包產業帶動千名婦女增收70萬元
    寧縣米橋鎮利用當地香包刺繡傳統優勢,成立香包刺繡扶貧車間,發展「炕頭經濟」,帶動1000多名婦女增收70萬元。「老虎枕一個8元,一天能做三四個,耳枕一天能做兩個。」正坐在炕頭上忙著刺繡的雷改蓮是寧縣米橋鎮米橋村村民,今年63歲。
  • 賈靜雯真會穿,喇叭袖刺繡上衣配牛仔褲,混搭風依舊很時尚
    當了媽媽以後很多女性的身材都會發生變化,而身材上的變化又會引起穿搭風格與品位的變化,很多女性婚前婚後、生孩子前後的穿搭都有明顯的不同,但無論是處於哪個階段,女性都應該保證穿搭的時尚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氣質,這樣才能拉近與老公之間的年齡感,讓夫妻形象更和諧。
  • 行走在隴原大地上的玫瑰花——慶陽香包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慶陽香包,希望能給大家一份歡樂!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的時候,家裡的長輩總會為小輩縫製荷包。小小荷包蘊含了長輩的無限關愛。小編小時候得到過一枚有著淡淡的草藥香的荷包。愛不釋手,好多年以後還記得這兒時的小小玩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種荷包——慶陽香包。
  • 玲瓏香包迎端午 非遺傳承人現場教你製作過程
    在直播間手把手現場教制傳統香包   圖 I 張豔老師作品《布老虎香包》獲國家專利設計   張豔的作品有駝鳥、鴨、鵝蛋彩繪及蛋浮雕,葫蘆烙畫、彩繪、泥玩、面花、軟陶、草編、泡沫雕、有剪紙、布貼畫、刺繡
  • 不止村口大爺穿背心,曾是古人的潮流單品,還引領過近代時尚
    背心的歷史由來已久,早期可以追溯到魏晉時代,是當時文人的時尚穿搭,唐宋時期的唐高宗李淵和大文豪蘇軾也都是背心的粉絲,更別提到了近代,背心還曾引領過風靡全國的時尚潮流。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古今,追尋背心的前世今生。魏晉風流民間有句俗語,叫做「暑天無君子」,想想大熱天的,誰願意穿得嚴嚴實實,好捂出一身痱子嗎?
  • 端午香包
    在京東淘寶輸入「端午香包」幾個字,頁面上呼啦跳出一長串可供選擇的香包圖片。多到挑選得我眼花繚亂,不知下決心買哪個是好。香包樣式有方形、圓形、心形、菱形、十二生肖......做工也精美,尤其那些錦緞材質加了絲線結成的穗做裝飾,奢華勁讓人想到古代宮廷裡的貴婦;一些印著卡通圖案的香包也蠻有童趣的。「喜歡就買一個唄,快遞很快就送到了,這個願望還不容易實現?
  • 布藝香包,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學會了親手做一個,送喜歡的人
    香包有很多稱呼,比如容臭、香袋、香囊、香纓、佩幃。今人也稱香包為荷包。它是古代勞動婦女創造的一類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餘緒未泯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內裝雄黃、燻草、艾葉等香料,據說可以避邪。
  • 苦豆香道——「雁門閣老苦豆豆香包」佳話
    他雖然從小生長在雁門關外山陰縣這個荒僻的彈丸小縣,但耕讀之家詩書傳承,在特定的家族遺傳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薰陶下,養成了他一個完美的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就如歷代文人雅士一樣,他和香草有不解的情緣——他愛香草,戴香包,作文寫詩謳歌頌揚香草——這是人類與生俱來對美好、清純、高潔、香雅的文明追求,是做人品格修煉天人合一、物我兩融的最高境界!香包,或稱香囊,又名香袋、花囊。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12月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英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參加了兩屆上海文博會,我們的香包通過文博會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一古老瑰麗的中國手工藝術。」   從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到如今名揚天下的地方文化名片,跨越千年的徐州香包大展神韻登上時尚浪漫舞臺。
  • 源於古人的時尚:比你想像的更「綠」
    在「可持續發展」這個詞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這種哲學觀也體現在中國傳統服飾的方方面面——從夏商周時期就有的養蠶紡絲、植物染到編織、刺繡等手法,中國傳統工藝強調的是與自然和諧共處和心手相通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