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米橋鎮香包產業帶動千名婦女增收70萬元

2021-01-17 中國甘肅網

寧縣米橋鎮利用當地香包刺繡傳統優勢,成立香包刺繡扶貧車間,發展「炕頭經濟」,帶動1000多名婦女增收70萬元。

「老虎枕一個8元,一天能做三四個,耳枕一天能做兩個。」正坐在炕頭上忙著刺繡的雷改蓮是寧縣米橋鎮米橋村村民,今年63歲。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做香包零售,端午節期間可以收入三四千元。鎮上成立了彩霞香包扶貧車間後,考慮到自己腿腳不便,家裡有90多歲的婆婆需要照顧,她便在車間打起了工。一年在車間能收入七八千元。「大冬天足不出戶,只需從車間領取材料,坐在自家炕頭上就能賺錢,讓我感到很滿足。」雷改蓮高興地說。

雷改蓮所說的車間是2018年米橋鎮扶持彩霞香包有限公司建辦的就業扶貧車間。車間建辦以來,吸納貧困婦女長期務工,通過實行按件計薪,把生產材料發放到婦女手中,實現了自由支配時間、「居家式」生產加工,出門種地、回家賺錢兩不誤。「受疫情影響,加上天氣比較冷,考慮到在車間上班大家不方便,我就從外地訂了兩萬多元的貨,通過計件制把材料發到婦女手中,趕年前把訂單完成就可以了。」彩霞香包有限公司負責人白彩霞說。

目前,寧縣米橋鎮香包產業有外包分散加工人員共1000多人,輻射到周邊平子、良平、盤克等鄉鎮,其中固定就業的有300多人。年生產香包產品3.8萬件,產品銷往天津、上海、北京和廣州等20多個城市和旅遊景點,年銷售額190餘萬元,帶動周邊1000多名婦女增收。(通訊員王勇、趙亞靜)

相關焦點

  • 產業扶貧結碩果 幸福花開別樣紅——寧縣「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
    產業興,則百業興。侯昌明說:「在脫貧攻堅中,寧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通過推行『331+』產業扶貧模式,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矮化蘋果基地,創出了蘋果產業發展的『寧縣模式』」。寧縣聚農合作社理事長範紅年介紹說:「發展產業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群眾增收致富。
  • 擬命名2019年度寧縣「最美家庭」「最美家庭成員...
    監督電話(傳真):縣 文 明 辦:0934-6622514縣婦聯辦公室:0934-6622348寧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寧縣婦女聯合會2020年3月17日擬命名2019年度劉金元家庭 寧縣焦村鎮玉村村四組文明孝家庭 寧縣米橋鎮常邑村四組劉 偉家庭 寧縣瓦斜鄉原溝村左延年家庭 寧縣焦村鎮樊浩村四組孫 鵬家庭 寧縣焦村鎮半個城村趙軍良家庭 寧縣米橋鎮米橋村五組張滿紅家庭 寧縣早勝鎮院子村二組
  • 寧縣蘋果,果真出色,小蘋果撐起大產業鏈
    寧縣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區劃的中國優質蘋果栽培的最佳優生帶,完全符合全國蘋果區劃報告分析提出優質蘋果生產的7項氣象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是全球蘋果最佳適生區之一,是我國蘋果優勢重點發展區域之一。2019年,蘋果產量50萬噸、產值2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727元,帶動9472戶貧困戶穩定脫貧。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蘋果)原料生產基地、出口質量安全示範區、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中國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中國果業扶貧突出貢獻獎等眾多榮譽,著力打造中國現代矮化密植蘋果之都、中國優質蘋果核心區。
  • 瓜州縣婦女手工「雙創」大賽參賽項目展示(二)小手工編織/香包刺繡
    瓜州縣婦女手工「雙創」大賽參賽項目展示(二)小手工編織/香包刺繡 2020-09-11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鎮原縣:香包刺繡繪就脫貧幸福路
    據了解,2017年,任豔豔創辦了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經營香包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的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要業務。在全省精準扶貧工作中,她先後在鎮原縣4個鄉鎮創辦了4個100名婦女以上的巾幗扶貧生產車間,在全縣16個鄉鎮舉辦了近50期的民間手工藝品婦女扶貧技能培訓班,先後培訓婦女近2000人次。
  • 「帶動農民增收,就是我們創業的目標」
    他有8畝辣椒,年增收近萬元。 鄭丙鋒所說的公司,就是惠東縣倫信農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立足梁化,是一家集種植、養殖、收購、冷藏保鮮、加工、銷售、農資供應和農業科技開發為一體的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面積4000多畝,年銷售蔬菜約20萬噸,帶動當地4000多戶農戶種植過萬畝蔬菜,為廣大貧困戶奔康致富提供了「綠色通道」。
  • 第什裡風箏小鎮:風箏產業多元發展 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近年來,第什裡村以風箏為載體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小鎮,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為進一步帶動周邊村民增收,第什裡風箏小鎮從事風箏產業的農戶以大帶小,以點帶面,擴大規模。形成「加工廠—加工作坊—加工戶」的發展模式,通過規模較大的加工廠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加工作坊和加工戶參與進來,逐漸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體系。這樣一來,不僅風箏產業規模擴大,產量增多,收入增加,而且提供了就業,帶動了農戶增收。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近日,區委書記辛國榮前往石灘鎮調研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產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全力繪出生態美
  • 產業能人助增收 一粒「粟」播種鄉村幸福花
    在黃立高的帶動之下,很多農戶開始種植龍爪粟。2008年,龍爪粟在安南鄉、嶺頭鄉和張村鄉等地開始大面積推廣。目前,全縣龍爪粟種植面積已達2000多畝。「嶺頭鄉十大產業能人」黃立高說:「這兩年,嶺頭鄉又流轉了幾百畝,在安南鄉上餘村也有200畝。」他介紹到,種龍爪粟省工省力,地力要求低,效益又高,深受農民喜愛。
  • 澄邁退伍軍人王篤雄發展山柚油產業 帶動增收致富
    積累到第一桶金之後,2012年,年收入已達百萬元的王篤雄,回到家鄉澄邁加樂鎮發展山柚油產業。  「既是出於情懷,也是為了打造一個地方品牌。」王篤雄說,山柚又名油茶,用其果實榨出的山柚油(山茶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其它用途。加樂鎮有悠久的種植山柚歷史,每到收穫季,大大小小作坊開榨山柚油,大街小巷飄香。然而,加樂山柚油卻沒有像橋頭地瓜、福山福橙一樣,打造成地方名牌。
  • 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酸檸檬成了「甜產業」 帶動川渝兩地5萬多農戶增收
    代曉強 我們已有了布局四川的新年計劃,幫助四川更多果農把檸檬賣向全國及國際市場(受訪者供圖)2020年12月28日,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達檸檬)迎來四川渠縣的黨政代表團,其參觀調研匯達檸檬是為了尋找檸檬產業的合作機遇。
  • 文昌加美村:「小地瓜」成就「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加美紅」地瓜是文昌文教鎮加美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扶貧產業之一,這一產業直接帶動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僅一個多月的收穫期,「加美紅」地瓜銷售額就達到11.3萬元。
  • 羅平縣刺繡產業帶動婦女創業就業……
    在大樹下、院落裡、田地邊……隨處可見布依族婦女利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互繡互學,不斷傳承和發展著布依民族刺繡藝術。為提升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在傳承千年的民族刺繡中「繡」出「指尖經濟」。羅平縣人社局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組織魯布革鄉轄區內300餘名布依族繡娘在多依河畔學技術。
  • 北流 農業示範區帶動1.26萬脫貧戶增收
    近年來,北流市將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與精準脫貧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大力推進「5+2」特色產業,實現覆蓋脫貧戶1.26萬戶,覆蓋率達93.37%。在新榮鎮扶中村,北流市以廣西北流偉民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按「公司+示範區+農戶」模式,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創建了廣西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北流市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目前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總面積達2.72萬畝,數以萬計的農戶種植富硒水稻,戶年均增收約5000元,1949戶脫貧戶入股示範區共獲分紅1400萬元。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轄區611戶2069名貧困戶脫貧成為信義街道辦發展的重中之重。信義街道上下一心因地制宜謀出路利用產業幫扶促脫貧,截止目前,已有565戶1990人脫貧(2019年脫貧退出75戶197人),剩餘52戶72人,脫貧率96.2%。
  • 【千企幫千村】內丘崗底村:小蘋果成就扶貧大產業
    當時的蘋果還不叫「富崗蘋果」,雖然品相不好,但看到村裡握有蘋果種植這一把「好牌」,退伍兵出身、擔任村「一把手」的楊雙牛就想做大蘋果產業,建起河北省第一家蘋果小鎮,並成立村辦企業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村民和公司形成共同命運體,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同心合力發展蘋果產業。2019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4.5萬元,成了太行山靠綠水青山起家的富裕村。
  • 黃石市楓林鎮綠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產業鋪就增收路"2018年以來,我就在楓盛產業園打工,或培土、或除草、或修剪果樹,工作既不重,更不累,月收入2400多元,能享受一家人的親情快樂,比在外打工強多了。"談起現在的工作,42歲的柯松臉上滿是笑容。
  • 湖北省316萬人受益「產業扶貧」
    今年4月28日,安陸楊衝村,婦女們在太空蓮種植基地清除雜草。像文廷山這樣的脫貧戶不少,171名社員中貧困戶佔了162人。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運營模式,免費為村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和技術服務,掃帚以保護價收購,開創100多個就業崗位,吸引大批留守老人、婦女和殘疾人集中就業。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之農業產業—茶業」規模化大產業帶動364萬...
    8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貴州專場新聞發布會,貴州茶作為一個脫貧攻堅重要產業驚豔亮相。企業聯結農戶 茶產業引領廣大農戶脫貧致富  貴州茶園遍布全省農村山川,茶產業也因此成為我省最大的一個扶貧產業。隨著茶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解決了百萬茶農的增收問題,也為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