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縣米橋鎮利用當地香包刺繡傳統優勢,成立香包刺繡扶貧車間,發展「炕頭經濟」,帶動1000多名婦女增收70萬元。
「老虎枕一個8元,一天能做三四個,耳枕一天能做兩個。」正坐在炕頭上忙著刺繡的雷改蓮是寧縣米橋鎮米橋村村民,今年63歲。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做香包零售,端午節期間可以收入三四千元。鎮上成立了彩霞香包扶貧車間後,考慮到自己腿腳不便,家裡有90多歲的婆婆需要照顧,她便在車間打起了工。一年在車間能收入七八千元。「大冬天足不出戶,只需從車間領取材料,坐在自家炕頭上就能賺錢,讓我感到很滿足。」雷改蓮高興地說。
雷改蓮所說的車間是2018年米橋鎮扶持彩霞香包有限公司建辦的就業扶貧車間。車間建辦以來,吸納貧困婦女長期務工,通過實行按件計薪,把生產材料發放到婦女手中,實現了自由支配時間、「居家式」生產加工,出門種地、回家賺錢兩不誤。「受疫情影響,加上天氣比較冷,考慮到在車間上班大家不方便,我就從外地訂了兩萬多元的貨,通過計件制把材料發到婦女手中,趕年前把訂單完成就可以了。」彩霞香包有限公司負責人白彩霞說。
目前,寧縣米橋鎮香包產業有外包分散加工人員共1000多人,輻射到周邊平子、良平、盤克等鄉鎮,其中固定就業的有300多人。年生產香包產品3.8萬件,產品銷往天津、上海、北京和廣州等20多個城市和旅遊景點,年銷售額190餘萬元,帶動周邊1000多名婦女增收。(通訊員王勇、趙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