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加美村:「小地瓜」成就「大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脫貧

2020-12-25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6月23日消息(記者 吳嶽文)「加美紅」地瓜是文昌文教鎮加美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扶貧產業之一,這一產業直接帶動了500多人次的就業,僅一個多月的收穫期,「加美紅」地瓜銷售額就達到11.3萬元。曾經的貧困村依靠產業自給自足的同時,更實現了群眾增收,脫貧與產業提升的「雙贏」。

記者6月23日在文教鎮加美村的生態種植示範基地看到,20多名村民們正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埋頭刨土採挖地瓜,將一袋一袋地瓜搬運上車。而另一邊的打包裝箱房內也是忙得熱火朝天,村民正在給網上下單的客戶安排發貨。文教鎮加美村委會石壁一村村民鄭金玉說:「我在這裡打工,一天能賺100多元。」從種植到收穫地瓜,基地聘用的都是附近的貧困群眾和待業村民,提高他們的家庭收入。文教鎮加美村村民邢蝶告訴記者:「以前我在家帶小孩沒有工作,自從村裡有了這個項目,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土地貧瘠一直制約著文教鎮加美村的發展,由於找不到合適的種植產業,當地村民大多外出謀生,造成村裡的土地嚴重撂荒。鄉村振興工作隊入駐後,與村「兩委」幹部一起外出考察,引進了「加美紅」地瓜品種,並通過土地流轉,將原來的撂荒土地從村民手中轉租給村委會成立的公司,發展地瓜種植產業。村民不僅能獲得土地流轉每畝每年350元的租金,還可以在基地打工,獲得勞務報酬。據文教鎮加美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易丁紅介紹,剛剛這一季地瓜種植,加美村7戶貧困戶,文南村2戶貧困戶直接受益,還有周邊村一般戶34戶受益,直接幫助零星務工500多人次,至目前累計支付農戶務工報酬7萬餘元。

易丁紅說,他們積極對接商超、電商、微商等平臺,拓寬銷售渠道,讓「加美紅」地瓜走得更遠。易丁紅表示,村裡計劃種植一批百香果,繼續發展文教「加美紅」農業品牌,做好農旅結合,建設好加美村生態養牛示範基地和紅色加美鄉村旅遊點生態觀光果園。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2020-04-23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武都角弓鎮:「小產業」託起脫貧增收大格局
    家家釀酒,戶戶種稻,全鎮「小產業」,人人促增收。近年來,武都區角弓鎮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堅持以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為目標,精準掌握村、戶實際和脫貧短板,因村制宜,因戶施策,在全鎮大力倡導發展釀酒、種稻、庭院經濟等小產業,託起了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大格局。
  • 豐都:「酸」檸檬種出「甜」日子 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原來,大石板村的檸檬產業,正是彭小華和李炳南通過向村民流轉土地,以及動員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發展起來的,他們帶領村民報團取暖,讓「酸」檸檬種出了「甜」日子,成功打造了大石板村「一村一品」檸檬產業專業村。
  • 王文克:小地瓜成就大事業
    「首先,國家向來支持三農產業;其次,都市人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第三,本地的沙土不僅適合種植地瓜,更有富硒優勢;第四,橋頭地瓜品質出眾;第五,我有自信能夠打開市場!」「我是農村的兒子,應該回到農村去,與鄉親們同甘共苦。」懷揣著理想,王文克返鄉發展。
  • 白水:小蘋果成就脫貧大產業 「果園託管」新模式助農增收
    「我的蘋果個頭大口感好,從來就不愁賣,而且只論個賣,不論斤銷售,大果可以賣到10塊錢一個,一棵樹能採大概6盒蘋果,一棵樹收益500到600元。」林秋芳滿臉笑容的告訴記者,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絡繹不絕,果子已銷往江蘇、雲南等地,基地還在做苗木繁育和銷售,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30多萬元。
  • 「脫貧攻堅·村村道」威寧坪子村: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水源缺乏,傳統產業發展投入高、效益低,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農戶只能守著土地過著艱苦的生活。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坪子村立足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注入產業發展活力,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在支部的引領下,坪子村以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 田東「小芒果」變身脫貧增收「幸福果」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題:田東「小芒果」變身脫貧增收「幸福果」新華社記者於文靜「我的樂園與眾不同。近年來,當地結合市場需求,把芒果產業作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引擎和引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從規模種植到技術引領、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拓展市場銷售,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道路。據田東縣副縣長葉國雲介紹,當地圍繞綠色循環優質高效農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脫貧增收。
  • 文井鎮印盒山村:多個產業助脫貧 群眾奔康勁頭足
    自脫貧攻堅以來,文井鎮黨委政府和印盒山村村兩委以及幫扶部門聚焦貧困戶脫貧增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造硬實力。產業要發展,道路是基礎。以前的印盒山村是典型的窮山溝,「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當地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該村的發展。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先後新修水泥路20餘公裡,解決了道路交通問題,產業發展也緊接著跟了上來。
  • 6頭日本和牛漂洋過海落戶文昌加美村
    「僅半年時間,村黨支部利用政府扶貧專項資金進行了立項,從產業謀劃,用地落實,到實現牛場落成,體現著村黨支部凝聚力和戰鬥力。」駐加美村委會第一書記黃茲志高興地說。加美生態和牛基地位於加美村委會文銅公路一旁,佔地約4.5畝,基礎設施已投入100萬元以上,交通便利,花草樹林,相映成趣。牛棚均配套飲水、排水、吃槽等設施。
  • 【脫貧故事】「犛牛王子」龍曉鋒 群眾致富領頭人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安南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提升,適合當地村情的產業也相繼發展起來了。香格裡拉市龍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龍曉鋒通過發展犛牛養殖,帶領安南村以及周邊群眾增收脫貧,成為深得群眾信任的脫貧攻堅行動致富帶頭人,鄉親們也親切地稱他為「龍總」。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省級勞模王國鋒:自主創業帶動群眾...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省級勞模王國鋒:自主創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23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華蠶桑「織」出脫貧大產業
    昌寧縣漭水鎮明華村坐落於瀾滄江畔,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產業相對單一。農村經濟收入以蠶桑、泡核桃、茶葉、畜牧業及勞務輸出為主。自從2009年開始了蠶桑產業發展的探索之路,經過多年種養殖的實踐與探索,在學中幹、在幹中學,群眾掌握了真正的技術要領,科學種、管、養,終於讓小蠶桑織出了大產業。
  •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河南平輿:「小芝麻」帶動大產業
    目前,全縣白芝麻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種植合作社201個,年產量5萬噸,帶動貧困群眾1.3萬戶實現增收。依託白芝麻品牌優勢,平輿縣在高標準芝麻田種植的基礎上整合資源建成藍天芝麻小鎮、芝麻產業園,將芝麻產業從田間地頭搬到了特色小鎮,「小芝麻」打出一套產業大發展的組合拳。
  • 澄邁退伍軍人王篤雄發展山柚油產業 帶動增收致富
    積累到第一桶金之後,2012年,年收入已達百萬元的王篤雄,回到家鄉澄邁加樂鎮發展山柚油產業。  「既是出於情懷,也是為了打造一個地方品牌。」王篤雄說,山柚又名油茶,用其果實榨出的山柚油(山茶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其它用途。加樂鎮有悠久的種植山柚歷史,每到收穫季,大大小小作坊開榨山柚油,大街小巷飄香。然而,加樂山柚油卻沒有像橋頭地瓜、福山福橙一樣,打造成地方名牌。
  • 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促脫貧 帶就業 穩增收
    綿延寬廣的邊境縣城隆子,風景獨特,物產豐富,產業發展極具前景,是一個農牧業大縣、資源富集縣。距離縣城不遠的「菜籃子」工程園區,面積達259畝,總投資5160.41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走進園區,24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裡,番茄、南瓜、蓮花白等蔬菜長勢良好。
  • 脫貧攻堅|河北萬全:兜牢民生底線 拓展增收門路
    近年來,萬全區全力抓好產業扶貧,確保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該區立足本地特色和資源稟賦,統籌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壯大了特用玉米種植、設施蔬菜種植、畜禽養殖、旱作農業和生態林果五大特色產業,大力扶持現代農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輻射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帶動作用進行精準扶貧。
  • 產業扶貧結碩果 幸福花開別樣紅——寧縣「脫貧攻堅宣傳周」發布...
    寧縣聚農合作社理事長範紅年介紹說:「發展產業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為了使更多貧困群眾融入蘋果產業鏈條,寧縣著眼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以『三方聯動、三變推動、品牌帶動、黨建促動』為主要內容的『331+』產業扶貧模式,把貧困戶與最優勢產業、最強勢企業、最廣闊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你建園、我入股,你經營、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紅』的合作機制,實現了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戶增收。」
  • 「甜蜜」產業促脫貧 群眾喜領分紅款 中蜂養殖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甜蜜」產業促脫貧 群眾喜領分紅款 中蜂養殖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時間:2020
  • 【非遺】普洱又有兩家非遺扶貧工坊掛牌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普洱是「世界茶源」,相應的茶產業是普洱最有優勢、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柱產業。作為普洱市成立的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江城阿卡莊園帕卡坊、墨江水之靈茶業莊園工坊在致力於傳承茶製作技藝、倡導綠色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探索「非遺」+「扶貧」模式,並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有效帶動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