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促脫貧 帶就業 穩增收

2020-12-23 西藏主要新聞

山南以南,距離市區150公裡便是隆子縣。數十年如一日愛國守邊的「玉麥精神」便源自這裡。綿延寬廣的邊境縣城隆子,風景獨特,物產豐富,產業發展極具前景,是一個農牧業大縣、資源富集縣。

距離縣城不遠的「菜籃子」工程園區,面積達259畝,總投資5160.41萬元,全部為國家投資。走進園區,24座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大棚裡,番茄、南瓜、蓮花白等蔬菜長勢良好。

據園區負責人介紹,「菜籃子」工程項目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每年生產蔬菜可達250萬斤。在園區,記者見到了正在給百姓進行技術培訓的群培。

2017年,群培從雪沙鄉搬遷至隆子鎮,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前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青稞,日子過得很拮据,也從來沒想過要多賺錢。直到搬遷過來,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教會我種植各種蔬菜,兒子和女兒也能就近就便上學,這才發現原來以前的想法太狹隘了,我們應該追求更好的生活!」群培告訴記者,現在他和妻子都在園區工作,兩個人每個月工資加起來有8000多元,而且包吃包住,年底還能拿到一筆分紅。

如今,群培不僅實現了脫貧,成了一名合格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而且還生發了一個小小的理想。「我要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教給更多的人,帶領我們的工作人員奔向更好的生活。」群培說。

為進一步發展隆子特色產業,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投資1.23億元,建設隆子縣聶雄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

記者走進奶牛養殖基地,看到馬路寬敞、乾淨整潔,生產區、生活管理區、飼料區和糞肥生產區被嚴格區分開來。成群的黑白花奶牛被分圈養在兩排牛欄裡,餵養工人正按程序給牛添加飼料;精料加工間裡,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正在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給奶牛培養豌豆、青稞等飼料。機械化擠奶以及奶質檢測等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該基地負責人巴珠介紹說,現在基地裡有奶牛800餘頭,每天產奶量達5000斤。自2018年10月份運營投產以來,通過銷售鮮奶、奶渣、酥油、公犢牛等方式累計實現創收765萬元,帶動95人就業。其中貧困戶44人月收入4000元左右,大學畢業生20人月均收入5000元,2019年為692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分紅1000元。

今年26歲的邊巴次仁,2017年畢業於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我一畢業就在這裡工作,每月工資有6000元。」邊巴次仁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從小在這裡長大,對於家鄉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於是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

邊巴次仁說:「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會,到現在知道怎麼餵養、怎麼使用設備,這是一種很新鮮的體驗。」現在,邊巴次仁已經當上了養殖基地的副廠長。

如今,奶牛養殖的整個生產過程,從飼料配製、日常餵料、糞便清理,幾乎都是採用機械化操作。就連牛場糞尿也採用固液分離技術,分離後加工成有機肥,用於飼草基地及「菜籃子」工程蔬菜種植,實現了循環農業經濟。

發展壯大特色龍頭產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邊境隆子走出了一條產業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的新路子,相信定會越走越寬。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史金茹 朱楠

相關焦點

  • 【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
    (原標題:【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補短板 促就業 穩增收——貴州向脫貧「硬骨頭」發起總攻
    新華社貴陽5月9日電 題:補短板 促就業 穩增收——貴州向脫貧「硬骨頭」發起總攻  新華社記者楊洪濤、羅羽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面臨如期脫貧「大考」的貴州,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加試題」的情況下,凝心聚力戰「疫」又戰「貧」。通過集中力量補齊短板弱項,「外輸、內拓」促進就業創業,培育扶貧產業保障群眾增收等方式,向脫貧「硬骨頭」發起總攻。  掛牌督戰三級聯動 查找弱項補齊短板  「牢固了,這下沒問題了。」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
  • 【決勝全面小康】張義鵬:穩就業強產業 防返貧促增收 紮實推進漫江...
    張義鵬在扶貧駐村工作期間傾心扶貧傾真情,對扶貧「第一書記」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精準開發扶貧公益崗位,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和村集體經濟項目,一面促增收、推進產業扶貧;一面穩收入、推進務工就業,讓貧困戶有了穩定可持續的增收致富產業。
  • 山南市農業農村工作掃描:「農」墨重彩譜華章
    產業強起來 農民富起來「以前,除國家政策性補貼外,家裡基本沒有其他現金收入。現在,在村裡辦的合作社上班,不出村每月就能領到工資3000元。靠這些收入,我們家實現了脫貧。」隆子縣才麥村沃洛特色產品綜合銷售有限公司,是山南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在這家公司上班的益西康珠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黑糌粑、白糌粑、豌豆粉、辣椒麵等特色產品,同時還幫助別的合作社銷售特色產品,目前,公司累計銷售額達158.96萬元,淨利潤79萬元。抓好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相較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特困地區來說,貧困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因人均土地少,貧困戶自身的脫貧能力較弱等特點,脫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
  • 東西部扶貧協作見成效 永順縣建文創基地促長效脫貧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在文創基地加工銀器。紅網時刻9月3日訊(通訊員 羅奮飛 肖虎 王小芳)如何做實東西部扶貧協作長效脫貧機制,單純依靠資金投入還不夠,需要在東西部企業深度融合中做文章,建好基地促長效發展。永順縣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實踐中,結合民族地區實際,探索出建文創基地帶就業發展,取得很好實效。今年以來,永順縣高度重視東西部扶貧協作企業引進工作,圍繞永順文化旅遊產業需求,加大與濟南市歷下區對接交流,通過多次洽談協商,引進山東黃金鑫意工藝品有限公司,以「文創+實業+旅遊+扶貧」的模式,建設永順東西部扶貧協作土家手工藝文創基地。
  • 幫一人就業助全家脫貧 ——寧陝縣就業扶貧紀實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寧陝縣積極開展精準就業扶貧工作,重點圍繞轉移就業、創業就業、技能培訓,聚焦「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變「輸血」為「造血」,切實打通困難群眾轉移就業「最後一公裡」,為困難群眾打造就業「直通車」,讓群眾紛紛找到增收渠道,為廣大貧困戶「拔窮根、扎富根」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就業保障。
  • 蹄疾步穩抓攻堅 千方百計促脫貧——來自沅陵縣七甲坪鎮脫貧攻堅...
    蹄疾步穩抓攻堅 千方百計促脫貧——來自沅陵縣七甲坪鎮脫貧攻堅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佘凱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當成頭等大事來抓,脫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就。2014—2019年全鎮共有1782戶5921人脫貧,12個貧困村出列,2020年底將全部實現脫貧。我們的主要做法有:一、堅持基礎先行,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改善明顯。
  • 西藏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開展「年底貧困戶分紅」活動
    近日,西藏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開展「年底貧困戶分紅」活動。活動中,公司董事長巴珠為隆子縣隆子鎮、日當鎮、熱榮鄉、列麥鄉、雪薩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了分紅。此次分紅活動基於「公司+貧困戶+基地」模式為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分紅資金涉及貧困戶817戶2252人,共計106.2萬元。
  • 醴陵市「三育三創」促脫貧
    「三育三創」促脫貧——醴陵推行精準扶貧新模式見聞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文峰 通訊員 匡鳳 鄧立平 汪陵安 「貧困發生率已由4.13%下降至1.64%……」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醴陵市圍繞發展產業、增加就業、鼓勵創業,探索推行志智雙扶「
  • 汕頭濠江全力促就業穩增收 貧困戶創業可申領萬元資助
    不過 , 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 407 戶 964 人 , 分布在 7 個街道 36 個社區 , 意味著濠江區精準扶貧工作更要下足繡花功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 , 濠江區結合實際 , 使出就業扶貧 " 組合拳 ", 引導支持有勞力貧困戶積極就業創業 , 有效激發貧困戶自主脫貧內生動力 , 踏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道路。
  • 安徽東至縣東流鎮「產業 就業」合奏脫貧進行曲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東流鎮堅持產業、就業「兩業」並舉,脫貧致富「雙輪」並驅,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穩定持續發展產業,力爭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走在前列、爭當先鋒。
  • 方春明: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
    方春明到我市調研指導穩增長工作時強調 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保生態促就業 全力以赴實現一季度經濟發展「開門紅」   1月12日至13日,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深入我市實地調研指導穩增長工作。
  • 新疆庫車市:穩產業 促增收
    新疆庫車市烏恰鎮烏恰三村發揮城郊村的優勢,堅持把發展蔬菜種植作為精準扶貧、助農增收的根本之策,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引導力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村民的內生發展動力,為村民實現長效穩定增收提供強力支撐。
  • 就業扶貧,讓大家有活幹有錢賺(銳財經)
    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採取「黨支部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模式,開展產業扶貧,目前已實現137戶農戶脫貧,增加就業崗位112個,產值達600萬元。圖為板橋鎮柏楊村村民在當地萬畝天麻生態示範種植基地採收天麻。
  • 以招商促脫貧 以產業促發展——貴州省投資促進局助脫貧攻堅主戰場...
    每位局領導都不辭辛勞,翻山越嶺,深入園區企業、車間、廠房、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詳實了解情況,與當地政府、企業一道共同研究產業招商工作,通過「親自招、親自對接、親自洽談、親自協調項目落地」,真幫實扶,為「9+3」貧困縣(區)發展注入「投促」動力。
  •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產業+就業」,加速決戰脫貧「雙引擎」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產業+就業」,加速決戰脫貧「雙引擎」2020-03-30 11:2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流鎮人民政府        瀏覽量: 3697 次 我要評論 為確保如期脫貧,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瞄準靶心,加速「產業+就業」「雙引擎」,抓產業,增就業,確保人人有生活保障,戶戶有增收措施,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