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盒山村位於文井鎮東南部,距文井場鎮6.5公裡,屬省定貧困村。自脫貧攻堅以來,文井鎮黨委政府和印盒山村村兩委以及幫扶部門聚焦貧困戶脫貧增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造硬實力。
產業要發展,道路是基礎。以前的印盒山村是典型的窮山溝,「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當地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該村的發展。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先後新修水泥路20餘公裡,解決了道路交通問題,產業發展也緊接著跟了上來。
2018年,村兩委引進眾智中藥材合作社發展起了佛手、吳茱萸等中藥材種植400餘畝,並用爭取到的134萬元扶貧資金入股,建立「公司+村集體+村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前三年按投入資金的3%實行保底分紅,其中貧困戶分90%,村集體分10%。因為這一產業的發展,貧困戶除了獲得務工收入,還可以長期獲得土地流轉費和入股分紅兩份收入。
文井鎮印盒山村第一書記鄭凱元說,「脫貧攻堅之前,我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主要收入完全依靠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實施脫貧攻堅以來,通過縣委、縣政府、鎮黨委政府、幫扶部門、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不懈努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已基本滿足村民就業需求,實現村民在家謀生產,村內謀收入的新局面。」
初冬的下午,村裡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充滿了「人氣」,在基地務工的群眾一邊勞作,一邊聊著家常。就近務工,不僅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也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日子更加有盼頭。
文井鎮印盒山村貧困戶李長茂說,「如果事情多,我們可以掙1000塊錢左右,但是我們不止在這一個地方掙錢,村上發展經濟,吸引了很多業主,今年種了南瓜,我們賣點南瓜也算增加收入。」
引進業主、流轉土地、發展產業,如今村裡有了青花椒、冰糖李等多個農業產業,讓貧困群眾從產業發展中實實在在受惠。今年7月開工建設約30畝的蔬菜大棚,已經落戶該村,將成為當地貧困群眾增收的又一渠道。
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鼓舞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貧困戶李懷玉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李懷玉用自己的積蓄和村裡幫著對接的1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再加上4000元的小額信貸,走上了養羊之路,規模從最初的50多頭到現在的200多頭,每年都能為他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脫貧還是要靠自己,光是靠國家還是不得行,現在我養羊200多隻,今年這馬上又要下幾十隻了,一年能夠出接近100隻,現在一隻羊大的可以賣3000多,小的羊賣1000到2000不等,一年賣出10多萬塊錢沒有問題。」李懷玉說。
去年年底,文井鎮印盒山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並代表我縣接受省級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獲得好評。截至目前,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6戶,305人全部脫貧摘帽。在各項扶貧政策的惠及和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如今,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裡群眾的收入也在逐步增加,他們正滿懷信心地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