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

2020-12-23 澎湃新聞

【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美麗畫卷!

2020-07-31 19: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下足「繡花」功夫 增強「造血」能力

——阿壩州加強產業扶貧走筆

這是一份高難度的答卷——

阿壩,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這是一場時間緊迫的決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阿壩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立足州情實際 精準選培產業項目

近年來,阿壩州立足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無汙染的原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通過種植花椒、特色水果、道地中藥材及發展中蜂養殖等富民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增產。

群眾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提,而發展優勢產業是脫貧的基礎。「過去,村民以種植玉米和土豆為主,農作物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收入普遍偏低。」理縣桃坪鎮增頭村第一書記吳俊告訴記者,2014年,增頭村開始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從以前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向以種植青紅脆李為主,養殖中蜂、犛牛、黃牛、山羊、土雞為輔的產業結構轉變。

「去年,我家種植的青紅脆李產量達3.5萬斤,收入了5萬元左右。」村民陳榮強滿臉笑容地說。近年來,增頭村在「五個一」幫扶力量的幫扶下,每家每戶都種植了青紅脆李。據統計,目前全村共種植青紅脆李2.5萬餘株,年平均產量600多噸,產值達300萬元。僅水果產業,增頭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同時村民還通過務工、挖藥材、發展特色養殖等途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萬元大關。

查看萵筍長勢、清除周邊雜草……連日來,松潘縣紅土鎮俄卡村村民索朗介在萵筍地裡不停地忙活著。從2018年起,索朗介開始種植萵筍,一年下來收入非常可觀。

技術學到手,致富有希望。以前由於缺乏技術,紅土鎮的群眾將土地以每畝幾百元的租金流轉給外地種植戶,然後在種植基地打零工增加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像索朗介一樣的村民,學到了種植技術後便收回土地,從打工轉變為自己種植、銷售蔬菜,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

產業精準幫扶治「貧疾」——對阿壩州來說,精準脫貧就是群眾「點菜」、政府「下廚」的過程。阿壩州根據困難群眾的現狀、致富意願、致富能力等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營養菜式」彌補貧困家庭脫貧致富能力的「營養缺失」,對不同貧困戶採取不同的脫貧措施,探索出了「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的產業脫貧新路子,下足「繡花」功夫,扶貧扶到了根上。

健全體制機制 優化產業扶貧模式

5月29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壕溝門組金土坊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草莓基地時,村民們已經將第一批草莓裝車待發。24小時後,這批鮮嫩欲滴的草莓將出現在成都、重慶、上海等地的生鮮超市裡。

角木牛村平均海拔2700米,由於地理條件的制約,過去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14年,角木牛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04人。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村以支部為引領、產業富村為抓手,充分利用有利資源盤活「三資」,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針對各組的實際情況,引進不同的公司和專業合作社,採取流轉土地和入股分紅的方式壯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一組一產業」的發展局面。

角木牛村「一組一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了「宜農則農、宜畜則畜」的產業脫貧奔康新路子。得益於清晰的產業布局,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引進的企業、合作社也實現了良好的發展。「2019年,全村就近務工收入56萬元左右,今年還會增長。」該村黨支部書記何萬秋介紹道,該村還在合作社託管了缺勞力、有殘疾的3戶深度貧困戶,讓他們每年有3500元的固定收入,為其脫貧後的發展提供保障。

脫貧攻堅道路上,阿壩州堅持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讓貧困群眾實實在在鼓起「錢袋子」。

「以前種植的青脆李品相和口感都一般。」茂縣土門鎮竹包村村民任萬榮在2018年前種植了3畝青脆李,每年收入都不理想。

「很多村民盲目跟風種植『茂縣李』『茂汶蘋果』,最終導致村整體產業發展滯後。」竹包村第一書記許曉林告訴記者,由於竹包村海拔較低、氣候溼熱、晝夜溫差不大、夏季降水量大,不利於種植「茂縣李」「茂汶蘋果」等特色農產品。2019年,竹包村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方協調,多次召開戶主會議,藉助省檔案局援助的25萬元扶貧資金,對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最終形成了「苦地坪蔬菜,許家山、竹包頭優質枇杷果園,山後、小溝特色大紅袍」河壩蔬菜、半山水果、高山花椒三大產業片區。

「現在我家3畝地全都種上了枇杷,去年產量達4000斤,收入了2萬元左右。」任萬榮說,同一塊土地改種枇杷後,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截至今年3月,竹包村共淘汰青紅脆李300餘畝,新種植「五星枇杷」、茂汶「大紅袍」花椒7000餘株。

問題找準了,思想解放了,幹勁更足了。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寬路子、既連片推進又精確指導。如今,阿壩大地農牧民群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總編輯:何君

總審讀:周智泉

值班副總編輯:楊剛

值班編委:梁敏

主編:梁敏

執行主編:趙凌 陳勇強

原標題:《【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美麗畫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脫貧故事丨謝周生:積極抓好產業種植,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當地群眾歷來都是過著靠山吃山的生活。自從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後,六巷村的公益林地裡到處是群眾忙碌的身影。近年來,六巷村掀起了種植林下中草藥的熱潮,許多農戶加入中草藥專業合作社,把中草藥基地做強做大,依靠中草藥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 「讓利東鄉」,方大九鋼助力產業紮根、群眾脫貧
    2019年5月,遼寧方大集團董事局主席方威帶領旗下7家大企業負責人深入東鄉縣24個鄉鎮調查研究、現場論證、座談交流,針對性地制訂精準脫貧措施,確定了「全面幫扶、項目運作、微利持久、讓利東鄉」的扶貧模式。正是本著「讓利東鄉」原則,方大九鋼在推進產業扶貧項目落地的合作協議中,都是多出資、少分利,以此調動合作方經營好產業扶貧項目的積極性主動性,做大做強產業扶貧項目。
  • 龍慧:脫貧路上,繪出一抹「檢察藍」
    脫貧路上,繪出一抹「檢察藍」  ——記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龍慧  初冬時節,三師五十一團九連群眾文化娛樂廣場依舊歡歌笑語,廣場周圍一排排房屋在陽光照射下格外醒目,幾名老人在廣場上鍛鍊身體……雖已回到位於烏魯木齊市的原工作單位,但連隊裡的那些人
  • 浙川姐妹手拉手,小康生活快步走|浙江省婦聯赴四川省阿壩州開展...
    自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幫扶工作啟動以來,浙江省、市婦聯組織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和浙川兩省黨委、政府關於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的新要求,傾情傾力,高標準全面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的婦女工作內涵,全州各族各界婦女姐妹深受感動,備受鼓舞。
  • 產業扶貧讓脫貧攻堅更穩更好——贛榆區沙河鎮北朱果村精準扶貧
    這是贛榆區沙河鎮北朱果村在脫貧攻堅中實施產業扶貧結出的又一碩果,它將為北朱果村今後的發展再添後勁。(北朱果村標準化廠房外景)北朱果村位於沙河鎮北部,1965年從石樑河庫區搬遷到沙河鎮,是個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全村耕地面積1100畝,其中80%的耕地流轉。
  • 文井鎮印盒山村:多個產業助脫貧 群眾奔康勁頭足
    自脫貧攻堅以來,文井鎮黨委政府和印盒山村村兩委以及幫扶部門聚焦貧困戶脫貧增收,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強造血功能,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造硬實力。產業要發展,道路是基礎。以前的印盒山村是典型的窮山溝,「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是當地群眾出行的真實寫照,落後的交通條件制約了該村的發展。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先後新修水泥路20餘公裡,解決了道路交通問題,產業發展也緊接著跟了上來。
  • 就業就在家門口 群眾脫貧有盼頭 ——渭沱鎮金山村好味軒扶貧車間...
    ○記者 任洋 餘文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有班上、有事幹、有錢賺是關鍵一環。開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去年,渭沱鎮金山村建成重慶好味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簡稱好味軒扶貧車間),該車間解決貧困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穩定就業9人(高峰期用工達到35人),實實在在走出了一條由政府引導、群眾增收、企業增產的脫貧新路子。8月11日,記者去到渭沱鎮金山村了解扶貧車間建好、用好、發展好背後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群眾不脫貧 企業不「收兵」——華能瀾滄江公司助力雲南脫貧攻堅戰
    「作為紮根雲南的國有企業,參與脫貧攻堅是國企的責任擔當,我們義不容辭。」袁湘華說,公司向去扶貧的領導幹部和員工提出要求,要與貧困地區幹部群眾一起開展脫貧會戰,群眾不脫貧,企業不收兵,全力幫助貧困群眾脫貧。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1元購5斤羌脆李、遊九寨溝,阿壩州長攜13縣(市)長拼多多直播獲百萬...
    州長楊克寧表示,「與拼多多聯合舉辦『淨土阿壩』消費扶貧直播節,旨在認真落實中央、省、州關於『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的決策部署,讓特色產品對接更大的線上市場,讓電商扶貧惠及更多貧困群眾,讓線上直播發揮出更好的綜合效益,全力促進群眾增收,切實鞏固脫貧成果,真正實現同步奔康」。  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臺國家級貧困縣商戶的年訂單總額達372.6億元。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做到了深入一線,實地了解各村在脫貧攻堅中存在困難、問題,有針對地制定方案措施,先後起草了脫貧攻堅指導性文件21個,得到了鎮委鎮政府的認可,有效推進了全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扶貧工作站,不僅是執行部門,還是參謀部門。
  • 貴州豫能打出扶貧「組合拳」,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貴州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繁重。我們要盡最大的力量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早日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我們作為一個國有煤炭企業的政治擔當。」貴州豫能黨委書記張清鵬說,近年來,貴州豫能抓好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響應政府扶貧號召,通過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幫助企業周邊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 【脫貧故事】「犛牛王子」龍曉鋒 群眾致富領頭人
    加工青飼料實施精準扶貧前,安南村基礎設施極其落後,群眾基本上靠天吃飯,生活十分困難。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安南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提升,適合當地村情的產業也相繼發展起來了。香格裡拉市龍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龍曉鋒通過發展犛牛養殖,帶領安南村以及周邊群眾增收脫貧,成為深得群眾信任的脫貧攻堅行動致富帶頭人,鄉親們也親切地稱他為「龍總」。
  • 幫一人就業助全家脫貧 ——寧陝縣就業扶貧紀實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寧陝縣積極開展精準就業扶貧工作,重點圍繞轉移就業、創業就業、技能培訓,聚焦「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變「輸血」為「造血」,切實打通困難群眾轉移就業「最後一公裡」,為困難群眾打造就業「直通車」,讓群眾紛紛找到增收渠道,為廣大貧困戶「拔窮根、扎富根」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就業保障。
  • 產業扶貧「雙百」典型|溫更鎮分類施策發展脫貧產業
    產業扶貧「雙百」典型|溫更鎮分類施策發展脫貧產業 2020-12-22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中市紀委監委:真情關愛讓殘疾群眾脫貧路上不掉隊
    31歲的裴章華是三灣村眾多殘疾貧困群眾的一個縮影,從殘疾人補助落實、公益崗位開發、合作社入股帶動、產業項目扶持到個體經營的扶持,一步一個腳印,昔日自卑、冷漠、落魄窮困的「裴瘸子」,短短幾年時間,已成為村幹部隊伍的骨幹,村裡有名的裝修隊小老闆和脫貧明星。
  • 富了百姓,甜了日子,溫州扶貧果實迎來豐收季!請您嘗一嘗~
    聚焦產業興旺走富民增收路2015年以來,溫州全面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全力開展扶貧攻堅行動低收入農戶增收每年均保持2位數增長192個省級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5個6個「消薄飛地」帶動近4萬群眾增收堅持實施「千村消薄防滑、萬元農民收入新增」行動「五千」精準攻堅行動「551」飛地抱團發展計劃
  • 脫貧攻堅這件大事,溫州做得怎麼樣?
    阿壩州阿壩縣政府組織企業積極參加溫州文博會,藏區風情文化精品頗受溫州市民青睞。圖為祖傳藏香製作手藝人德金。  市發改委副主任、市對口辦專職副主任 汪浩:  自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啟動以來,溫州自覺肩負起對口幫扶的政治任務,以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為目標,努力克服高原藏區縣艱苦落後「人難出、投資難進」不利因素,攜手對口幫扶地區落實落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全面超額完成各項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
  • 永州鎮大旺村: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打贏脫貧攻堅戰
    近年來,永州鎮大旺村不斷探索產業扶貧模式,把實施產業扶貧作為提高脫貧質量、實現穩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發展香椿樹、黑山羊等特色種養產業,努力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脫貧成果有質量,經濟發展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