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19: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下足「繡花」功夫 增強「造血」能力
——阿壩州加強產業扶貧走筆
這是一份高難度的答卷——
阿壩,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這是一場時間緊迫的決戰——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產業扶貧是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脫貧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阿壩州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全面實施「一戶一策」精準到戶扶貧政策措施,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起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基礎。
立足州情實際 精準選培產業項目
近年來,阿壩州立足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無汙染的原生態環境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通過種植花椒、特色水果、道地中藥材及發展中蜂養殖等富民產業,助力群眾增收增產。
群眾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提,而發展優勢產業是脫貧的基礎。「過去,村民以種植玉米和土豆為主,農作物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收入普遍偏低。」理縣桃坪鎮增頭村第一書記吳俊告訴記者,2014年,增頭村開始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從以前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向以種植青紅脆李為主,養殖中蜂、犛牛、黃牛、山羊、土雞為輔的產業結構轉變。
「去年,我家種植的青紅脆李產量達3.5萬斤,收入了5萬元左右。」村民陳榮強滿臉笑容地說。近年來,增頭村在「五個一」幫扶力量的幫扶下,每家每戶都種植了青紅脆李。據統計,目前全村共種植青紅脆李2.5萬餘株,年平均產量600多噸,產值達300萬元。僅水果產業,增頭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同時村民還通過務工、挖藥材、發展特色養殖等途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萬元大關。
查看萵筍長勢、清除周邊雜草……連日來,松潘縣紅土鎮俄卡村村民索朗介在萵筍地裡不停地忙活著。從2018年起,索朗介開始種植萵筍,一年下來收入非常可觀。
技術學到手,致富有希望。以前由於缺乏技術,紅土鎮的群眾將土地以每畝幾百元的租金流轉給外地種植戶,然後在種植基地打零工增加收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像索朗介一樣的村民,學到了種植技術後便收回土地,從打工轉變為自己種植、銷售蔬菜,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倍。
產業精準幫扶治「貧疾」——對阿壩州來說,精準脫貧就是群眾「點菜」、政府「下廚」的過程。阿壩州根據困難群眾的現狀、致富意願、致富能力等個體差異,制訂不同的「營養菜式」彌補貧困家庭脫貧致富能力的「營養缺失」,對不同貧困戶採取不同的脫貧措施,探索出了「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的產業脫貧新路子,下足「繡花」功夫,扶貧扶到了根上。
健全體制機制 優化產業扶貧模式
5月29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金川縣勒烏鎮角木牛村壕溝門組金土坊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草莓基地時,村民們已經將第一批草莓裝車待發。24小時後,這批鮮嫩欲滴的草莓將出現在成都、重慶、上海等地的生鮮超市裡。
角木牛村平均海拔2700米,由於地理條件的制約,過去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14年,角木牛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04人。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該村以支部為引領、產業富村為抓手,充分利用有利資源盤活「三資」,以村民小組為單位,針對各組的實際情況,引進不同的公司和專業合作社,採取流轉土地和入股分紅的方式壯大特色產業,形成了「一組一產業」的發展局面。
角木牛村「一組一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了「宜農則農、宜畜則畜」的產業脫貧奔康新路子。得益於清晰的產業布局,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引進的企業、合作社也實現了良好的發展。「2019年,全村就近務工收入56萬元左右,今年還會增長。」該村黨支部書記何萬秋介紹道,該村還在合作社託管了缺勞力、有殘疾的3戶深度貧困戶,讓他們每年有3500元的固定收入,為其脫貧後的發展提供保障。
脫貧攻堅道路上,阿壩州堅持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讓貧困群眾實實在在鼓起「錢袋子」。
「以前種植的青脆李品相和口感都一般。」茂縣土門鎮竹包村村民任萬榮在2018年前種植了3畝青脆李,每年收入都不理想。
「很多村民盲目跟風種植『茂縣李』『茂汶蘋果』,最終導致村整體產業發展滯後。」竹包村第一書記許曉林告訴記者,由於竹包村海拔較低、氣候溼熱、晝夜溫差不大、夏季降水量大,不利於種植「茂縣李」「茂汶蘋果」等特色農產品。2019年,竹包村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方協調,多次召開戶主會議,藉助省檔案局援助的25萬元扶貧資金,對該村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最終形成了「苦地坪蔬菜,許家山、竹包頭優質枇杷果園,山後、小溝特色大紅袍」河壩蔬菜、半山水果、高山花椒三大產業片區。
「現在我家3畝地全都種上了枇杷,去年產量達4000斤,收入了2萬元左右。」任萬榮說,同一塊土地改種枇杷後,收入比原來翻了一番。截至今年3月,竹包村共淘汰青紅脆李300餘畝,新種植「五星枇杷」、茂汶「大紅袍」花椒7000餘株。
問題找準了,思想解放了,幹勁更足了。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寬路子、既連片推進又精確指導。如今,阿壩大地農牧民群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總編輯:何君
總審讀:周智泉
值班副總編輯:楊剛
值班編委:梁敏
主編:梁敏
執行主編:趙凌 陳勇強
原標題:《【脫貧·行動】群眾「點菜」~政府「下廚」~阿壩州繪就產業扶貧美麗畫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