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2020-10-25 金州財經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在龍發服飾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埋頭縫紉衣服,趕製廠裡接下的服裝訂單。工人穆昌豔告訴記者,自從來到龍發服飾做工,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晴隆縣光照鎮孟寨村村民 穆昌豔:我已經在這裡做三年多了,主要是負責技術方面。在這裡上班又能照顧家,又能照顧小孩,各方面的條件都挺好,老人生病隨時都可以請假去看,要是去外地就沒有這麼方便。收入按現在的經濟狀況來講,一般在三千多到四千元,很知足。

  晴隆縣龍發服飾有限公司於2018年3月份正式投產,10月正式進駐三寶產業園區,是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化服裝公司。目前,建成廠房2025平方米,平車250臺,現有員工120多人。

  晴隆縣龍發服飾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李志彩:主要經營校服跟工作服,工作服是來自於寧波、寧海的訂單。去年我們年產值是1000萬元,今年也差不多1000萬元。

  在「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中,龍發服飾採取「公司+農戶+寧波市對口幫扶項目」模式,開展就業、技能幫扶。2019年共幫扶貧困戶109戶150人,幫扶投資達600萬元。

  晴隆縣光照鎮者布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韋正美:我在這裡做了一年多,工資兩千多元一個月,在這個廠裡也可以的。以前我們在家裡做農活,今年來這裡是做服裝,我們老了也不會去哪裡,在本地隨便做。

  晴隆縣龍發服飾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 李志彩:今年帶動的新市民是85人,其中貧困戶是50人,大部分人還是來自於搬遷的貧困戶,他們的工資比如我們這邊老員工基本上每個月都是4000以上,如果新來的就2000多元到3000多元。年工資支出應該在30多萬元,包括生活費,這些應該40萬元左右。

相關焦點

  • 扶貧之星:荊隆宮鄉扶貧車間叩開群眾致富「門」
    2018年,由政府投資600餘萬元的荊隆宮鄉扶貧車間項目佔地56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項目建成後立即吸引了河南省博敏雅格門窗有限公司前來入駐。河南省博敏雅格門窗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身研發製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司。
  • 就業就在家門口 群眾脫貧有盼頭 ——渭沱鎮金山村好味軒扶貧車間...
    ○記者 任洋 餘文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有班上、有事幹、有錢賺是關鍵一環。開設扶貧車間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幫助其穩定增收、脫貧致富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去年,渭沱鎮金山村建成重慶好味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簡稱好味軒扶貧車間),該車間解決貧困戶、低保戶等困難群眾穩定就業9人(高峰期用工達到35人),實實在在走出了一條由政府引導、群眾增收、企業增產的脫貧新路子。8月11日,記者去到渭沱鎮金山村了解扶貧車間建好、用好、發展好背後的故事。
  • 樺南縣土龍山鎮打造巾幗扶貧小車間 發揮扶貧大作用
    為全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土龍山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因地制宜,把創建巾幗就業扶貧車間作為促進農村貧困婦女就業增收的重要舉措,實現貧困戶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一)帶動婦女就業,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
  • 青川:抓住產業扶貧「牛鼻子」 讓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脫貧攻堅以來,青川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技能」目標,一手抓即期性增收的脫貧產業,一手抓可持續增收的致富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遠能致富。
  • 尋訪浙江對口幫扶的足跡 24年扶貧路跨越「二十四道拐」
    當年晴隆人民劈山鑿石,用汗水鑄就了交通運輸的奇蹟。當地幹部群眾告訴我們,這條險關的跨越與浙江和貴州24年來走過的脫貧路不謀而合。  1996年起,浙江省寧波市與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對口扶貧協作工程正式啟動。2013年,杭州市接過了幫扶黔東南州的接力棒。如今,貴州已遍布浙江的幫扶基因。跨越山海與時空,24年後,迎來了打通脫貧險關的決勝時刻。
  • 杞縣「扶貧車間+鄉賢扶貧」 助力脫貧更添翼
    這是4月9日記者在杞縣高陽鎮於窪村採訪時見到的情景,同時,這也是該村群眾家門口就業,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於窪村在該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積極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企業扶貧模式,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在家就能就業,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扶貧車間」精準發力,群眾變身「上班族」。
  • 扶貧車間脫貧歌 長望瀏寧齊唱和
    文/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錢娟圖/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扶貧車間」開到貧困群眾家門口。「農閒人不閒,打工忙掙錢。」機器隆隆響,沉寂的「扶貧車間」又熱鬧起來了,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沙多個「扶貧車間」,聽到一個個「扶貧車間」帶動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穩增收的故事。伴隨「噠噠噠」的聲音,寧鄉市黃材鎮石山村貧困戶姜潤連巧手翻飛,針線、絲綿、布袋在她手中穿梭,不到幾分鐘,精緻的布偶加工完成……在她的身後,24臺電車連軸轉,忙著趕製訂單。「廠裡有訂單,員工有活幹,衝刺業績有信心。」
  • 易地搬遷村民家門口就業
    原標題:易地搬遷村民家門口就業扶貧車間讓村民可以在家門口就業。走進高新區對口幫扶的東川區銅都街道電子元器件加工扶貧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畫面映入眼帘。當地村民滿臉笑容,對如今的生活十分滿意。2019年9月,在高新區的推薦下,東川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引進了南華華芯科技有限公司,把工廠建到村民家門口,讓村民真正實現就近就業。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南華華芯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了當地村民口中名副其實的明星企業。
  • 方大富凰扶貧車間點亮困難群眾致富夢想
    同時,創新扶貧機制,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脫貧轉化,有力促進了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步伐。方大集團累計投資5.5億元,落地實施產業幫扶項目27個,盤活運行扶貧車間31個,取得了巨大成效,為東鄉民族實現整體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東北製藥作為方大集團旗下醫藥板塊核心企業,在東鄉縣創建了三個扶貧項目,其中針織項目——方大富凰是就業帶動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一個。
  • 【百縣百村百人】「量身定製」的扶貧車間: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11月24日,黃山市新銘盛紅楓葉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就業扶貧車間,貧困戶唐世美正聚精會神地操作轉椅塑料零件毛邊修理。在她身旁,整齊擺放著各種加工機械,10餘名員工緊張地忙碌著,將每個塑料零件組裝成一把把轉椅。貧困戶唐世美所在的就業扶貧車間面積100多平方米,這是黃山區針對一些年齡偏大,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又無法外出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而「量身定製」的。
  • 晴隆:吹起林下產業之風 解開群眾務工愁
    普晴林場位于晴隆、普安兩縣交界處,總面積3.6萬畝,其中在晴隆縣地界的,就有2.8萬畝。常年在這裡看到的只有護林員的身影,林間也滿是蚊蟲和雜草。據了解,在普晴林場的邊上,還坐落著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騰龍街道,林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讓從晴隆各鄉鎮搬遷到騰龍街道的群眾有錢可掙,開始穩定了下來。「我家就是搬遷上來的,本來還非常擔心上來怎麼生活,現在我在這裡務工每天都有100塊錢。」
  • 就業扶貧,讓大家有活幹有錢賺(銳財經)
    施雨竹攝(人民視覺)近期,湖南省桃源縣西安鎮集鎮安置區扶貧車間內一派繁忙,工人抓緊生產、趕製訂單。該扶貧車間生產多個型號的電感器,為周邊的安置區居民提供了約150個工作崗位。圖為11月18日,工人在給電感器半成品點膠。
  • 「我的扶貧故事」竭力促就業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鎮寧自治縣委組織...
    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加工車間裡勞作於是,我從宣傳引領到與群眾談心交心,從尋醫問暖到真幫實扶,至今,舉全局之力共投入資金88.998萬元,幫助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形成了「一人駐村、全員幫扶」的強大合力。作為一名人社部門的領導幹部,我深知「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扶貧是決定農民增收、決定脫貧攻堅收官的重要推力。」
  • 【非遺】普洱又有兩家非遺扶貧工坊掛牌 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是國家「非遺+扶貧」的一種新型扶貧模式,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是文化和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根據《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 普洱市扶貧辦轉發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普文旅聯發〔2020〕3號)要求,普洱市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紛紛掛牌成立,截至目前,已達19家。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
  • 十林鎮藍開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小記
    這個開在家門口的帶貧車間,不僅讓本村和周邊村的1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而且實現了「有活幹、穩收入」的目標。趙運介紹:「公司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吸納貧困戶來公司培訓就業,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貢獻力量。目前,公司日生產產品120臺,解決當地群眾30多戶在企業就業,其中貧困戶就有10戶31人,實現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 臨夏:扶貧工廠裡的「上班族」
    陶秀秀正在縫製運動鞋面陶秀秀所在的扶貧工廠,是在廈門市赴臨夏州幫扶工作隊的引進下,由臨夏州凱琳鞋業有限公司於2019年8月在臨夏市註冊成立的。該公司堅持「幫根本、幫所需、科學幫、幫到位」,以就業帶動為方向,將扶貧方式從「輸血型」轉變為「造血型」。
  • 人社扶貧面對面(10)| 蘇文軍:把職責扛在肩上,把幫扶群眾脫貧致富...
    我們還開展了七項工作:一是發展產業、就業脫貧一批。土地流轉:流轉土地130餘畝,涉及農戶239戶883人,帶動52人務工就業,年人均增收600元左右。種植業:建蔬菜大棚8個,流轉土地22畝,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3戶10人,人均增收800元。養殖業:小型養驢場1個,涉及農戶5戶11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4戶9人,人均增收500元。
  • 託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的扶貧實踐
    截至目前,遼寧方大集團已在東鄉縣累計投入資金5.5億元,落地實施產業幫扶項目27個,盤活運行扶貧車間31個,解決就業9000多人,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告別貧困,開始新的美好生活。    「扶智+扶志」 從思想觀念上拔窮根    東鄉脫貧的難點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