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竭力促就業 讓群眾過上好日子丨鎮寧自治縣委組織...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吳順祥,現任鎮寧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從小出生農村的我,在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懷著對農村的熱愛,帶頭下沉到馬廠鎮茂良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當我走進貧困戶家裡,看到他們吃著粗茶淡飯、住著簡陋房屋、日復一日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地勞作……這些場景,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脫貧攻堅的意義有多麼重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幹,有錢掙。

群眾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加工車間裡勞作

於是,我從宣傳引領到與群眾談心交心,從尋醫問暖到真幫實扶,至今,舉全局之力共投入資金88.998萬元,幫助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形成了「一人駐村、全員幫扶」的強大合力。

作為一名人社部門的領導幹部,我深知「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扶貧是決定農民增收、決定脫貧攻堅收官的重要推力。」只有群眾的就業有了保障、荷包鼓了、收入增加了,才能真正脫貧。

為此,我們把「職業技能培訓、易地扶貧搬遷培訓、東西部勞務協作、培育扶貧車間」等作為推動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實現貧困勞動力穩定增收。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的加工車間裡,群眾正在勞作

2016年以來,共組織33367人開展技能培訓,培訓後實現就業2070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勞動力就業率達62.6%。全縣1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109戶4649名勞動力全部參與培訓,就業率達94.1%,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同時,依託東西部勞務協作,分批輸出建檔立卡勞動力107人到膠州務工;把就業崗位送到家門口,用「小車間」撬動「大扶貧」,培育就業扶貧車間26個,成功申報省級先進就業扶貧車間10個、省級先進就業扶貧基地3個、省級就業扶貧示範基地1個,幫助712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其中包括53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

組織輸出貧困勞動力到膠州就業

在全局幹部的努力下,就業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縣人社局2017年、2018年獲縣級脫貧攻堅先進單位表彰,就業局2017年、2018年分獲全省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單位表彰,1名同志2018年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表彰,縣公共就業服務窗口獲「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2017-2019年度優質服務窗口」榮譽稱號。這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就業扶貧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任重而道遠。解決群眾穩定就業、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社」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後,我將竭力從促進就業、織牢社會保障網、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等方面,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人物小傳】

吳順祥,男,鎮寧自治縣委組織部副部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牟元媛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丨務川自治縣蕉壩鎮...
    我叫何乾明,是務川自治縣民政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蕉壩鎮龍橋村擔任第一書記。  2018年7月5日,龍橋村因連續暴雨,導致通村通組公路塌方多處交通中斷,我及時組織幹部進行疏通,對人工不能疏通的地方立即聯繫挖掘機進行疏通,有效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在人居環境改造過程中,我組織幹部幫助沒勞動力的家庭搬磚、背砂、運水泥,拆除不安全的建築物,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進度。
  • 一心只為移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記雷山縣委常委、縣委統戰...
    這是雷山縣幹部群眾的普遍共識。    金光翔,雷山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現年55歲,是一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同志」。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兼任雷山縣移民局局長。在工作中,這位經常開玩笑說「黨齡比年輕幹部的年齡還大」的「老同志」卻一點都不服老,他緊緊圍繞「堅決打贏打好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助推脫貧攻堅減貧摘帽」的目標,團結帶領全縣移民系統幹部搞規劃、抓項目、解矛盾、做後扶、促脫貧,深受廣大幹部及移民群眾好評。
  • 「我的扶貧故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貴定縣新巴鎮...
    我叫陶國順,是貴定縣委巡察辦副主任。作為全縣2100名駐村幹部之一,我於2018年5月與縣委辦24名同事一起,下沉到新巴鎮幸福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  駐村期間,在我們「四人小組」的協調配合和督促幫助下,完成8戶危房改造和35戶農村老舊危房整治工作,組織動員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6戶、拆除老舊閒置危房12戶。
  • 「我的扶貧故事」見證鄉村變化,是我的榮幸|銅仁印江自治縣委統戰...
    我叫張地靈,是銅仁印江自治縣委統戰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初,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到合水鎮興旺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三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下,群眾在自己的努力下,戴在頭上的貧困的帽子被徹底扔掉。田景幫,大家都稱他「老醜」,第一次到他的家,院子裡雜草叢生,房子是用木板棍棒搭建的簡易棚,一張桌子上擺放著沒有收拾的剩菜碗筷,家什隨意擺放。剛與鄰居爭吵的田景幫面對我的到來吹鼻子瞪眼,第一次走訪就這樣草草收場。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天柱助脫貧 腳踏實地謀發展丨浙江省杭州市...
    我叫胡彪,是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政府副區長,2018年5月到天柱縣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到天柱縣掛職以來,我全心投入,腳踏實地,大膽創新,精準發力,聚焦產業、就業、創業「三業聯動」,幫助天柱縣打造「一鏈一區一新城」,即林下養雞全產業鏈、服裝產業集聚區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城。
  • 「新市民·追夢橋」鎮寧自治縣婦聯主席潘美芳帶隊深入雙龍山街道...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婦聯關於「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婦聯引領作用,4月20日,鎮寧自治縣婦聯主席潘美芳帶隊到雙龍山街道易地扶貧搬遷點進行走訪,深入開展搭「五橋」,建「五家」工作。雙龍山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潘美芳一行深入易地扶貧搬遷點貧困戶家中,與群眾面對面交心談心,對搬遷安置點婦女兒童進行情感交流,親切了解她們搬入安置點後的生活狀況、收入來源,了解在疫情期間孩子上網課的學習情況,向她們宣傳「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創造和諧家園提供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縣委、縣政府給我們派來了這麼多幹部,現在關鍵的是,如何把這些有幹部的思想統一起來,讓每一位幹部都認識到位,都行動起來。」安龍縣政協主席、錢相街道指揮長梅俊說。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修通錦固公路到村的路,各農戶願意投工投勞,但村集體林木出賣後,組織砍伐出賣林木的村幹資金開支不公開,不及時理清帳務,成了修路工程最大阻礙,群眾怨氣很大,紛紛上訪,民心混亂,幹群關係對立緊張,妨礙了基層政府管理執政,美樂村一時間也成為全縣有名的「刺頭村」。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住進新房子移來好日子!臺江縣移民群眾慶端午頌黨恩
    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當前最直接、最快捷的脫貧之路,不僅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活居住環境,更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真正讓貧困群眾一步住上了好房子。易地扶貧搬遷真正讓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  從山區搬到城市,改變的不僅僅是住房,為了讓他們住的舒心,生活習慣,臺江縣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就業培訓,築牢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網,全面推進新市民計劃,保障了搬遷群眾挪窮窩、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在方黎灣社區,像張扛偉一樣通過搬遷過上好日子的群眾還有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樂業村發展的「參謀長」丨岑鞏縣委巡察辦第...
    2019年7月12日走訪貧困戶吳應科我叫何建華,現為岑鞏縣委巡察辦第二巡察組副組長,2019年8月1日,根據組織安排,我從天星鄉扶貧督導組轉到龍田鎮樂業村駐村扶貧,具體負責巖背後組、老院子組網格,後又調整為老院子組網格。
  • 「我的脫貧故事」陶俊芬: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我叫陶俊芬,今年38歲,原本是陰底鄉的農民,現居住在柏楊林街道安置區。能夠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家原本所在的羅雄村,山高水遠,交通不便,屬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窮山溝。我們全家8口人擠在老舊的磚木房裡。由於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裡都會漏雨。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堅持把脫貧政策落到實處,精準實施教育、醫療、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扶貧措施,壓實結對幫扶責任,確保脫貧攻堅不落一人。堅持增收作為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穩定脫貧奠定基礎。為了能夠讓貧困戶穩定脫貧,我不斷爭取有關部門支持,全面落實機耕道硬化。群眾反映的通組路存在危險段也安裝了防護欄,從而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
  • 「我的扶貧故事」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丨長順縣長寨街道種...
    我叫何安惠,今年50歲,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組織安排我到種獲村駐村扶貧。其中,我主要負責種獲村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的網格工作。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總戶數65戶,總人口239人,非貧困戶31戶,貧困戶34戶,易地扶貧搬遷1戶,低保1戶,殘疾人1戶。組上的情況我都爛熟於心,以便工作的開展。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