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20-12-24 湘湘帶你看社會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

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

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

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些都難不住我前行的腳步,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記不清多少個日夜深入村民小組,挨家挨戶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有的村寨要三番五次入戶做工作,反覆宣傳黨的惠民富民政策才行得通。

如在安龍縣龍廣鎮的肖家橋村,有很多精準貧困戶,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感肩上擔子重,村裡部分人家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生存環境惡劣。

其實,父老鄉親們都知道易地扶貧搬遷是好政策,一邊是美好生活,一邊是故土難離,鄉親們一時難以接受,其實我也理解,老話說得好,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家的土窩窩,一下子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心裡多多少少是有些捨不得。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做肖家橋村岑加兵家搬遷工作。做他家搬遷工作,我和村幹部一連往返跑了三天,第一天他說由於家屬外出打工,白天無法聯繫,晚上才能打通電話,商量好後給我們答覆,一直等到第二天到他家時,得知他昨天沒有聯繫家屬,雖然這樣,我和同事們還是決定再等他家商量一下,而第三天,岑家兵的答覆是:不搬家。

不管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我遇到像岑加兵這樣思想難做的「硬骨頭」實在數不過來。

但我有個倔脾氣,往往難做的事情,我就越想做。所以駐村期間,聽到村裡哪家有困難,我都要想方設法幫一幫。

今年11月23日,在聽聞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後,心中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這個消息,不僅對我,對所有參與過駐村扶貧的幹部來說,都是振奮的。

過程是艱難的,但結果是幸福的。駐村十餘載,我引以為榮。(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肖雄 整理)

家門口就可就學就業就醫

義龍新區麻山社區新市民 羅廷挺

我叫羅廷挺,是2016年11月從望謨縣樂旺鎮懂木村裡化一組搬遷到義龍新區麻山社區的新市民。

我非常榮幸生活在新時代,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望謨縣的2.7萬名群眾才能從交通閉塞,就業就學就醫條件極差的深山搬遷到義龍新區來。

談到就學,記得我小的時候,每天要五點半起床,吃點剩飯就去上學,需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才到學校,每天來回要走將近五六個小時的路程,那時常常想,要是學校就在家門口該多好啊!

談到就業,生活在深山老林裡的人們都知道,日常生活還得靠薄田裡那些莊稼維持著,有時候還得看天吃飯,所以村裡有勞動力的人早已外出務工,每年就只有在過春節的那十多天與家人團聚。丟下孩子,丟下老人,仔細想想還是有些心酸,但為了一家人過得更好,不得不割捨。

那時常常想,要是大家都能在家門口就業,就不會有那麼多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了。

如今,曾經的想一想竟變成了現實,這讓我欣喜、激動,覺得就像是一場夢。

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搬到義龍來,無論是就學、就業、就醫都給我這個普通的家庭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就學就在家門口,就醫就在一樓,就業就在居委會辦公室,這是祖輩從未享受到的福氣。

羅廷挺和女兒在居住區開心拍照

搬遷入住義龍新區麻山社區兩年多來,我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慢慢地穩下心住下來,享受這便利的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真正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生活,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在麻山居住區,我們新老市民親如一家,心擰成一股繩,攜手共同謀劃發展之路。

社區在積極創造良好生活環境及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不斷豐富群眾民族文化娛樂生活,也在積極思考和謀劃社區群眾的致富之路。2018年底,依託「飛地產業」項目,我牽頭成立了義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社區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目前帶動100多戶群眾種植食用菌共同發展,群眾每戶累計增收近萬元。

作為跨區域搬遷的一名普通群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所帶來的益處,相較與過去,也更能體會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都說「感恩是一種責任」,我感恩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必將懷揣感恩回饋社會、回饋祖國。(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朝敏 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瞬間,一張張溫暖如陽的笑臉,見證了當地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叫汪海,他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人,在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有時候周末,或是節假日,我去滄江看望我的朋友,他就會叫我去走訪新寨村際山林組的貧困戶任樹友。由於住房破爛等問題,他家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被識別為「精準貧困戶」。  為了讓他家早日脫貧,州、市、鄉、村的各級領導和駐村工作隊可謂是竭盡全力。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4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讀書,一個都不能少︱水城縣比德鎮水庫村扶貧...
    2018年8月中旬,水城縣委、縣政府號召各單位上報脫貧攻堅駐村輪戰幹部名單,我毫不猶豫地響應組織號召,報名參加駐村輪戰工作,被派往水城縣教育局牽頭幫扶的比德鎮水庫村駐村輪戰,擔任脫貧攻堅駐水庫村輪戰隊隊長,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駐村輪戰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⒀——脫貧貼心人 心中有大愛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⒀——脫貧貼心人 心中有大愛 2020-12-22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時 收穫一生|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駐村第一...
    我叫劉飛,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委機要保密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20年3月9日單位選派我到興義市威舍鎮阿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此時,我的小女兒剛好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家中正是用人之際,可脫貧攻堅戰「軍令」如山,我只好將女兒送到鄉下交給古稀之年的老母親照顧,懷揣著希望和忐忑不安的愧疚之心奔赴阿依村這片陌生的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心就是扶貧力量的源泉|都勻市勻東鎮大坪村駐...
    我叫唐文章,2019年8月12日,從最初的幫扶責任人,我正式成為大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幫扶開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向同事取經,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開展駐村幫扶和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