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
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
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
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些都難不住我前行的腳步,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記不清多少個日夜深入村民小組,挨家挨戶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有的村寨要三番五次入戶做工作,反覆宣傳黨的惠民富民政策才行得通。
如在安龍縣龍廣鎮的肖家橋村,有很多精準貧困戶,作為第一書記我深感肩上擔子重,村裡部分人家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生存環境惡劣。
其實,父老鄉親們都知道易地扶貧搬遷是好政策,一邊是美好生活,一邊是故土難離,鄉親們一時難以接受,其實我也理解,老話說得好,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家的土窩窩,一下子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心裡多多少少是有些捨不得。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做肖家橋村岑加兵家搬遷工作。做他家搬遷工作,我和村幹部一連往返跑了三天,第一天他說由於家屬外出打工,白天無法聯繫,晚上才能打通電話,商量好後給我們答覆,一直等到第二天到他家時,得知他昨天沒有聯繫家屬,雖然這樣,我和同事們還是決定再等他家商量一下,而第三天,岑家兵的答覆是:不搬家。
不管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我遇到像岑加兵這樣思想難做的「硬骨頭」實在數不過來。
但我有個倔脾氣,往往難做的事情,我就越想做。所以駐村期間,聽到村裡哪家有困難,我都要想方設法幫一幫。
今年11月23日,在聽聞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後,心中有種說不出的幸福感,這個消息,不僅對我,對所有參與過駐村扶貧的幹部來說,都是振奮的。
過程是艱難的,但結果是幸福的。駐村十餘載,我引以為榮。(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肖雄 整理)
家門口就可就學就業就醫
義龍新區麻山社區新市民 羅廷挺
我叫羅廷挺,是2016年11月從望謨縣樂旺鎮懂木村裡化一組搬遷到義龍新區麻山社區的新市民。
我非常榮幸生活在新時代,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望謨縣的2.7萬名群眾才能從交通閉塞,就業就學就醫條件極差的深山搬遷到義龍新區來。
談到就學,記得我小的時候,每天要五點半起床,吃點剩飯就去上學,需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才到學校,每天來回要走將近五六個小時的路程,那時常常想,要是學校就在家門口該多好啊!
談到就業,生活在深山老林裡的人們都知道,日常生活還得靠薄田裡那些莊稼維持著,有時候還得看天吃飯,所以村裡有勞動力的人早已外出務工,每年就只有在過春節的那十多天與家人團聚。丟下孩子,丟下老人,仔細想想還是有些心酸,但為了一家人過得更好,不得不割捨。
那時常常想,要是大家都能在家門口就業,就不會有那麼多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了。
如今,曾經的想一想竟變成了現實,這讓我欣喜、激動,覺得就像是一場夢。
做夢都沒有想到會搬到義龍來,無論是就學、就業、就醫都給我這個普通的家庭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就學就在家門口,就醫就在一樓,就業就在居委會辦公室,這是祖輩從未享受到的福氣。
羅廷挺和女兒在居住區開心拍照
搬遷入住義龍新區麻山社區兩年多來,我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慢慢地穩下心住下來,享受這便利的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真正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生活,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在麻山居住區,我們新老市民親如一家,心擰成一股繩,攜手共同謀劃發展之路。
社區在積極創造良好生活環境及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不斷豐富群眾民族文化娛樂生活,也在積極思考和謀劃社區群眾的致富之路。2018年底,依託「飛地產業」項目,我牽頭成立了義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社區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目前帶動100多戶群眾種植食用菌共同發展,群眾每戶累計增收近萬元。
作為跨區域搬遷的一名普通群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所帶來的益處,相較與過去,也更能體會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都說「感恩是一種責任」,我感恩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必將懷揣感恩回饋社會、回饋祖國。(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朝敏 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