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出生在毛尖鎮富溪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家裡6口人,父母都是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農民,雖然日子過得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多苦多累都覺得是甜的日子都還有盼頭。可2016年父親意外離世,那時我還在省外就讀大三,3個弟弟妹妹都還在讀初、高中,生活的重擔一下都壓在了我母親身上。她從此沒日沒夜地工作,只為了掙夠我和弟妹的生活費和學費。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
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
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
羅娜(左)疫情期間充當快遞員,幫助農戶集體採購生活物質
通過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堅定了我來到這裡的責任,我想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像我一樣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黨的幫扶過上幸福的日子。
2018年3月組織選派我到毛尖鎮擺桑村深度貧困村駐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我積極配合擺桑村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我負責擺桑村第四網格的脫貧任務。
羅娜(右)幫助網格內開展透風漏雨整治
第四網格內人口共19戶69人,貧困戶10戶35人,在日常的網格工作中,我按照村「兩委一隊」「四個一」的攻堅打法抓好脫貧工作,即「一張網格圖」摸清網格內人員分布和底數;「一本民情日記」詳細記錄每天入戶走訪情況,宣傳扶貧政策;「一張人口信息臺帳」將民情日記本記錄內容整理成網格內農戶的全人口家庭信息臺帳,實行動態管理;「一場分析研判會」村兩委一隊定期召開各網格工作情況的分析研判會,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和困難。
按照這套打法,我們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逐個網格、逐戶農戶進行過堂研判,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針對家庭困難的,幫助他們申請臨時救助和低保,上門為農戶推薦就業崗位。此外,我們還幫助擺桑村三組爭取修建將近一公裡的入戶路。
2019年底,擺桑村剩餘貧困人口94戶294人順利脫貧,擺桑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 張婷
編審 楊儀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