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張建軍(右二)汛期實地查看損壞基礎設施有一次,在走村入戶與網格員溝通中,我發現共和村18個網格均存在一些網格內日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像翁貴網格內的羅仲戶,「等、靠、要」的思想問題頑固,網格員三翻四次入戶開展工作,任然收效不佳。 羅仲戶2人,2019年因為住老舊住房納入邊緣戶管理,戶主羅仲是個90後,初中文化,原來一直在外務工,今年回家修建新房。該戶2019年本來要實施住房維修,但羅仲不同意,鎮級、村級多次上門做其工作,其任然不願實施住房維修,後只能作罷。
張建軍(左一)走訪慰問貧困戶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這樣的「難題」讓我和駐村幹部陷入困惑之中。扶貧路上任重而道遠,守初心,記使命,即便是很多頑固的「問題、難題」,我也要去解答。用實際行動走進貧困戶心中,把國家政策講給貧困群眾聽。 後來,與鎮幹部、村幹部、網格員幾番幾覆去羅仲家做思想工作,談心談話,經過不懈努力,讓羅仲終於理解了我們的想法,現在羅仲戶對脫貧攻堅政策有了新的認識,對脫貧攻堅工作也是非常的支持。
張建軍(右)走訪慰問退休幹部在村民反映、實地查看中發現共和村基礎設施方面還有些欠缺。隨後,我立刻帶領扶貧小組充分利用交通局結對幫扶共和村的優勢,加大力度和規模投資建設全村,實施交通建設項目。一是「一事一議」串戶路項目擺絨組、上壩組、擺谷組共計實施1.8公裡,總投資30.43萬元,其中交通局補助投工投勞資金10萬元;二是幫助修建上壩組和谷嶺組串戶路1.2公裡;三是針對個別群眾院壩未硬化的情況,補助60噸水泥給群眾實施院壩硬化。現在全村的基礎設施水平有很大提升,徹底解決了群眾的剩餘「煩心事」。 扶貧路上「難題」多,任務重,一次又一次地實踐走村入戶走訪摸索,我不斷的總結再總結,只有掌握更多情況和相關業務,才能更好地指導村裡工作。每月每周要報什麼表,要收什麼報表,我都認真的在本子上做好記錄,做好安排。脫貧攻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後,我會一直不忘初心,把握政策,聽黨指揮,努力將扶貧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編輯 劉娟利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