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初心和使命,用真心真意點亮人生之炬

李秀婷(右一)給殘疾特困供養家庭送衣服

我是土生土長的逢亭人,爺爺當了30多年的村支書,父親做過幾年的村主任。小時候村裡條件不好,他們都是在家裡辦公,所以經常有人來打證明、寫申請。有時會有一大堆人來開會,有時則是聽說哪家婆婆和兒媳又吵架了,哪家牛又吃著哪家果苗了。爺爺和父親時常大晚上的還要出門調解,深夜才回來。從小看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我也耳濡目染,對於基層工作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執著,立志將來一定要回來服務人民,像他們一樣在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畢業之際更是爭取考回家鄉。  2018年11月,我以選調生的身份回來了。我深知,這樣的工作機會本就難得,尤其是現在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能夠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員,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所以我一直秉承著自己的堅持:在工作中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以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真真切切為人民服務。  扶貧先扶志,用理論知識叩開思想之門

李秀婷(左一)入戶與群眾談心、宣傳扶貧政策

新光村距離鎮中心7公裡,是深度貧困村。這裡的土地離家較遠,發展生產不方便,所以經濟發展滯後。剛到這裡的時候,村裡沒有活動場所,村委會門口是一片荒土,生產路少之又少。但是經過這兩年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努力,組裡籃球場建好了,生產路一條又一條鋪起來了,村級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有了可以集體活動的地方。大大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和精神生活。山上的果子也不再因為路程原因爛在土裡,終於來到市集上變成了群眾口袋裡的錢,看到村民燦爛的笑容,一切的辛苦都顯得尤為值得。  駐村工作越久就越能感受到,群眾不是不想富,而是因為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所以不願意自己努力改變現狀,個別群眾對我們工作隊員有疑慮,不認可,大多是因為他們對政策不夠了解。於是我主動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在最短時間熟悉脫貧攻堅各項惠民政策。駐村期間,我通過入戶走訪、開院壩會、群眾會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教育扶持、醫療救助、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易地扶貧搬遷、飲水安全、金融扶貧等政策傳達到每家每戶,讓政策知識在他們故步自封的思想裡擴散開來。  扶貧要實踐,用真情實感感動群眾的心  我在駐村中深刻感受到,幫扶不僅要解決群眾的油鹽米麵,還要切切實實、真情實感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可度、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幫扶中的點點滴滴,凝聚了我們每個工作隊員的心血,傾注了我們最真誠的心。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駐村的幹部,是你們讓我家變得越來越好!」一位一級殘疾的村民,對每一個去到家裡關心他的人這樣說道。那年剛從外省務工回來的他突然雙眼失明,想到家裡還有一個二級殘疾的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孩子,作為家中僅剩的勞動力,原本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十分悲痛和無助。得知這一情況,我們的駐村工作隊員就自己開車帶他到羅甸縣人民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就醫,回來之後,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程序,把他家新增納入了貧困戶系統,申請低保、辦理殘疾證及殘疾補助,解決了當下家庭生活的困難。  2018年我成為了他家的幫扶責任人,看到他家如此困難,我通過申請公益性崗位,教育資助、發放果苗發展種植、先建後補發展養殖、幫助入股合作社、公司享受分紅、申請人居環境改造、申請「三改」等政策,他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收入也慢慢上去了。  扶貧需產業,用碩果纍纍發展村內的經濟

李秀婷(右三)與駐村工作隊發放黃瓜苗

產業是帶動經濟發展最快的、最有效的途徑,為積極響應上級部門指示,我村嚴格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產業。我村發展的主要有臍橙、血橙、板慄等種植項目;土雞、黑毛豬、生豬、養牛等養殖項目。現有3個養雞場、150畝百香果種植基地、800畝茶葉、紐荷爾臍橙592畝、血橙208畝、板慄880畝,450畝精品水果(黃金柚173畝、蜜桔46畝、珍珠李68畝、沃柑163畝),油茶200畝等產業。新光村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利益聯結項目共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享受分紅121戶,分紅資金達69.22萬元。  在產業發展工作上,我積極配合工作隊長與第一書記做好各項發展項目的謀劃,我負責的主要是新光村網格—納建一組,共54戶242人。期間,我配合落實了本網格2019年的土雞、鴨、黃牛、蜜蜂養殖和蔬菜等種植項目和2020年的救災資金先建後補養雞、鴨項目,惠及全組家中有勞動力的群眾。  「養雞、養鴨、養牛賣,殺雞吃,種蔬菜吃,都有補助,政府還發果苗給我們種嘞,現在的共產黨政策真的太好了,我們太幸福了。」一位領到先建後補項目補助金的老農高興地說道。   一份耕耘一份回報,我們熬過寒冬,歷經春忙,越過夏暑,終會在深秋收穫滿滿。兩年扶貧時間一晃而過,我已不再是剛進村不知所措的小白了。駐村這兩年,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深厚戰友情和淳樸村民情都讓我難以忘懷,那些為脫貧攻堅努力奮鬥的日日夜夜,那段遠離家庭同吃同住的難忘時光,那種拼命三郞的忘我工作和舍小家顧大家的執著與堅守,永遠都會刻印在我的腦海裡。能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員,真的無比驕傲,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工作多麼艱辛,無論前方還有多少阻礙,我依然無悔前行,我也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自己奉獻給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後備箱裡見真情|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翁定村原駐村...
    我口中的「回家」,不是回老家,而是回到我曾經扶貧了兩年多的地方——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翁定村。後備箱塞得滿滿當當的物品是我給村裡老人和小孩帶去的。以前我見識過,子女春節回家,回來時車後備箱裝滿的情景,體現了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意。這次則是我將後備箱裝滿的物品送給村裡老人和小孩。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拿著電話,心情沉重,身為家中的獨子卻不敢向母親承諾一個歸期。即使我思念成疾,卻只能堅定地值守在扶貧陣地,全力幹好了手中的脫貧攻堅工作才能安心回家見父母。  哪裡有群眾的呼聲我便立刻往哪走,只要是利民之事我便銘記於心。扶貧之路處處充滿激情。酸,是當我用心付出卻不被理解時的味道。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問題,但群眾的不信任和不理解是最為傷心傷情的。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三尺講臺育桃李 扶貧戰場續耕耘|羅甸縣紅水河鎮...
    我叫韋竹庚,是羅甸縣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7年3月,我踏入紅水河鎮冗袍村駐村,至今已經3年8個月,在進入脫貧攻堅戰場之前,我已經在鄉鎮教育崗位做了11年中學教師,做過老師的我,對於扶貧工作來說,經驗是個劣勢,但也是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駐村書記張華:不忘初心擔使命 真心真情真扶貧
    我叫張華,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18歲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伍,23歲復員到國企工作,27歲考錄公務員,短短十年,我經歷了「工、農、學、兵、幹」多行業、多崗位的鍛鍊,但得知單位要選派幹部駐村扶貧時,我的心情還是非常激動,毅然遞交了請戰書。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 無小事|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第一書記餘德海
    我叫餘德海,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黔南州政府金融辦派駐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駐村第一書記。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要想搞好脫貧工作,首先要摸清底數、找準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於是我跑單位、跑企業,爭取到廣州地方金融監管局、廣州扶貧基金會協調資金80萬元,協調省內中泰證券、劍江集團、州交建集團和黔南藥業、司廣州金東海集團等企業捐贈資金167.5萬元,用於開展聯興村黨建促脫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羊場情緣丨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石...
    我叫石朝友,是黔南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勇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勇進村地處董當鄉片區靠西面幾個村中的最高峰,人們習慣稱為羊場。  2018年3月,根據組織需要,我由本縣龍坪鎮興未村第一書記,調整到沫陽鎮的勇進村(羊場)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幹三年。和群眾一接觸,知道我姓石,他們抖出了一個人物,我的祖公石祖龍。第一個信號,就是祖上在群眾中的口碑尚在,而且十分的深刻。祖上與羊場結緣,又繼續讓我接上了祖上的接力棒,開始了羊場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看到他們的成功,我非常有成就感。  祝軍琴是我在山窩裡找到的「金鳳凰」,我也從這件事中琢磨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換位思考,把包保戶當家人「陪伴」式的方式方法讓我收穫了真心。   在駐村的日子裡,麻窩是我一個繞不開的地方。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⑨——駐村駐心顯真情 敢闖敢試留芳名 2020-12-01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地秤顯真情,真心幫扶暖人心 ——記洮南市那金鎮裡仁村駐村幹部王立軍 2020-12-20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路上的楷模
    對於張小娟同志的先進事跡,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鎮梁莊村駐村幹部李耀龍說:「這位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大學畢業後放棄繁華城市生活的機會,毅然投身於脫貧攻堅一線,彰顯勇於擔當、埋頭苦幹的時代使命,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姚瑋瑋:扶貧路上不忘初心
    還有一戶讓她割捨不下的是因戶主丈夫早年去世,還有5個女兒需要照顧,這個要強的女人硬是靠著自己柔弱的肩膀,把她們撫養成人。現在孩子們都成家了,只剩下老奶奶一個人獨自生活。這2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都讓她揪心。剛接手幫扶工作,她的內心是忐忑的,畏難情緒油然而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公職人員,專業又不對口,憑什麼去做好幫扶工作呢?
  •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駐村工作隊長李柏平一片丹心向扶貧
    「感謝李隊長,讓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我一定努力的戰勝病魔,對生活充滿信心。」這是鵬程村28歲尿毒病患者康海清含淚握著李柏平扶貧隊長講的話,樸素的話語背後折射出扶貧隊長李柏平的一片丹心。2018年擔任田坪鎮官帽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面對這個基礎差、底子薄的貧困村,面對脫貧的艱巨任務,李隊長沒有畏懼,沒有退縮,堅守退伍不褪色的信念,發揮他軍人的本色,把扶貧工作當作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當作一種責任和使命。一到到官帽村,李隊長就帶領隊員馬上進入工作狀態。白天隨身帶著筆記本走村串戶,如實記錄著村民所反映的問題,了解每一個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從不不遺忘每一個角落,不漏掉每一戶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