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初心和使命,用真心真意點亮人生之炬
李秀婷(右一)給殘疾特困供養家庭送衣服
我是土生土長的逢亭人,爺爺當了30多年的村支書,父親做過幾年的村主任。小時候村裡條件不好,他們都是在家裡辦公,所以經常有人來打證明、寫申請。有時會有一大堆人來開會,有時則是聽說哪家婆婆和兒媳又吵架了,哪家牛又吃著哪家果苗了。爺爺和父親時常大晚上的還要出門調解,深夜才回來。從小看到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我也耳濡目染,對於基層工作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份執著,立志將來一定要回來服務人民,像他們一樣在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畢業之際更是爭取考回家鄉。 2018年11月,我以選調生的身份回來了。我深知,這樣的工作機會本就難得,尤其是現在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能夠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員,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所以我一直秉承著自己的堅持:在工作中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以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真真切切為人民服務。 扶貧先扶志,用理論知識叩開思想之門
李秀婷(左一)入戶與群眾談心、宣傳扶貧政策
新光村距離鎮中心7公裡,是深度貧困村。這裡的土地離家較遠,發展生產不方便,所以經濟發展滯後。剛到這裡的時候,村裡沒有活動場所,村委會門口是一片荒土,生產路少之又少。但是經過這兩年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的努力,組裡籃球場建好了,生產路一條又一條鋪起來了,村級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有了可以集體活動的地方。大大豐富了群眾的娛樂生活和精神生活。山上的果子也不再因為路程原因爛在土裡,終於來到市集上變成了群眾口袋裡的錢,看到村民燦爛的笑容,一切的辛苦都顯得尤為值得。 駐村工作越久就越能感受到,群眾不是不想富,而是因為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所以不願意自己努力改變現狀,個別群眾對我們工作隊員有疑慮,不認可,大多是因為他們對政策不夠了解。於是我主動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在最短時間熟悉脫貧攻堅各項惠民政策。駐村期間,我通過入戶走訪、開院壩會、群眾會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教育扶持、醫療救助、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易地扶貧搬遷、飲水安全、金融扶貧等政策傳達到每家每戶,讓政策知識在他們故步自封的思想裡擴散開來。 扶貧要實踐,用真情實感感動群眾的心 我在駐村中深刻感受到,幫扶不僅要解決群眾的油鹽米麵,還要切切實實、真情實感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增強人民群眾的認可度、滿意度、獲得感、幸福感。幫扶中的點點滴滴,凝聚了我們每個工作隊員的心血,傾注了我們最真誠的心。 「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駐村的幹部,是你們讓我家變得越來越好!」一位一級殘疾的村民,對每一個去到家裡關心他的人這樣說道。那年剛從外省務工回來的他突然雙眼失明,想到家裡還有一個二級殘疾的妻子和兩個上學的孩子,作為家中僅剩的勞動力,原本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他十分悲痛和無助。得知這一情況,我們的駐村工作隊員就自己開車帶他到羅甸縣人民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就醫,回來之後,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進入程序,把他家新增納入了貧困戶系統,申請低保、辦理殘疾證及殘疾補助,解決了當下家庭生活的困難。 2018年我成為了他家的幫扶責任人,看到他家如此困難,我通過申請公益性崗位,教育資助、發放果苗發展種植、先建後補發展養殖、幫助入股合作社、公司享受分紅、申請人居環境改造、申請「三改」等政策,他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收入也慢慢上去了。 扶貧需產業,用碩果纍纍發展村內的經濟
李秀婷(右三)與駐村工作隊發放黃瓜苗
產業是帶動經濟發展最快的、最有效的途徑,為積極響應上級部門指示,我村嚴格按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大力發展產業。我村發展的主要有臍橙、血橙、板慄等種植項目;土雞、黑毛豬、生豬、養牛等養殖項目。現有3個養雞場、150畝百香果種植基地、800畝茶葉、紐荷爾臍橙592畝、血橙208畝、板慄880畝,450畝精品水果(黃金柚173畝、蜜桔46畝、珍珠李68畝、沃柑163畝),油茶200畝等產業。新光村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利益聯結項目共7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享受分紅121戶,分紅資金達69.22萬元。 在產業發展工作上,我積極配合工作隊長與第一書記做好各項發展項目的謀劃,我負責的主要是新光村網格—納建一組,共54戶242人。期間,我配合落實了本網格2019年的土雞、鴨、黃牛、蜜蜂養殖和蔬菜等種植項目和2020年的救災資金先建後補養雞、鴨項目,惠及全組家中有勞動力的群眾。 「養雞、養鴨、養牛賣,殺雞吃,種蔬菜吃,都有補助,政府還發果苗給我們種嘞,現在的共產黨政策真的太好了,我們太幸福了。」一位領到先建後補項目補助金的老農高興地說道。 一份耕耘一份回報,我們熬過寒冬,歷經春忙,越過夏暑,終會在深秋收穫滿滿。兩年扶貧時間一晃而過,我已不再是剛進村不知所措的小白了。駐村這兩年,在脫貧攻堅戰中的深厚戰友情和淳樸村民情都讓我難以忘懷,那些為脫貧攻堅努力奮鬥的日日夜夜,那段遠離家庭同吃同住的難忘時光,那種拼命三郞的忘我工作和舍小家顧大家的執著與堅守,永遠都會刻印在我的腦海裡。能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員,真的無比驕傲,無論路途多麼遙遠,無論工作多麼艱辛,無論前方還有多少阻礙,我依然無悔前行,我也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自己奉獻給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梁曉琳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