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
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沒有任何基層經驗,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我在那一刻覺得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一年的工作,從皎沙村的網格員,到黃猴村的駐村幹部、同步小康隊員,讓我漸漸融入了基層,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
呂宗祐在核查貧困戶「四卡合一」
我的貧困戶潘老馬,是一位重度殘疾人,後天導致的精神障礙讓他不能像常人一樣與人交流,只會對他人傻傻地笑,妻子因嫌棄他而改嫁,一個破爛的房子成為了他與正在上初中的兒子的容身之所。我了解這一情況後,與村「兩委」、駐村幹部對接,成功為其爭取到2019年的危房改造項目。2019年年底潘老馬家的新房修好了,為了改善他家的居住條件,我與縣殘聯、鎮民政辦協調以及利用村內專項資金,為他更換了床、衣櫃等生活用品,當我將這些生活物資帶去他家時,說不了話的他,含著眼淚一個勁兒的握著我的手,那是我認識他以來第一次見他流淚,那一刻我覺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呂宗祐向幫扶戶宣傳安全生產知識
2020年2月,我轉戰到重安鎮黃猴村擔任駐村幹部兼網格員。那時正值疫情爆發期間,為了保障全村疫情「零發生」以及防止貧困戶返貧現象發生,我與攻堅隊對黃猴村的每個小組進行摸排,一方面是做好進出人員登記,另一方面是對全村182戶貧困戶逐一了解生活困難,並通過利用村內專項資金聘請貧困戶作為防疫值班點的工作人員,解決一時燃眉之需;在全國復工之際,通過前期的排查,有條不紊的組織貧困戶外出務工,全村未發生一起返貧現象。
呂宗祐在村口參加疫情放守
同年7月,一通電話突如其來:「小呂,你網格區的貧困戶蘭貴成家起火了,你快來看看。」接到電話的我立馬趕往蘭貴成家中,只見其中一間臥室因為蚊香使用不當將房間內的衣物、床櫃全部燒焦,家中唯一的老人索性無事,由於家境貧寒,蘭貴成一家均外出務工,只剩下一位年過80歲的母親在家。在確定老人身體無恙之後,我第一時間與鎮民政辦、保險公司聯繫,將損失降到最小,並為其申請臨時救助,當我拿著新的衣裳來到老人家中,老人握著我的手,流著淚說:「謝謝你,小呂,要不是你們,我這老婆子早就死在家裡了。」
貧困戶臉上的笑容
在扶貧路上,辛苦是在所難免的,但每當看見貧困戶的一張張笑臉,所有的疲憊都將煙消雲散;一句句感恩的話,一次次飽含深情的握手,一張張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都是我們扶貧幹部在扶貧路上的寶貴財富,就像「耕耘」一樣,百姓臉上不經意的笑容,鄉村的日子越變越好,這就是我們扶貧幹部耕耘收穫的「成果」。
【人物小傳】
呂宗祐,男,23歲,2019年畢業於瀋陽大學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任黃平縣重安鎮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皎沙村網格員、黃猴村村主任助理;2020年2月至今任黃平縣重安鎮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黃猴村駐村幹部、村主任助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