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

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沒有任何基層經驗,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我在那一刻覺得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一年的工作,從皎沙村的網格員,到黃猴村的駐村幹部、同步小康隊員,讓我漸漸融入了基層,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

呂宗祐在核查貧困戶「四卡合一」

我的貧困戶潘老馬,是一位重度殘疾人,後天導致的精神障礙讓他不能像常人一樣與人交流,只會對他人傻傻地笑,妻子因嫌棄他而改嫁,一個破爛的房子成為了他與正在上初中的兒子的容身之所。我了解這一情況後,與村「兩委」、駐村幹部對接,成功為其爭取到2019年的危房改造項目。2019年年底潘老馬家的新房修好了,為了改善他家的居住條件,我與縣殘聯、鎮民政辦協調以及利用村內專項資金,為他更換了床、衣櫃等生活用品,當我將這些生活物資帶去他家時,說不了話的他,含著眼淚一個勁兒的握著我的手,那是我認識他以來第一次見他流淚,那一刻我覺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呂宗祐向幫扶戶宣傳安全生產知識

2020年2月,我轉戰到重安鎮黃猴村擔任駐村幹部兼網格員。那時正值疫情爆發期間,為了保障全村疫情「零發生」以及防止貧困戶返貧現象發生,我與攻堅隊對黃猴村的每個小組進行摸排,一方面是做好進出人員登記,另一方面是對全村182戶貧困戶逐一了解生活困難,並通過利用村內專項資金聘請貧困戶作為防疫值班點的工作人員,解決一時燃眉之需;在全國復工之際,通過前期的排查,有條不紊的組織貧困戶外出務工,全村未發生一起返貧現象。

呂宗祐在村口參加疫情放守

同年7月,一通電話突如其來:「小呂,你網格區的貧困戶蘭貴成家起火了,你快來看看。」接到電話的我立馬趕往蘭貴成家中,只見其中一間臥室因為蚊香使用不當將房間內的衣物、床櫃全部燒焦,家中唯一的老人索性無事,由於家境貧寒,蘭貴成一家均外出務工,只剩下一位年過80歲的母親在家。在確定老人身體無恙之後,我第一時間與鎮民政辦、保險公司聯繫,將損失降到最小,並為其申請臨時救助,當我拿著新的衣裳來到老人家中,老人握著我的手,流著淚說:「謝謝你,小呂,要不是你們,我這老婆子早就死在家裡了。」

貧困戶臉上的笑容

在扶貧路上,辛苦是在所難免的,但每當看見貧困戶的一張張笑臉,所有的疲憊都將煙消雲散;一句句感恩的話,一次次飽含深情的握手,一張張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都是我們扶貧幹部在扶貧路上的寶貴財富,就像「耕耘」一樣,百姓臉上不經意的笑容,鄉村的日子越變越好,這就是我們扶貧幹部耕耘收穫的「成果」。

【人物小傳】

呂宗祐,男,23歲,2019年畢業於瀋陽大學文法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任黃平縣重安鎮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皎沙村網格員、黃猴村村主任助理;2020年2月至今任黃平縣重安鎮黨政辦公室工作人員、黃猴村駐村幹部、村主任助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腳上有土,心中有譜|黃平縣重安鎮大井村同步小康...
    我叫劉兵,是黃平縣重安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也是重安鎮大井村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目前已駐村兩年多了。  兩年多的時間說起來不長,但也不短,在全縣有無數個忙碌在鄉間的駐村工作人員中,我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小事 真幫實扶見真情丨黃平縣重安鎮皎...
    我叫李家凡,是黃平縣殘聯派駐重安鎮皎沙村的脫貧攻堅隊隊員、常務副隊長、部門包村負責人。自從2016年調整幫扶對象以來,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雖然我被派到重安鎮皎沙村後,幫扶對象走訪距離變遠了,工作強度增加了,但我的幫扶勁頭反而更足了。為了把幫扶工作做得更實,我經常加班加點把網格和皎沙村工作抓好,然後充分利用周六走訪日,深入到每一幫扶戶,採取拉家常、講政策、電話訪等形式,把每一戶家庭變化情況及時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駐村工作中,我每到一戶貧困戶家裡,都認真詳細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現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並認真作好記錄,我和村「兩委」通過與村民「拉家常」,召集村民召開板凳會、座談會,傾聽群眾對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歸納和分析。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是一場不用槍炮的戰鬥丨黃平縣重安鎮巖...
    我叫陶武勇,是一名退役軍人,2020年2月19日,受組織安排,我正式成為黃平縣重安鎮巖頭村一名駐村幹部。巖頭村位於黃平縣重安鎮政府西南面,距鎮政府22公裡、縣政府26公裡,與凱裡市大風洞鎮平良村僅隔一條重安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做貧困戶的暖心人丨黃平縣翁坪鄉牛島村...
    牛島村是黃平縣貧困村之一,有7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664戶26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89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5%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集居和農業村。到牛島村委會召開會議召開會議扶貧工作之初,我挨家挨戶走訪,廣泛聽取群眾對脫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貧困村存在的困難和需求,和村「兩委」謀劃脫貧計劃,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早日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2013年底我家通過民主評議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策扶持下,家裡的經濟條件逐漸好轉。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潘學忠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丨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駐村...
    三年的駐村工作,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餘超,今年28歲,2017年12月,我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還記得2018年6月,當我走進桂巖組貧困戶何啟林的家時,眼前的一切有點超出我的意料,房子不大,但到處堆放著雜物,衛生條件比較差,家中只有兩個年滿60歲的老人,由於老人行動不便,加之生活習慣的固化,每次來到何啟林家都看到家中雜物亂堆亂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事 記心間丨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第一...
    我是龔光順,在2018年3月被貴陽銀行黨委派駐貴州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按市委組織部安排,調整到息烽縣養龍司鎮江土村駐村幫扶,擔任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他們對我家進行走訪時,了解到我們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後,把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幫助我和弟妹們申請教育資助,還介紹毛尖鎮農商銀行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對我們姊妹幾個進行生活資助,幫助我家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我和弟弟妹妹要好好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幫扶幹部都勻市人社局楊柳同志和富溪村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把我和弟弟妹妹當親人一樣的關心、照顧和鼓勵,讓我重拾信心,感到了溫暖,堅持完成了學業。
  • 做貧困戶的暖心人——記黃平縣水務局派駐翁坪鄉牛島村的包村幹部...
    做貧困戶的暖心人記黃平縣牛島村駐村幹部王天福特約記者 潘虹我叫王天福,黃平縣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是翁坪鄉牛島村的包村幹部。2019年6月,組織安排我到翁坪鄉牛島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主要是對脫貧攻堅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補短板。牛島村是黃平縣貧困村之一,有7個自然寨14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664戶26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8戶893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5%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集居和農業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