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成了我的第二個家丨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駐村...

2020-12-26 天眼新聞

三年的駐村工作,這裡早已成了我的第二個家。我叫餘超,今年28歲,2017年12月,我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給代養蜜蜂的貧困戶分發蜂蜜

這些年在村裡發生的點點滴滴我都深深地記在腦海裡。還記得2018年6月,當我走進桂巖組貧困戶何啟林的家時,眼前的一切有點超出我的意料,房子不大,但到處堆放著雜物,衛生條件比較差,家中只有兩個年滿60歲的老人,由於老人行動不便,加之生活習慣的固化,每次來到何啟林家都看到家中雜物亂堆亂放。

為了引導其注重自身及環境衛生的打掃,考慮到兩位老人的身體情況,便與駐村工作隊商量,發動其他群眾自願到何啟林家幫助打掃衛生,經過2個小時的清理,整個房前屋後都打掃地乾乾淨淨。

餘超走訪貧困戶

「太感謝餘書記帶人來幫我打掃衛生,以後我一定會保持乾淨,把房間收拾乾淨。」何啟林開心地說道。

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由於2018年種植中藥材白芷失敗,大大降低了群眾在產業上的積極性,2019年和2020年我和駐村工作組的組員通過「村社合一」平臺,降低群眾發展風險,在群眾會和院壩會上積極宣傳產業的發展前景,大力發展白花桃、高粱、辣椒、方竹等種植業,實行訂單收購,發展「一長兩短」產業項目,人們這才放心地發展產業。

餘超帶群眾種花椒

如今,我們村發展了方竹、白花桃、枇杷、蔬菜等產業,人們增收致富有了新的來源。

三年來,在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及密切配合下,我深入到三元村的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傾心交談,與村幹部、村民一起拉家常、謀發展。將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扶貧政策宣傳到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政策。

看到家家戶戶都富裕了,我的心裡也滿是開心和幸福。村民就是我的家人,我將始終飽含熱情接待每一位群眾,用真心和行動換來群眾對我的信任。

【人物小傳】

餘超,28歲,桐梓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2017年12月到桐梓縣松坎鎮三元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婁勤麗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過上幸福新生活丨桐梓縣官倉鎮馬孔村駐村...
    我叫張澗峰,桐梓縣人社局幹部,今年 48 歲。2016年3月到官倉鎮馬孔村任第一書記,轉眼間,我駐村工作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了,這四年,我見證了馬孔村的發展變化。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沙地多,嚴重缺水,全村只有一條硬化路,坡上光禿禿,群眾沒有精氣神……這是我剛到孔村時了解到的真實狀況。那個時候,我就在心裡暗暗給自己鼓勁:我一定要改變這裡,讓群眾喝上乾淨水,走水泥路,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桐梓縣小水鄉三壩村村...
    我叫付剛壽,家住遵義,2008年當兵退伍回來後,就職於桐梓縣小水鄉社會事務辦。2017年10月至今一直在桐梓縣小水鄉三壩村開展駐村工作,擔任小水鄉三壩村村支書。三壩村距小水鄉政府12公裡,全村共有4個村民組,轄區共有人口327戶1256人,屬一類貧困村。 起初,村辦公室陣地在一所棄用的村小學的教室裡,共三間房屋。由於房屋比較破舊,如果下大雨,我還得在屋子裡戴草帽避雨。不僅如此,就連整個村也沒幾間亮堂的房屋。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丨桐梓縣堯龍山鎮小水村駐村...
    我叫王瀅,今年30歲,2018年3月我開始了駐村工作之路。接到通知之初,心中甚是驚訝,沒有任何農村工作經驗的我不知道到基層後能做什麼,帶著不安的心,我來到了桐梓縣堯龍山鎮。第一年我被派駐到桐梓縣堯龍山鎮劉家山村擔任駐村工作組長,我決定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走訪每家每戶,掌握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在走訪當中,我了解到村民鄧玉東突患癌症,便積極為其申請民政臨時救濟,解決其家中困難,還向自己的「娘家」單位桐梓縣委統戰部申請解決了困難群眾補助30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瞬間,一張張溫暖如陽的笑臉,見證了當地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效。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紅星村位於天星鄉東部,距天星集鎮有10公裡路程,距縣城36公裡,四面環山,風景宜人,有村民組18個,村民507戶2121人。走訪幫扶對象「這個扶貧幹部,戴個眼睛,文質彬彬的,會不會幹不長久,就會跑回縣裡去咯。」  初入紅星村,恰逢村裡面正在召開低保民主評議會,在鄉裡面分管負責同志的帶領下,我連忙放下行李,就去村裡會議室時旁聽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紅河村是紅水河鎮政府駐地村,由原羊裡村和下宜村於2014年撤村並村而成,全村國土面積41.6平方公裡,下轄12個村民小組9個自然寨,其中8個村民組屬龍灘水庫移民組,截止目前,全村農村戶籍人口505戶2226人,布依族佔比98%以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三角田村就是我的第二個家|雷山縣三角田村第一...
    今天的三角田村已經形成茶葉為主導產業,折耳根種植範圍已經走出縣內到外縣,蔬菜種植形成自己的品牌廣泛受市場歡迎,餵養生豬出售到鄰近縣市……村裡在不斷變好讓我倍感欣慰。  2016年3月,雷山縣委組織部下發了一份派遣幹部到農村去駐村的文件後,我迫不及待向單位提出我要去駐村的願望。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我叫胡中友,1988年1月生,重慶南川區人。2010年7月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後,先是入職貴州水礦集團,2013年3月考入六枝特區電視轉播臺。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個「小馬」|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
    我叫馬睿,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工作隊員。在駐村這段時間,流過血流過淚,特別是對於一個不遠千裡來到羅甸工作的我,愛人與我長期兩地分居,有過後悔當初的選擇,想到過放棄,但想到了要來駐村時,局領導對我說的作為人社人,不管在任何崗位,都得有不怕苦、不怕難的擔當,又想到大井的群眾更需要我。這讓我更加堅定的知道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堅持下來了,在經歷了每一次次的挫折與困難後,我成長了許多,從群眾不理解到主動和我對接,我的工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轉眼間,駐村已經一年又三個月,如今,我可以很肯定而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2019年7月,我寫了一份申請,主動請戰到脫貧攻堅戰場,來到有著「赫章小西藏」之稱的結構鄉,看到被崇山峻岭包圍的多魁村我才知道,這裡是多麼的偏僻和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一生 餘光不盡丨原普定縣化處鎮化處村駐村第...
    那是四月的第一個周末,我帶著些許新奇來到了化處村。已在扶貧站工作一年多的我帶著意氣風發來到這裡,想著大幹一番。或許是要在此處駐村工作了吧,興奮得整夜沒睡,不斷構思著發展的藍圖。第一次到化處村是因為一個老人,那是18年春節前的一次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閒不住的白髮書記丨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蔡少峰,是鳳岡縣經貿局原辦公室主任兼工業企業行業工會主席,別看我今年59歲了,但我依然像大多數小夥一樣奮戰在脫貧攻堅基層第一線。我的駐村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說起。五年前,受到單位委派,我去到鳳岡縣較為偏遠的土溪鎮官壩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參與了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那一年,因為踏實肯幹,我與村民們結下了深厚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