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田間和農戶話家常
雖然我的知識水平不低,但駐村扶貧,光有理論可不行,我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心裡準備。到村報導第一天起,我便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展開調研走訪,摸清村情民情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及需要,做到心中有數。 魚良村地處苗嶺腹地,山高坡陡,距凱裡市三十公裡車程,是一個苗族深度貧困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379戶148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3戶438人。閉塞的交通和匱乏的資源,導致村裡難以規模化發展產業,而且村裡土地土壤薄、巖石多,地表水缺乏,山上樹木生長百年,樹幹直徑仍不足二十釐米,村裡不少年輕人都紛紛外出務工尋找出路。
幫助村民清理溝渠
在摸清全村基本情況後,我多次召開支部大會,與各位黨員探討產業發展,並前往施秉縣望城村等地參觀學習,結合魚良村實際情況,最終確定了稻花魚養殖方案。 雖然方案有了,但是水渠和魚塘的建設經費是第一個難題。為此,我連續一周四處奔走,最終獲得幫扶單位凱裡市自然資源局稻花魚養殖數十萬的建設資金幫扶,使稻花魚養殖逐漸從想法變成了可行產業。 有了產業,村民們也看到了希望。貧困戶楊勝海高興地說,「養了稻田魚後,每畝稻田增收兩千元不成問題。」 為了進一步豐富村裡的產業,我通過加強與政府、企業、幫扶單位對接,尋求到了支持與幫助,在魚良村流轉了50畝土地開展板藍根中藥材種植示範,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讓貧困戶享受到了產業分紅,明年板藍根種植將爭取超過兩百畝。 我是從山區考出去的孩子,因為讀書,才有了現在為人民服務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所以,我在駐村的時候,既重扶貧又重扶智。 我通過與母校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武大政管院」)教育扶貧項目對接,在村裡成立「築夢助學公益平臺」。通過平臺,武漢大學政管院師生於2019年7月到魚良村,向魚良小學捐贈30餘臺教學電腦及桌椅的微機室和大批圖書,村裡還成立了築夢助學公益基金,每年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村裡孩子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和家鄉落後的面貌,讓教育情懷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如今,魚良村正一天天發生變化,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找到產業好路子、走上就業好崗位的理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但對我來說,脫貧不脫幫,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我將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會繼續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為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奉獻自己的青春。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李卓檬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