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90」後碩士來駐村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

2021-01-08 天眼新聞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田間和農戶話家常

雖然我的知識水平不低,但駐村扶貧,光有理論可不行,我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心裡準備。到村報導第一天起,我便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展開調研走訪,摸清村情民情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及需要,做到心中有數。  魚良村地處苗嶺腹地,山高坡陡,距凱裡市三十公裡車程,是一個苗族深度貧困村,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379戶148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3戶438人。閉塞的交通和匱乏的資源,導致村裡難以規模化發展產業,而且村裡土地土壤薄、巖石多,地表水缺乏,山上樹木生長百年,樹幹直徑仍不足二十釐米,村裡不少年輕人都紛紛外出務工尋找出路。

幫助村民清理溝渠

在摸清全村基本情況後,我多次召開支部大會,與各位黨員探討產業發展,並前往施秉縣望城村等地參觀學習,結合魚良村實際情況,最終確定了稻花魚養殖方案。  雖然方案有了,但是水渠和魚塘的建設經費是第一個難題。為此,我連續一周四處奔走,最終獲得幫扶單位凱裡市自然資源局稻花魚養殖數十萬的建設資金幫扶,使稻花魚養殖逐漸從想法變成了可行產業。  有了產業,村民們也看到了希望。貧困戶楊勝海高興地說,「養了稻田魚後,每畝稻田增收兩千元不成問題。」  為了進一步豐富村裡的產業,我通過加強與政府、企業、幫扶單位對接,尋求到了支持與幫助,在魚良村流轉了50畝土地開展板藍根中藥材種植示範,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讓貧困戶享受到了產業分紅,明年板藍根種植將爭取超過兩百畝。  我是從山區考出去的孩子,因為讀書,才有了現在為人民服務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所以,我在駐村的時候,既重扶貧又重扶智。  我通過與母校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以下簡稱「武大政管院」)教育扶貧項目對接,在村裡成立「築夢助學公益平臺」。通過平臺,武漢大學政管院師生於2019年7月到魚良村,向魚良小學捐贈30餘臺教學電腦及桌椅的微機室和大批圖書,村裡還成立了築夢助學公益基金,每年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村裡孩子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和家鄉落後的面貌,讓教育情懷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如今,魚良村正一天天發生變化,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找到產業好路子、走上就業好崗位的理想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但對我來說,脫貧不脫幫,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我將不會停下奮鬥的腳步,會繼續牢記囑託、感恩奮進為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奉獻自己的青春。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李卓檬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2018年的一天,單位領導找我談話,說是正準備要讓我到村裡去鍛鍊鍛鍊,那年不久,我就服從組織的安排,被派到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了。
  • 工行「90」後駐村第一書記程東:扶貧路上寫芳華
    他是政策的宣講員,走村入戶聊家常、聽民意,讓村民充分了解扶貧政策,明明白白享受實惠。 他是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心骨」,找貸款引項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他是工商銀行信陽淮濱支行「90」後駐村第一書記程東。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 陳文學我叫陳文學,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工作,回憶起駐村十餘載的經歷,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中來,過程雖艱辛,有心酸和淚,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是一次身心的雙重洗禮丨鎮遠縣蕉溪鎮...
    我叫李施建,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部。2017年初,我被派駐到鎮遠縣蕉溪鎮茶園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時,我就和村支「兩委」溝通後,決定充分利用每月月例會議、「三會一課」「院壩會」、走訪入戶等機會,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先把黨員、組幹的思想扭轉過來,充分發揮黨員、組幹的帶頭作用,讓大家認識到,要讓群眾看得到希望,才能動得起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文軍扶貧」:扶貧路上歌聲嘹亮——記貴州日報駐村幹部熊江睿
    當和他談起在網上大火的歌曲《天眼人家》時,他說到:「我是2017年9月份到落良村來駐村的,平時在村裡面經常走訪入戶,了解這裡老百姓的生活,這裡的一山一水,還有文化底蘊,後來我就把這些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融入到歌詞中,相當於全是落良村的實景。」《天眼人家》的創作,正是源於熊江睿的駐村工作靈感。
  • ...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感動丨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駐村幹部楊明政
    我叫楊明政,2019年8月,來到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指揮部任駐村幹部、網格員以及包保責任人。我來到昂武鎮昂武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群眾、認識群眾,學習與群眾打交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聽取群眾的寶貴意見,為後面確定扶貧方向奠定好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頭奮戰在一線|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邱毅
    我叫邱毅,是龍裡縣灣灘河鎮黨委書記。灣灘河鎮地處貴陽花溪和貴定、惠水三縣(區)交界,距龍裡縣城47公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1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04戶11739人,貧困發生率由28.25%下降至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叫朱澤輝,是鍾靈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村村幫扶責任人。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我的工作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但卻十多年沒有好好在醫院待過一天。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受益匪淺|岑鞏縣天星鄉紅星村同步小康駐...
    我叫張超,今年29歲,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的號召,主動請纓,來到天星鄉紅星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幹部,成為了紅星村駐村工作隊隊員。然而,見我到來,村民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自我介紹完後,就有人開玩笑說道。與群眾暢談村級產業發展思路聽後這話,我清楚地認識到,如何消除群眾對我的質疑,讓村民快速地相信我不是來「鍍金」,而是真正地與他們同吃同住,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是我當前工作的重點。  「多走訪,多交談,村民才能和你掏心窩,你才能和他們打成一片。」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我經常利用走訪、開院壩會、開群眾會等宣傳脫貧攻堅惠民政策,讓群眾知曉當前社會形勢,了解黨的扶貧方針政策,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真正做到「扶上馬,送一程」的效果,弘揚自力更生,團結互助,讓他們以主人翁姿態融入到脫貧攻堅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無悔扶貧路 光輝歲月情丨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駐...
    2019年7月,跟隨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我來到了興義市南盤江鎮未團村開展駐村工作。  由於之前對於扶貧工作一竅不通,於是我帶著一顆忐忑的心,進駐到未團村民委。之後便吃在村、住在村。根據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網格分工管理,我負責未團村未團六組網格,這是未團村最遠組,距離村委會大約12公裡,全村全部都是少數民族(苗族),害怕、膽怯的念頭不斷湧上心頭。  咬著牙堅持了一年多,經過不斷走訪,從不認識路,不知道哪家是哪家,哪家住在哪裡,我不認識農戶,農戶不認識我,到現在的輕車熟路,我的名字在未團村家喻戶曉,總是能聽到農戶一聲樸實而響亮的問候;「小張,你又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讓村民喝上放心水丨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駐村隊員...
    我叫莫德金,2018年5月,我很幸運地成為貴州黔南貴定縣雲霧鎮茶山村扶貧工作隊中的一員。我負責的網格是茶山村破桐山組,該組共26戶,105人,10戶貧困戶36人,低保戶5戶17人,特困供養2戶2人。從駐村至今已近三年時間,想起剛來到茶山村,當時破桐山組主要問題是交通不便,農戶分散,季節性缺水時常發生。  原本以為自己對茶山村多年的了解,能夠輕鬆的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可當自己走訪群眾以後,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