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扶貧」:扶貧路上歌聲嘹亮——記貴州日報駐村幹部熊江睿

2021-01-10 天眼新聞

動人的歌詞直指人心,婉轉的旋律自然流瀉,最近,一首名為《天眼人家》的歌曲在網上走紅起來,歌曲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讚美扶貧幹部和群眾勤勞善良、保護國之重器為主題,表達了扶貧幹部紮根基層,敢於向貧困發起攻堅,當地群眾感黨恩、知黨情,甘於奉獻的精氣神。歌曲一經傳唱,引起了人民群眾的熱烈反響。

「天眼腳下是我家鄉,黃昏時刻家如畫,古老的殘牆舊瓦,訴說著布依人的遠久神話······」

熊江睿與群眾交談了解群眾願望

《天眼人家》是一首描寫克度鎮落良村的歌曲,在6月25日,一經推出,就一夜之間爆紅網絡,很難想像的是,這首歌曲的作詞卻是出自一名紮根基層、在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駐村兩年的扶貧幹部熊江睿之手。當和他談起在網上大火的歌曲《天眼人家》時,他說到:「我是2017年9月份到落良村來駐村的,平時在村裡面經常走訪入戶,了解這裡老百姓的生活,這裡的一山一水,還有文化底蘊,後來我就把這些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融入到歌詞中,相當於全是落良村的實景。」

《天眼人家》的創作,正是源於熊江睿的駐村工作靈感。兩年前,熊江睿從貴州日報的一名記者轉戰扶貧工作一線,成為落良村的扶貧幹部,今年6月,熊江睿用落良村的一磚一瓦、一山一水、一橋一井、一人一物、一天眼一人家寫出了《天眼人家》,歌曲一經發布,就得到當地群眾的追捧。當談起創作這首歌曲的初衷,熊江睿說到:「希望通過這首歌,讓外界人知道,了解落良村的少數民族文化,還有這裡的山水風光,能夠為落良村帶來好的發展。」

熊江睿與群眾一起發展產業

為了擴大宣傳,熊江睿將歌曲發布在自己的公眾號「小熊駐村」上,後經過華人頭條、貴州熱點、天眼新聞客戶端等平臺的轉載,目前,已有10萬多名網友收聽了這首歌曲。熊江睿說,這個成績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因為在歌曲製作的過程中,由於經費不足,差點就失敗,最後通過朋友的資助,才得以順利完成。

聆聽《天眼人家》這首歌,總能體會到日常扶貧工作中的感人瞬間,「朝霞鋪滿追夢的路,山川間的石房木樓,堆砌著天眼人的奮進年華」。歌詞催人奮進,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給人帶來希望;「天眼小村,山是守候天眼的山,水是陪伴天眼的水,人是守護天眼的人」情真意切,表現了當地群眾為中國天眼的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天眼人家》的旋律深情感人、易唱易傳,是一首弘揚正能量、讚揚當地幹部群眾勤勞善良、奮力脫貧致富的本土原創優秀作品。

熊江睿入戶調查

當地群眾宋木興在聽完這首歌后,高興的說到:「熊江睿在我們村駐村兩年後,對我們落良村觀察比較細微,寫出了我們落良人質樸和原生態,也是寫出了我們這種心聲,希望我們落良人、整個克度人、平塘人一起來傳唱,希望我們地方發展越來越好。」

在克度鎮落良村駐村期間,熊江睿除了製作完成《天眼人家》這首歌曲外,在脫貧攻堅工作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自2017年到克度鎮落良村開展工作後,他用腳步丈量著村裡的每一寸土地,帶領著群眾發展產業,改善當地基礎設施,給群眾宣傳黨的好政策,激發群眾自主發。近兩年的時間,落良村的產業實現從無到有的蛻變,草莓種植、池塘養魚、百香果等產業百花齊放。2017年至今,已實現草莓銷售收入90餘萬元,讓落良村從一個空殼村轉變為村集體經濟積累45餘萬元的產業村,為當地群眾發放勞務費40餘萬元,235戶1033名貧困戶分紅現金7.6644萬元。

一首《天眼人家》,讓許多人在娓娓的歌聲中聽到了來自落良村脫貧攻堅的鏗鏘力量,體會到了當地群眾為保護國之重器中國天眼的默默付出;它歌詞朗朗上口,記錄著脫貧路上的點點滴滴,每一句歌詞都是一段特別的故事,每一個音符都蘊含著駐村幹部熊江睿對這片熱土熾熱的情懷,我們有理由相信,落良村打贏脫貧攻堅之戰後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天眼人家》歌詞

作詞:熊江睿 王芳燕

作曲:李玉德

演唱:阿娜丹

天眼腳下是我家鄉

黃昏時刻家如畫

古老的殘牆舊瓦

訴說著布依人的遠久神話

小河彎彎繞著那青山

朝霞鋪滿追夢的路

山川間的石房木樓

堆砌著天眼人的奮進年華

天眼人家夢隨小橋流水闖天涯天眼小村桂花樹下的清澈古井流淌著無數人的奮力青春天眼人家山是昂揚向上的山水是追逐夢想的水人是拼搏奮進的人天眼小村山是守候天眼的山水是陪伴天眼的水人是守護天眼的人編輯:劉朝媛    審核:蒲賢良

相關焦點

  • ...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感動丨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駐村幹部楊明政
    我叫楊明政,2019年8月,來到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指揮部任駐村幹部、網格員以及包保責任人。我來到昂武鎮昂武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群眾、認識群眾,學習與群眾打交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聽取群眾的寶貴意見,為後面確定扶貧方向奠定好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一朵名叫實踐的花。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大東山下,扶貧花開——一位駐村幹部的扶貧之路
    不錯,去朝天村當駐村扶貧幹部還真是我毛遂自薦爭取來的。當初局裡召開會議研究派誰去駐村時,我第一個遞交了報名表,考慮到我既不懂本地方言又是未婚的實際情況,局裡決定原本不打算讓我下鄉扶貧駐村的,可看到我態度非常堅決,一再要求要到朝天村去開展扶貧工作、體驗基層生活,最終局領導也只能同意我的請求。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要做扶貧一線上催人奮進的「鼓手」|都勻市小圍...
    我自駐村以來,切實履行好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不定期召開村、駐村隊扶貧領導小組會推進工作,確保幫扶力量不減弱。壓實村級及幫扶幹部責任,嚴格執行村、幫扶幹部遍訪行動,確保每名幫扶幹部每周「幫扶日」入戶。同時督促村幹部、幫扶幹部按照責任清單履行脫貧攻堅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餘慶縣構皮灘鎮齊...
    我叫張波,一個在大山裡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貧困生活記憶猶新,那些坑坑窪窪的泥漿路、清貧困苦的勞動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無一不反映在貴州大山裡。在全體扶貧幹部、社會力量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當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的心裡也由衷高興,也感謝這麼多年來我身後的扶貧人。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來,十多年駐村扶貧,有心酸、有淚水,也有歡樂,過程雖艱辛,但也彌足珍貴。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
  • 扶貧路上的楷模
    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系列報導之三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 記者 張麗麗 她忠誠於黨、執著奉獻,捨棄在大城市生活的機會,積極投身家鄉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事業
  • 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
    阜平縣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2020年8月,電影《扶貧路上》拍攝製作全部完成,11月取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2020年12月30日,阜平縣在駱駝灣村人民劇場舉行觀摩會,觀看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的數字電影
  • ...扶貧故事」夫妻齊心一心為民|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駐村幹部餘彬斌
    次年3月,我受到組織的信任,轉戰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我所幫扶的貧困戶有5戶,每一戶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通過走訪摸排,逐漸建立情感,深入了解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做到知根知底,對每一戶「量身定做」脫貧規劃,因戶施策,一人一法。
  • ...扶貧路上的「向陽花」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新生村駐村幹部楊欣
    儘管此刻窗外寒雨涼涼,但回想起駐村隊員的戰友情,群眾交往的暖恩情,我依然笑靨如花,暖意在心頭。如果再讓我回到兩年前重新選擇一次,我仍願意奔赴這戰場,縱然艱辛,我亦無怨無悔。走訪農戶從對幫扶工作的懵懵懂懂,到把每家每戶幾口人、養幾頭豬、種植多少畝莊稼都銘記於心。從群眾言語中的「你們來幹什麼」到「你們又來了」再到「你們辛苦了」。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這個祝酒歌是水族群眾對待貴賓的高待遇,歌詞是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廣州市白雲區幫扶他們建好了白雲水寨移民安置點,還感謝駐村幹部對他們的幫扶。歌聲、歡聲笑語是群眾發自內心的感謝,對生產生活極大轉變的感恩。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央廣網南陽12月21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程傳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唐河縣趙氏三兄弟先後主動申請駐村任第一書記,三兄弟在工作中比擔當、比幹勁、比成效,交流心得、方法,一時在廣大幹群中傳為美談。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一年的工作,從皎沙村的網格員,到黃猴村的駐村幹部、同步小康隊員,讓我漸漸融入了基層,也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呂宗祐向幫扶戶宣傳安全生產知識2020年2月,我轉戰到重安鎮黃猴村擔任駐村幹部兼網格員。貧困戶臉上的笑容在扶貧路上,辛苦是在所難免的,但每當看見貧困戶的一張張笑臉,所有的疲憊都將煙消雲散;一句句感恩的話,一次次飽含深情的握手,一張張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都是我們扶貧幹部在扶貧路上的寶貴財富,就像「耕耘」一樣,百姓臉上不經意的笑容,鄉村的日子越變越好,這就是我們扶貧幹部耕耘收穫的「成果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駐村期間,我通過入戶走訪、開院壩會、群眾會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將教育扶持、醫療救助、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易地扶貧搬遷、飲水安全、金融扶貧等政策傳達到每家每戶,讓政策知識在他們故步自封的思想裡擴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