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欣,今年24歲,2018年通過選調生考試來到三橋鎮工作。
從此一路前行一路歌,背著行囊開赴脫貧攻堅一線,如今已經整整兩個年頭。
儘管此刻窗外寒雨涼涼,但回想起駐村隊員的戰友情,群眾交往的暖恩情,我依然笑靨如花,暖意在心頭。
如果再讓我回到兩年前重新選擇一次,我仍願意奔赴這戰場,縱然艱辛,我亦無怨無悔。
走訪農戶
從對幫扶工作的懵懵懂懂,到把每家每戶幾口人、養幾頭豬、種植多少畝莊稼都銘記於心。
從群眾言語中的「你們來幹什麼」到「你們又來了」再到「你們辛苦了」。我憑著「硬頭皮」「厚臉皮」「磨嘴皮」的功夫,逐漸融入了群眾。
同時,通過向經驗豐富的同志請教,記錄民情日記進行分析總結,漸漸找到了農村工作的方法,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認可。
我這顆「溫室裡的花朵」也逐漸成長為田埂山道上的向陽花。
三橋鎮新生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扶貧工作有很多迷人之處,滿載幸福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原本就不是很富裕的楊保明戶,有兩個孫女讀中學,老兩口又都有殘疾常年吃著藥,2019年其兒媳婦意外死亡更是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
了解到這一情況,我趕緊諮詢相關政策,終於,通過多方對接幫兩位老人申請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看著老人如釋重負鬆口氣的樣子和他那滿是皺紋卻洋溢著笑容的臉龐,我的心裡暖暖的。
還有張建奎老人,今年已經85歲了,常年一身素色的布衣,一個人住在破舊的三間瓦房裡,下雨天房子到處都漏雨。
了解到老人的情況,我積極聯繫對接「住房保障」政策,可老人說他是老村幹不能給政府添麻煩不願修,他那常年不著家的三個兒子也因為不願幫忙勞作不想修,這可把我急壞了,心裡擔心老人的安全啊,隔三差五就到他家去做工作,一到颳風下雨就趕忙給老人打電話問情況,慢慢的老人的心有所動搖啦。
一看這事有譜了,都說扶貧先扶志,我趕緊做起了他那三個兒子的工作,終於舊房換新顏,老人總算有了安全住房。
老人說他們這輩子是託了黨的福,黨的政策好!讓他們住上了新房子。
發展集體經濟
這趟扶貧之旅我走得很充實,很堅定,在這裡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無比幸運能見證這個偉大的時代,更加幸運能置身其中加入這支脫貧攻堅隊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