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任旭剛,2019年8月成為貴州銅仁沿河自治縣西部計劃志願者,同年8月12日,我被派駐到沿河縣甘溪鎮桑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任旭剛(圖中)與攻堅隊成員研判工作到村第一天,作為「小白」的我便跟著駐村第一書記到四個自然寨走訪,這讓我對桑木村的村情有了初步了解。 走訪途中,書記對我說,「桑木村村情複雜,工作量大,要多出力、配合原有幹部將桑木村的工作支撐起來。」聽到書記的話後,當時心裡沒有一點兒底,有些懷疑自己能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 當天晚上,村裡召開了工作安排會。會上,村主任、村民代表集體反映了村裡已陸續斷水十多天的問題,且本村常年存在季節性缺水問題,每到枯水季節,村民就得四處挑水。 為解決村民用水問題,次日一早,村主任就帶著我們去查看村裡水源點的出水情況。該水源點隱藏於異常狹窄的山洞裡,需要側著身子,小心翼翼地慢慢移動進去,經過20多分鐘的艱難行進,我們才深入到洞穴,走進水源點才發現,水流量不僅小,水源周圍還圍繞著生活垃圾,存在著被汙染的風險。 回村後,我立即向鎮裡寫了一份關於新建水源點的申請報告,但報告寫上去還需要時間審批,如何解決百姓用水的燃眉之急又成了一個難題,在村每日例會的討論下,村指揮部決定聯繫縣消防隊請求支援。 為從根源上解決桑木村的飲水問題,確保村民飲水安全,我同村幹部多次翻山越嶺尋找新的水源,並開展丈量路程等工作,為新建水源點提供合理可行數據支撐和實施路徑。今年5月,桑木村新建水源點項目得以完成,切實從根源解決了村內季節性缺水的問題,全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已得到保障。
任旭剛(右二)開展入戶宣傳為進一步做好群眾幫扶工作,在完成每日信息錄入工作後,我常常去貧困戶家入戶走訪,及時了解貧困戶當前訴求,在與他們的日常接觸中,我們熟識起來了。 我包保的一戶貧困戶,住房條件和家庭收入都存在較大問題,窗戶是用膠布蒙上的,樓板破損嚴重,入戶路及廚房地面坑坑窪窪,也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隨時都有返貧風險。 回到村委會後,我立馬與村指揮長協商該戶的幫扶措施,為其申請到透風漏雨整治專項資金,重新裝訂樓板,協助該戶硬化入戶路和平整室內地面。在低保動態調整中,我建議將該戶3人一併納入低保戶,並為其爭取到一個公益性崗位名額,解決了他們一家的收入問題。 現在,他們一家見到我們都會微笑著打招呼,也常常把感謝黨和政府的話掛在嘴邊。 通過一次又一次幫群眾做實事、做好事,無形中,我與群眾的關係更近了。每次到群眾家中時,他們都非常熱情地接待我,對我噓寒問暖就像對待「親戚」一樣,讓我的工作有了別樣的溫度。 在桑木村工作的每一天,我都感到無比充實,雖然工作環境有些艱苦,但正是艱苦的環境褪去了我的浮躁,更加激勵著我對工作的無限熱情,我深切地感受到用真心、真情換來群眾的認同與尊重是多麼的幸福。 在很多人眼中最為雞皮蒜毛的「小事」,恰恰是群眾最為關心的「大事」,只有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最不起眼的「小事」,才能更好地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在我看來,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幫扶最大的意義和成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