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撿」回來的生命|沿河自治縣駐村幹部楊箭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楊箭,是沿河自治縣人大辦公室派駐中界鎮聯山村的駐村幹部。這是我第二次到聯山村開展駐村工作了,第一次是2016年到2018年,第二次是2019年8月至今。   

楊箭(右一)帶領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幾年駐村工作,我的敬業精神和誠摯態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特別是在2020年人居環境改造過程中,我不顧道路的陡峭狹窄,駕駛方圓車配送砂石到各家各戶時,發生的一次「交通事故」,讓大家記憶猶新。  聯山村雖然離集鎮不算太遠,但由於居住分散,群眾衛生意識不強,加之農戶都未實施「三改一化」,致使人居環境較差,「三改一化」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開展「三改一化」工作?攻堅隊隊員們商量著,表示今年一定要做到戶戶硬化,組組通車,切實改變群眾的出行條件。  然而,聯山村通組路坡陡路窄,鎮裡安排的司機拉運一次砂石後,就害怕道路危險不願再來了。  眼看沒有材料實施硬化,指揮長和隊員們心急如焚。研判會上,我便自告奮勇,「根據道路狀況實際,找一輛噸位較小的貨車拉運,我可以負責駕車運送,雖然風險很大,但我相信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  

楊箭自告奮勇拉運砂石剛上車那會兒,說實話,我確實有些心虛,猶豫不決,畢竟多年沒有開過貨車了。但一想到群眾的環境未改變,我還是鼓起勇氣,啟動了發動機,往中界鎮大龍採石場方向開去。  當第一車砂石拉到丁雲進家門口後,我心裡的壓力也沒有了。就這樣,每天起早貪黑地在路上來回拉運,一天要拉6車砂送到群眾的家門口。每送到一家,村民都為我豎起大拇指。  在我們的努力下,僅用20天就完成了整村砂石拉運工作,全村也因此提前2個月完成「三改一化」任務,這是全鎮其他村都沒有想到的。  在這20天時間裡,我沒有回過一次家,臉也比原來更黝黑了,體重足足減輕了5公斤,很多時候都是中餐和晚餐合併吃。拉完材料後請假回家一趟,妻子看到我的「狼狽」相,頓時流下了眼淚。  「我的房前屋後都硬化了,連戶路也硬化了,現在走路都不粘泥巴了,到處乾乾淨淨的,安逸得很,楊同志佔大半功勞!」村民丁雲進逢人便講。  當我看到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通組路都硬化了的時候,心裡充滿著喜悅和自豪。只是,就在我拉運砂石的過程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我和隊友差一點就「熄火了」。  那是一天早上,我和監督主任崔德強拉了一車砂石到白臘平組後,第二車要運送到我村最陡峭的撮箕灣組去。當車輛行駛到急彎時突然跳進了空檔,下坡急速前行,我點剎車沒用、試著拉手剎也沒效果,我的心頓時提到了嗓子眼。  更可怕的是,當我看見另兩個隊友丁智和黃臘梅正在前面時,頓感事情不妙。外面是懸崖峭壁,下去必定車毀人亡,而前面是我的隊友,只要撞上去,他倆也必死無疑。我的汗水從額頭吧嗒吧嗒下落,副駕駛上的崔德強更是驚慌失措,六神無主。  大腦短暫空白後,我迅速作出判斷,務必精準做到與外側騎沿而行,與前車擦肩而過,然後再把車輛駕駛側翻在裡邊,方能保住人車,減小損失。

事故還是發生了。由於路面太窄,貨車與前車刮蹭一下後,強大的慣性將前車帶了90度的轉彎,車內的老丁從前車上「飛」了出去,導致頭部受傷出血,肩胛骨骨折。其他同志毫髮無損,最大限度挽救了損失。  事後,當交警和群眾來到現場後都驚嘆不已,除了關心傷員外,還對我的操作感到驚訝,因為稍有不慎,必死無疑,都說我們是撿回了生命。  而今,沿河已整縣脫貧摘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起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我仍心有餘悸。但是看到聯山村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人民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我依然無怨無悔,始終堅信自己和攻堅隊員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駐村工作仍在繼續,我將在脫貧攻堅路上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通過了老鄉們的「閱卷」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宅村駐村幹部安應
    我叫安應,是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宅村駐村幹部。大宅村位於中寨鎮東南部,海拔1334米,距縣城65公裡,全村12個村民組,292戶142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9戶701人,屬一類深度貧困村。安應深夜幫助村民翻新屋頂破瓦2020年1月29日,我到大宅村後發現,脫貧攻堅作戰室裡的資料亂堆亂放,貧困戶一戶一檔、一戶一袋等資料不全,全村人口信息也不全。這導致每次報資料都很難、很慢,當時正是沿河自治縣脫貧攻堅「百日攻堅」階段,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等不起慢不得。
  • ...我愛清河村的「親人」們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村駐村幹部文智宏
    我叫文智宏,今年31歲,是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清河村從駐村的第一天開始,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來不得絲毫馬虎。連續幾天,我都早早來到會議室,參加當日「一日一學」活動,由於沒有相關駐村工作經驗和理論知識,只好加倍補上。貧困戶田仁安的女兒田海鳳患有紅斑狼瘡病,生活比較困難。在走訪當天晚上,我就將田仁安的家庭情況詳細向村指揮部匯報,建議將田海鳳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低保有關程序,田海鳳順利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小事見幫扶大義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桑木村駐...
    我叫任旭剛,2019年8月成為貴州銅仁沿河自治縣西部計劃志願者,同年8月12日,我被派駐到沿河縣甘溪鎮桑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任旭剛(圖中)與攻堅隊成員研判工作到村第一天,作為「小白」的我便跟著駐村第一書記到四個自然寨走訪,這讓我對桑木村的村情有了初步了解。  走訪途中,書記對我說,「桑木村村情複雜,工作量大,要多出力、配合原有幹部將桑木村的工作支撐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為民守初心 用心用情戰脫貧|沿河自治縣中界...
    我叫楊波,是沿河自治縣衛生健康局職工,2018年3月底,我被組織派到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蛟壩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時,駐村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學,壓力很大。第一次駐村就參加村裡的低保核查、評定工作,這項工作繁雜而又容易產生矛盾,但我沒有選擇,只有盡力去做,核查、評定結束,沒想到還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在低保核查工作中,全村有33戶60人是初步享受對象,我與同事通過多次走訪調查,做群眾思想工作,講有關低保政策,最終鎖定11戶13人享受低保。
  • 「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我叫任柏風,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曉景鄉曉景完小的教師。2020年2月,我被選派到曉景鄉高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一員。記得還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因我黑而瘦的緣故,同學們給我起了「黑牛」這個外號,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凡認識我的人都叫我「黑牛」。作為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進村入戶中,「黑牛公」「黑牛叔」這樣的稱呼不絕於耳。就是這熟悉而親切的稱呼,讓我更堅定了做好駐村幫扶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獨生女」成長為「百家妹」|沿河自治縣黑水鎮...
    這一年,我曾無數次想過,倘若到了年老八十的時候,我與後輩講起這段駐村歲月,一定會將故事講得很精彩,而我的臉上一定有著光……  我叫蔡苑,是沿河自治縣黑水鎮大山村的一名攻堅隊隊員。在進村幫扶之前,剛考入沿河自治縣融媒體中心,我的家鄉在納雍,跟沿河一樣,也是今年脫貧出列的九個縣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戰鼓催徵馬蹄疾|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脫貧...
    我叫田鴻,39歲,今年1月,被派往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任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1月6日,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囑託,我迅速奔赴疫情防控一線,用2天時間走遍了社區村民組通組路和社區幹道出入口,詳細查看了關卡設置和人員配備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我叫胡勝陽,今年54歲,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支部書記。擺布村375戶1505人,脫貧戶53戶214人。我堅持把黨建抓在手上,切實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召開群眾會在前期擺布村環境衛生的治理上,困難重重,我帶領村幹部克服困難解決了環境衛生髒亂等問題,擺布組的排汙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小兄弟才懂得起哦!」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
    我立馬來到他家中查看,發現附近沒有水源,只能從距離800米的管道接通水管才有水用。  於是我去村委會拿上工具和水管來到他家,和田維華一起安裝,一口氣幹了3個小時,終於把管道接好了,田維華一擰水龍頭,呼、呼、呼……,連空氣帶水飈了幾下,白譁譁的自來水流了出來。  「太好了,水終於通了。」田維華很是高興,連忙叫我屋裡坐,說馬上煮飯吃。我一邊收拾工具一邊推脫著,好有成就感地回到村裡。
  • 「打贏兩場戰役群英譜」心中為念農桑苦丨記沿河自治縣人大派駐聯...
    走進銅仁市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聯山村,鳥語花香、蟬音繞耳,阡陌相間、綠意濃濃,土家族房屋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入戶路穿梭於村頭巷尾,處處呈現的煥然一新景象,宛如畫卷一般。  這幅畫卷的「主筆」人便是沿河自治縣人大機關派駐中界鎮聯山村第一書記崔旭。
  • 「我的扶貧故事」為「我們村」貢獻自己微薄之力丨沿河自治縣淇灘...
    2018年8月,我來到國家稅務總局沿河自治縣稅務局工作,也是從此刻開始,接觸到脫貧攻堅工作。說易行難,沒有入扶貧一線,無法想像困難究竟有多少,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扶貧」就只是看到的兩個字,背後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體會不到。精準扶貧的意義能夠理解明白,卻不懂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艱辛,才能實現。
  • 「打贏殲滅戰·文軍鄉村行」聚焦沿河後坪 看「三美」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後坪鄉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該鄉位於沿河自治縣最北部,距離縣城128公裡,是全縣22個鄉鎮(街道)中距離縣城最遠的一個鄉鎮,轄11個行政村108個村民組,有農村人口14687人。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
    我叫田勇,今年4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黃土鎮勇敢村一名普通農民。1歲半失去父親,4歲母親改嫁,先天性近視的我在兩個哥哥的拉扯下長大。  為了早日脫貧致富,我利用小額扶貧貸款政策,貸了3萬元錢發展核桃。由於不懂技術,沒有經過考察,所選的苗,不宜在當地的土壤和氣候中生長,種植的黑桃幾年都沒掛果。不但欠下3萬元銀行貸款,而且還欠了2萬元的私人外債。這對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細行修身丨沿河自治縣土地坳鎮堆山村第...
    我叫楊洪,是沿河自治縣土地坳鎮堆山村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我帶著水壺、裝滿赤誠,踏進堆山村這片貧瘠的土地。我的室友楊明軍說。楊洪工作中內業資料要求「四卡合一」,必須將鎮裡學生的年級更換成2020年秋季學期所讀年級。我的包保戶中有一小孩之前就讀三年級,現需改為四年級,在「四卡合一」上我並沒有塗改,而選擇了重新填寫。
  • 【我的扶貧故事】銅仁沿河駐村幹部何曉芳:不負青春 用行動做出改變
    幫助群眾收玉米  2019年12月18日,我來到了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黃土鎮沙坪村,這一夜,下起了大雪。我立在窗前,看著窗外路燈那蒼白的燈光,燈照下雪花在空中飛舞,像在釋放一種不安和迷茫,似乎在歡迎我,又似乎在考驗我,我的駐村工作也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愛人去駐村|三都自治縣中和鎮獨寨村駐村幹部...
    我叫韋昌慧,是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大隊長。2019年年初,作為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唯一的女同志,我主動報名參加這次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不想,公布的名單中,我發現愛人也是下沉幹部中的一員。當時,有人就勸我,夫妻兩人去一個就行了,還要人在家照顧讀小學的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村民的貼心書記丨三都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第...
    我叫蘇昶,是黔南州醫療保障局選派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來術村的第一書記。在工作中,我帶著特殊使命,以「挖窮根」「摘窮帽」為己任,帶領全村百姓奮力奔小康。來術村山高坡陡,地質破碎,條件惡劣,基礎設施不完善。2019年之前,村集體經濟匱乏,收入近乎空白,屬於典型的深度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