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箭,是沿河自治縣人大辦公室派駐中界鎮聯山村的駐村幹部。這是我第二次到聯山村開展駐村工作了,第一次是2016年到2018年,第二次是2019年8月至今。
楊箭(右一)帶領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幾年駐村工作,我的敬業精神和誠摯態度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特別是在2020年人居環境改造過程中,我不顧道路的陡峭狹窄,駕駛方圓車配送砂石到各家各戶時,發生的一次「交通事故」,讓大家記憶猶新。 聯山村雖然離集鎮不算太遠,但由於居住分散,群眾衛生意識不強,加之農戶都未實施「三改一化」,致使人居環境較差,「三改一化」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開展「三改一化」工作?攻堅隊隊員們商量著,表示今年一定要做到戶戶硬化,組組通車,切實改變群眾的出行條件。 然而,聯山村通組路坡陡路窄,鎮裡安排的司機拉運一次砂石後,就害怕道路危險不願再來了。 眼看沒有材料實施硬化,指揮長和隊員們心急如焚。研判會上,我便自告奮勇,「根據道路狀況實際,找一輛噸位較小的貨車拉運,我可以負責駕車運送,雖然風險很大,但我相信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
楊箭自告奮勇拉運砂石剛上車那會兒,說實話,我確實有些心虛,猶豫不決,畢竟多年沒有開過貨車了。但一想到群眾的環境未改變,我還是鼓起勇氣,啟動了發動機,往中界鎮大龍採石場方向開去。 當第一車砂石拉到丁雲進家門口後,我心裡的壓力也沒有了。就這樣,每天起早貪黑地在路上來回拉運,一天要拉6車砂送到群眾的家門口。每送到一家,村民都為我豎起大拇指。 在我們的努力下,僅用20天就完成了整村砂石拉運工作,全村也因此提前2個月完成「三改一化」任務,這是全鎮其他村都沒有想到的。 在這20天時間裡,我沒有回過一次家,臉也比原來更黝黑了,體重足足減輕了5公斤,很多時候都是中餐和晚餐合併吃。拉完材料後請假回家一趟,妻子看到我的「狼狽」相,頓時流下了眼淚。 「我的房前屋後都硬化了,連戶路也硬化了,現在走路都不粘泥巴了,到處乾乾淨淨的,安逸得很,楊同志佔大半功勞!」村民丁雲進逢人便講。 當我看到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通組路都硬化了的時候,心裡充滿著喜悅和自豪。只是,就在我拉運砂石的過程中,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我和隊友差一點就「熄火了」。 那是一天早上,我和監督主任崔德強拉了一車砂石到白臘平組後,第二車要運送到我村最陡峭的撮箕灣組去。當車輛行駛到急彎時突然跳進了空檔,下坡急速前行,我點剎車沒用、試著拉手剎也沒效果,我的心頓時提到了嗓子眼。 更可怕的是,當我看見另兩個隊友丁智和黃臘梅正在前面時,頓感事情不妙。外面是懸崖峭壁,下去必定車毀人亡,而前面是我的隊友,只要撞上去,他倆也必死無疑。我的汗水從額頭吧嗒吧嗒下落,副駕駛上的崔德強更是驚慌失措,六神無主。 大腦短暫空白後,我迅速作出判斷,務必精準做到與外側騎沿而行,與前車擦肩而過,然後再把車輛駕駛側翻在裡邊,方能保住人車,減小損失。
事故還是發生了。由於路面太窄,貨車與前車刮蹭一下後,強大的慣性將前車帶了90度的轉彎,車內的老丁從前車上「飛」了出去,導致頭部受傷出血,肩胛骨骨折。其他同志毫髮無損,最大限度挽救了損失。 事後,當交警和群眾來到現場後都驚嘆不已,除了關心傷員外,還對我的操作感到驚訝,因為稍有不慎,必死無疑,都說我們是撿回了生命。 而今,沿河已整縣脫貧摘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想起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我仍心有餘悸。但是看到聯山村的人居環境煥然一新,人民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我依然無怨無悔,始終堅信自己和攻堅隊員們的付出是值得的。 駐村工作仍在繼續,我將在脫貧攻堅路上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盛道利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