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駐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是我進步最大、感觸最深、感悟最多的幾年。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成員信息、家庭住房安全、水源保障、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國家脫貧這項民生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潘永光向群眾宣傳政策
記得第一次走訪去水尾村畢細組潘老廣家,正值盛夏,一走進門,到處都是雞鴨的糞便。潘老廣已年過70,無勞動能力。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衣服散落地搭在床邊,一些衣物也因為屋裡太潮而散發出一絲絲黴味。
我懊惱但並不能立刻幫助她改變什麼,只是默默地幫著把家裡的衣物重新收拾了一下,用衣架掛在一根長篙上。心想著下次帶個柜子來裝,還要幫助申請房屋改造扶持資金。
走的時候,老人拉著我的手不斷道謝,好久,老人都不願鬆開手,喃喃地說道:「跟家人一樣吶,你們幹部太好了,我都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出門時,我輕快地在路上小跑著,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
潘永光入戶關心困難群眾
然而,現實給我澆了盆冷水。駐村工作隊一起去走訪潘大叔戶,他固執的脾氣和激進的性格,讓我們根本無法心平氣和地和這麼個「刺頭」講道理,我們談話基本靠「吼」。
他可以為戶口簿上的某個別錯字發上幾個小時的牢騷,也可以因為他自以為的某些「不公」對著我們大發雷霆,跟我們扯上歪理鬧個半天。所謂「好事多磨」,在宣講有關政策,調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未想過放棄他。
後來終究是融化了潘大叔心中對扶貧工作的這塊堅冰。「這麼冷的天,你們搞扶貧的幹部也辛苦,都進來烤烤火吧......」現在每每路過他家門口,他都會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陪他拉拉家常。我想,這層「隔閡」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是感動。
記得2019年臨近過年去潘景榮家,談及村中變化,他也非常開心。「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發愁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冬天你們還送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看會兒電視,這都是託了共產黨的福啊,生活更有盼頭了。」潘景榮說。
「你們多穿點,路也滑,注意安全,為了我們貧困戶,你們也是夠拼的,別摔著了。」臨別時,潘景榮堅持送出很遠才返身回去。那一刻,我覺得哪怕外面天寒地凍,心裡也是暖洋洋的。
潘永光幫助群眾收割稻穀
扶貧工作期間的每一步都是如此有意義,都成了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顯得彌足珍貴。在農戶家圍著火爐吃著飯,那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深深的在我腦海裡定格,我想這就是同一個小康夢吧。
【人物小傳】
潘永光,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
通訊員 韋永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