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駐村參與扶貧工作的這幾年,是我進步最大、感觸最深、感悟最多的幾年。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成員信息、家庭住房安全、水源保障、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致貧原因、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國家脫貧這項民生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潘永光向群眾宣傳政策

記得第一次走訪去水尾村畢細組潘老廣家,正值盛夏,一走進門,到處都是雞鴨的糞便。潘老廣已年過70,無勞動能力。家裡基本沒有任何像樣的家具,衣服散落地搭在床邊,一些衣物也因為屋裡太潮而散發出一絲絲黴味。

我懊惱但並不能立刻幫助她改變什麼,只是默默地幫著把家裡的衣物重新收拾了一下,用衣架掛在一根長篙上。心想著下次帶個柜子來裝,還要幫助申請房屋改造扶持資金。

走的時候,老人拉著我的手不斷道謝,好久,老人都不願鬆開手,喃喃地說道:「跟家人一樣吶,你們幹部太好了,我都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出門時,我輕快地在路上小跑著,渾身都是一股幹勁兒。

潘永光入戶關心困難群眾

然而,現實給我澆了盆冷水。駐村工作隊一起去走訪潘大叔戶,他固執的脾氣和激進的性格,讓我們根本無法心平氣和地和這麼個「刺頭」講道理,我們談話基本靠「吼」。

他可以為戶口簿上的某個別錯字發上幾個小時的牢騷,也可以因為他自以為的某些「不公」對著我們大發雷霆,跟我們扯上歪理鬧個半天。所謂「好事多磨」,在宣講有關政策,調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未想過放棄他。

後來終究是融化了潘大叔心中對扶貧工作的這塊堅冰。「這麼冷的天,你們搞扶貧的幹部也辛苦,都進來烤烤火吧......」現在每每路過他家門口,他都會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陪他拉拉家常。我想,這層「隔閡」是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任、是感動。

記得2019年臨近過年去潘景榮家,談及村中變化,他也非常開心。「村裡的條件確實越來越好,如今大家用水、用電不用發愁了,路也修到家門口來了。冬天你們還送吃的穿的用的,每天還能烤著火爐看會兒電視,這都是託了共產黨的福啊,生活更有盼頭了。」潘景榮說。

「你們多穿點,路也滑,注意安全,為了我們貧困戶,你們也是夠拼的,別摔著了。」臨別時,潘景榮堅持送出很遠才返身回去。那一刻,我覺得哪怕外面天寒地凍,心裡也是暖洋洋的。

潘永光幫助群眾收割稻穀

扶貧工作期間的每一步都是如此有意義,都成了我人生中一份寶貴的經歷,顯得彌足珍貴。在農戶家圍著火爐吃著飯,那發出的陣陣歡聲笑語,深深的在我腦海裡定格,我想這就是同一個小康夢吧。

 【人物小傳】

潘永光,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

通訊員 韋永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
    我叫羅紅兵,是榕江縣塔石瑤族水族鄉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4月開始到塔石瑤族水族鄉黨相村駐村,成為同步小康的成員以及第八村民小組的網格員。我用了4個月的時間,足跡遍布全村14個自然寨,通過不斷的走訪,快速掌握了村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楊老伍賣光小香雞|榕江縣紀委監委韋文廣
    「小韋,雞賣不出去,吃食又吃得厲害,2千多隻雞每天都要吃掉600多塊錢的糧食,我快承擔不起了,你幫我想想辦法吧!」記得2017年11月底的一天早晨,榕江縣三江鄉腳車村一組的貧困戶楊老伍給我打來了電話,電話那頭他心急如焚。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我的扶貧故事|郝瀚:扶貧路上用心幫 已把他鄉作故鄉 2020-11-26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暖心,三元裡打通扶貧路上「最後一米」
    「兩新」組織代表一行8人,赴貴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己隴村、懂朋村,開展「兩新」黨組織「暖冬·助學」對口扶貧主題行動。12月10日,在黎明關水族鄉政府,扶貧行動組與鄉、村兩級黨組織班子成員座談。據悉,廣州市白雲區對口幫扶單位及相關愛心企業,在危房改造、產業發展、文化保護、飲水工程、環境整治、智力支撐等方面,給予了黎明關大力支持,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969萬元,加快了黎明關水族鄉脫貧攻堅步伐。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做好扶貧路上的每件小事丨榕江縣朗洞鎮高幫...
    我叫黃仁海是榕江縣三江鄉人,現任縣財政局辦公室負責人。2019年我成為朗洞鎮高幫村的幫扶幹部,我的幫扶戶2戶在村裡,4戶是移民搬遷戶。時間過得很快,我和幫扶戶結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這一切與我的真心開展的幫扶工作是分不開的。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村子的守夜人|榕江縣八開鎮擺水村駐村幹部李燦
    但就目前來講,要舍小家、為大家,擺水村是我第二個家,我深知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不敢懈怠。擺水村百藥灣寨全景  因為有無人撫養孤兒補助的相關政策,我有一戶原網格內農戶楊秀潔戶,已搬遷到榕江縣富民小區。由於社區人多,秀潔年齡還小奶奶年紀大了,我擔心她們不會辦理,於是便跑到社區去幫他們收集材料幫助辦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是對我最好的回報丨榕江縣八開鎮擺奶村...
    我叫楊再高,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一名技術人員,從2017年6月開始駐村,到現在已有4年多時間。從之前的八開鎮格隴村,輾轉至現在的八開鎮擺奶村,兩次駐村經歷,可謂是苦樂共存,痛並快樂著。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傾注在扶貧路上丨晴隆縣大廠鎮嘎木村扶貧...
    剛開始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的時候,我不斷地問自己,要幫助群眾,擺脫窮苦的日子,共奔小康,我該怎麼去做呢?怎樣才能和群眾建立深厚的關係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不斷地思索,在無數次的幫扶經歷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家人,情誼不褪色|榕江縣朗洞鎮長壽村...
    我叫楊文杰,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朗洞鎮長壽村一名幫扶幹部。2019年8月接到組織的安排,開始了我的幫扶工作。我共有7戶幫扶戶,每戶的致貧原因都各自不同,我要做的就是入戶詳細了解每一戶的具體情況,摸清他們的致貧原因,然後制定相應的脫貧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用腦用心用情,譜寫自己的扶貧路丨西秀區華西辦事...
    按照組織安排,2016年12月,我到華西辦事處工作,擔任黨工委委員、副主任,2017年5月,分管扶貧、農業、水利、林業等工作,並擔任辦事處唯一的一個二類貧困村塘官村的脫貧攻堅指揮長。面對新的工作崗位,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自己只有一個目標,不讓辦事處在全區的脫貧攻堅戰役中拖後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扶貧故事」梁彬彬:用「三心」走在扶貧路上
    我叫梁彬彬,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第二幼兒園的一名老師。2015年從廣東遠嫁到貴州石阡,當時我家人極力反對,說什麼從米籮兜往糠籮兜裡跳,不知好歹。但我為了愛情放棄了家裡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來到了這裡。緊接著在2016年就開始了我的扶貧徵途。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我是李付瓊,是都勻市勻東鎮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醫生。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都勻市多策共舉,打好健康扶貧「組合拳」,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滿意度。幾十年來,國家醫療衛生從無到有,醫療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中一項重要工程,只有讓老百姓有謀生的身體素質,才能為脫貧奔小康墊下牢固的基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餘慶縣構皮灘鎮齊...
    我叫張波,一個在大山裡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貧困生活記憶猶新,那些坑坑窪窪的泥漿路、清貧困苦的勞動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無一不反映在貴州大山裡。在全體扶貧幹部、社會力量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當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的心裡也由衷高興,也感謝這麼多年來我身後的扶貧人。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我負責的雞場鎮小王寨村小寨組是一個傳統的布依族村民小組,這裡的村民大多說方言,身為一個異鄉人,我清晰地認識到我的工作將面臨怎樣的困難。在村指揮所、村支兩委、其他駐村幹部的支持下和小寨組所有幫扶責任人的全力配合下,我迅速轉變自己的工作角色和職責定位,我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小組內所有農戶的遍訪,初步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參與環境衛生大整治雖然指揮所同事和我介紹過當地的一些情況,但是我對當地的民族習慣還是知之甚少。最開始走訪的時候,我說話做事處處小心翼翼、束手束腳。
  • 「我的扶貧故事」以村為家 真幫實扶|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的駐村...
    我叫舒均遊,是黔東南州應急管理局派駐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的駐村幹部。在妻子身懷六甲、父母年邁多病、孩子年幼無知的現實家庭困難面前,我毅然服從組織安排,於2019年6月到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深知在基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狠抓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責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