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20-12-25 天眼新聞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從此,原本柔弱的我也慢慢練就了男子氣,時常被同事們稱為「女漢子」。

張曉梅(右)走訪貧困戶

到了扶貧站,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全街建檔立卡409戶1534人 ,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中的家庭人口、證件號碼、務工、健康、幫扶情況等,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做到底數清、數據準,當時被壓的我一個頭兩個大。硬著頭皮,連續加班加點一戶一戶核對、篩查、填表、校正,心裡的苦與日俱增。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

每當同事們問到我,某某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或者脫貧攻堅中的任何政策問題,我都是信手拈來,身邊的同事也給我起了一些外號,「百事通」、「萬精油」,這些外號是我用心用情換來的,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給予我的自豪。 2018年,我變成了一個「大熊貓」,每天的胎動讓我很高興又擔心,高興自己初為人母,擔心正值脫貧攻堅大戰影響到工作開展。進入扶貧狀態的我,無周末無假期,早出晚歸,每天都在為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實上奔跑,早已忘卻自己也是一個需要受保護的人。

2019年11月,我被任命為街道扶貧站負責人。從此,所有的事不再是安排你做什麼,而是需要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做到精準,既要完善細節問題,又要統籌各項工作的推進,寫材料、匯總表格,又要走村入戶督促進度、驗收項目。 為此,我開啟「瘋狂工作模式」,沒有工作時間,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白天一直堅持走村竄戶了解民情,晚上加班加點與扶貧站工作人員核查每一戶貧困戶數據,並指導各村完善「一戶一檔」。常常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我去照顧。

記得有一次,正在村裡驗收三改項目,突然接到父母電話,「孩子感冒了,快回來帶去看醫生,我只是答應好好,我一會回來。」忙於工作的我一直到晚上9點多才下班回家,看到熟睡中的孩子,才想起她生病了。 今年8月在走訪貧困戶的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忍著疼痛,繼續走訪貧困戶和排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排查完以後到醫院檢查出髕骨移位,需要手術。

手術過後一個月,放心不下脫貧攻堅的我,又拖著疲憊的身體一瘸一拐的回到了扶貧一線。很多人看到都問我:「你不要命了,還沒恢復就來上班。「我只是笑笑說,」全街貧困戶的命更重要,我這點算不了啥」。

其中使我最放心不下的有下壩村65歲的鬍子銀。他是一個五保戶,因為性格比較暴躁,幾乎所有幫扶幹部都無法接近他,有的幹部甚至被他打罵過,剛幫扶到他的時候我也不能倖免。按照規定,他必須要實行集中供養,但考慮到他長期習慣個人生活,且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均已達標,根據他本人的意願,經過多次協調,完善相關供養協議後,滿足了他個人居住的要求。逐漸的,鬍子銀開始接受了我的「噓寒問暖」。現在他還經常打電話給我,問我腳受傷好點沒。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2020年這一年看似勝利在望,但感覺得出幹部們有些鬆勁了。在中央、省、遵義市、仁懷市和街道黨工委召開「越是緊要關頭,越不能鬆勁」的咬牙大會後,我們好像又被打了雞血,又開始不停的奔跑。 今年11月17日,在去社區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途中,我不慎跌倒在地,我們一起奮戰的「戰友」將我背回辦公室,我本以為沒什麼大礙,咬著牙將受傷的腳放在凳子上靠著,打開電腦開始辦公。單位領導進辦公室看到後立即將我送到遵義醫科大學檢查,結果發現原本舊傷還未痊癒,小腿又摔骨折,需要立即手術。

腿受傷後,張曉梅將受傷的腿靠在凳子上,堅持辦公

也許,我需要在脫貧攻堅奔跑的路上小酣一會兒了。不管是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四看法,還是2017年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2018年春風行動、專項治理,2019年夏秋攻勢,甚至今年的兩場戰役,每一次行動都猶如一場硬仗,我從不敢懈怠,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不被戰場淘汰。同時,自己也很榮幸,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從此初心與使命使我更加奮進。如今的蒼龍街道欣欣向榮,水塘村千畝葡萄、桃子,下壩村千畝林下經濟種植石斛、50多畝泥鰍養殖,做到了村村有產業,寨寨有精品,處處是美境。全面開展水、電、路、訊、房、寨、連戶路、村莊亮化、村組文化廣場陣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衛生廁所、廚房、圈舍的升級改造,補齊到戶短板,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全面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 回想起與戰友共同奮鬥的日子,有苦有甜,但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我始終無悔參與「脫貧攻堅戰」,因為在脫貧攻堅戰中奔跑,最好發揮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我這個母親愛家愛國的最好詮釋。

整理 通訊員 梁雲葉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軟妹子」到「女漢子」
    我叫羅敏,是黔西縣協和鎮一名扶貧幹部,也是協和鎮半坡村黨支部書記,今天想講述的是奮戰在協和鎮脫貧攻堅工作上的「女漢子」是如何從軟妹子蛻變的巾幗故事。2015年1月,組織安排我任協和鎮半坡村第一書記,負責配合及統籌村兩委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此時的我感覺有一股沉重的壓力,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書記,就算是女生也得承擔起第一書記的責任,我深知自己身為國家公職人員肩負的使命,組織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一仗接著一仗打,攜手奮進奔小康丨仁懷市中樞街道...
    回想時任仁懷市中樞街道辦事處主任時,我率先認領熊忠才、張貴剛、張貴華三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自身結對幫扶對象,其中兩戶危房戶和一戶無房戶。一度,「絕對不能讓轄區群眾存在一戶居無定所」的「戰鬥目標」在我心中堅定不移,我深知要率先垂範帶頭啃下硬骨頭,才能從自身幫扶經驗實踐上提升幹部的責任感和執行力,在今後領銜幫扶、統籌調度上更具發言權,實現全街177戶613人在2019年如期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為貧困大學生解憂愁丨仁懷市公安局民警尹大敏
    我叫尹大敏,是一名中共黨員,現在在仁懷市公安局工作。2015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公安局黨委的安排部署,我參與到脫貧攻堅戰中,從最初的不願意,每次下鄉的不高興,到最後對貧困群眾的牽掛,我幫扶出了真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更多的是收穫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
    2019年9月,我被調整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寶社區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幫扶社區的兩戶貧困戶。新寶街道一角有一戶叫楊文畢,家有5口人,屬於國家兜底扶貧對象。楊文畢老人身體不好,常年需要人照顧,家裡年輕人要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所以經常是老人自己在家。
  • 「我的扶貧故事」梁彬彬:用「三心」走在扶貧路上
    我叫梁彬彬,是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第二幼兒園的一名老師。2015年從廣東遠嫁到貴州石阡,當時我家人極力反對,說什麼從米籮兜往糠籮兜裡跳,不知好歹。但我為了愛情放棄了家裡優越的生活環境,毅然來到了這裡。緊接著在2016年就開始了我的扶貧徵途。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仁懷市蒼龍街道:90後小夥返鄉創業生產牛羊角梳,月收入40萬元
    在仁懷市蒼龍街道水塘村,90後的李傑正在精挑細選每一把角制梳,他面前的這批貨將打包裝箱發往沿海城市。李傑是仁懷市蒼龍街道返鄉創業的青年代表之一。從跳出「農門」到返鄉創業,除了故土鄉愁,更重要的是得益於蒼龍街道黨工委和各村支兩委的高度重視、出臺的優惠政策及各方資源的支持幫助。李傑早年在省外的梳子加工廠務工,勤奮好學,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後,便想返鄉創業。水塘村黨支部主動聯繫上李傑,把家鄉具備創業條件的大變化告訴他,積極引導他返鄉創業,並為他提供支持和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這片熱土揮灑熱血|七星關區大新橋魏家屯...
    我叫王琳,是大新橋街道計生協會秘書長,也是大新橋魏家屯社區一名普通的包組幹部。2018年1月,根據組織安排來到魏家屯社區李家院組,負責8戶貧困家庭的幫扶工作。如今兩年多過去了,李家院組已於今年全部實現脫貧。回想當初的扶貧點滴,心中依然很是感慨。一開始我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扶貧「小白」,不知道怎麼去幫助貧困戶脫貧,也不知道怎麼才能把政策用對用好。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 暖民之心丨普定縣玉秀街道新和村第一...
    2017年7月,我被派駐到玉秀街道新和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始了我的扶貧之旅。  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楊光德家,看到破舊的老房,硬泥的地面,骯髒而單薄的衣服,這一幕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經過多方奔走,我為楊光德申請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5000元,為老楊建造了新居。在產業扶貧方面,我們根據老楊的實際情況,鼓勵他種了兩畝花生和大豆,讓他得到國家扶貧補助。  經過一年的努力,老楊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在2019年的人均收入核算中,人均收入已完全高於國家規定的脫貧標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丨貞豐縣豐茂街道...
    我和單位的劉關張老師一道,被安排到豐茂街道辦事處對家寨村工作。駐村扶貧是一項細心的工作,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不然,群眾的困苦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沈壽翔(右一)走訪貧困戶記得有一天,村主任胡洪美的手機收到一條簡訊:「主任奶奶,能申請貧困戶嗎?」胡洪美主任把這條簡訊拿給我看,我馬上撥打電話過去。
  • 「我的扶貧故事」帶著真情抓扶貧丨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第一...
    我是許莉,2018年8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豐都街道永安社區任第一書記,永安社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社區,這裡既有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市民,也有當地拆遷安置的群眾。用心觀察了幾天發現,她經常把鞋子穿反,還經常端著一盆洗過的衣物往小區外跑,一會又回來了;一到飯點就端著一碗飯到社區的院子裡轉悠……經過走訪,我了解到,她是從興義市則戎鎮花郎村搬遷過來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龍仁秀,家裡還有兩個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愛在扶貧路上(報告文學)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愛在扶貧路上(報告文學)城馬村 閔貴平李白雲2019年10月11日。一大早,舟曲縣老城區的街道兩邊,就擠滿了各族各界幹部群眾。人們靜靜地站立著,相對無語。今天,他們是來為舟曲人民的好女兒張小娟送行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新房子村是東湖街道辦事處最遠的一個村,全村18個村民小組,共927戶4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36戶998人,為了儘快熟悉新房子村的情況,我大概花了3個月的時間,對全村2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全面深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做你貼心當家人 助你書寫好生活|鐘山區荷城街道...
    「我始終把服務人民的責任記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我叫杜平,今年41歲,1999年6月參加工作。我在工作中從不找任何藉口、不講任何條件,立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通過查閱資料、調研走訪、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等方式,我及時對發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反饋,提出整改意見,並就規範性填寫方法進行指導,全面落實好精準幫扶「一戶一策」的工作任務。確保中央、省、市關於精準扶貧、精準到戶到人的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加強對扶貧幹部的培訓。  守得雲開見月明,萬事磨礪而出彩。
  • 「我的扶貧故事」婁子坳,難說再見|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第...
    2015年3月,我接到組織通知,到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那一年的3月5日早上,在市政府廣場,市委為我們組織了隆重的出徵儀式,我們打起背包,扛起「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服務隊」的旗幟,在市領導「出發」的命令聲中毅然決然的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