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路上的格桑花」愛在扶貧路上(報告文學)

2021-01-20 每日甘肅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

愛在扶貧路上(報告文學)

城馬村 閔貴平

李白雲

2019年10月11日。

一大早,舟曲縣老城區的街道兩邊,就擠滿了各族各界幹部群眾。

人們靜靜地站立著,相對無語。

今天,他們是來為舟曲人民的好女兒張小娟送行的。

10月7日晚,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在下鄉返回途中,因搭乘的車輛墜入白龍江,不幸遇難。

張小娟走了, 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芳華綻放的34歲。

有一天,當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你會發現那些奮鬥不息的歲月,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1985年,張小娟出生在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的一個藏族農家,姐弟三人,她排行老二。2003年,她以全州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

提起張小娟,弟弟張建平的眼眶再次溼潤了。二姐天生聰慧,勤奮好學,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品學兼優,永遠是他學習的榜樣。高中畢業雖然他以全州文科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但二姐總是開玩笑說,你離第一名還差那麼一點,還需努力。由於他們家生活不富裕,張建平清楚地記得,那時二姐在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上班,每月18日,都會按時給他生活費,因為那是她發工資的日子。

「我以後有本事了,會回報家鄉。」這是張小娟當年考上大學時的承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舟曲縣多地受災較為嚴重。張建平回憶說,地震後的那幾天,二姐經常從北京打來電話詢問這邊地震的情況,家裡的情況,救災的情況,說她想回來,為家鄉做些事。

張建平說,對於姐姐放棄北京的發展回到家鄉,他並不感到意外。在上大學期間,張小娟的學費來自於國家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的資助,她一直感念於心。2008年9月,張小娟放棄在北京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成為舟曲縣立節鄉的一名鄉鎮幹部。

2010年5月,張小娟參加了全省80後優秀年輕幹部選拔考試,取得了全縣第一的好成績。

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縣城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張小娟主動請纓,同鄉裡組織的突擊隊連夜趕到縣城,投入到搶險救災中。因為表現突出,張小娟在泥石流廢墟中火線入黨,成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那幾天,她和男隊員一樣,始終衝在抗災救援的最前線,挖淤泥、清廢墟、搬運救災物資。有一天晚上,她從救災現場回到家,母親見她穿著迷彩服,一手拿著鐵鍁,一手拿著手電筒,滿臉疲憊,便心疼地問她:「現場那麼危險,你一個女孩子,不害怕嗎?」

張小娟曾先後擔任舟曲縣曲瓦鄉副鄉長、紀委書記,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張小娟都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2016年1月,張小娟被調整到縣扶貧辦工作,擔任扶貧辦副主任。

剛進扶貧辦的時候,單位有七位女同志,年齡相仿,個個聰穎靈秀,男同事們都親切地稱她們為扶貧辦的「七仙女」。

趙冬梅就是「七仙女」之一。「我是10月8日早上聽說張主任出事的,但我怎麼也不相信。」趙冬梅說到這兒,有些哽咽,「我不敢去想,也不敢打電話,一早上我心神不定,一直在等她的電話,因為我們昨天說好早上要通個電話的。」趙冬梅停了停,接著又說:「她是多麼好的一個人啊,直到快下班的時候,確定出事的就是張主任時,我們幾個都哭了。」

同事眼中的「七仙女」,私底下卻稱自己是「鋼筋混凝土的女漢子」。

張小娟在單位負責的是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的基礎,這就要求她們經常下鄉去入戶採集信息。記得那是2016年的夏天,在張小娟的帶領下,幾位女同事去江盤鎮的馬土山村採集信息。馬土山村山高坡陡,以前沒有通公路的時候,村民們下山只能靠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運送物資全靠人背畜馱,生活十分艱苦。

女同事們上山的過程並不順利。趙冬梅清楚地記得,「當我們的車輛行駛到半山腰的時候,由於連日下雨,道路出現塌方,過不去了,我們只好棄車,互相攙扶著爬過塌方路段,步行上山。」

趙冬梅回憶說:「我們艱難地走了一段山路後,遇到了一位開三輪車的村民,這位村民看見我們走得吃力,就主動邀請我們坐他的三輪車,我們禁不住這位質樸村民的再三邀請,幾個人就擠上了三輪車。坐到車上後才發現,由於三輪車之前拉過豬糞,味道比較大,這對於我們女孩子來說,確實難以接受。就在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張小娟帶頭開起了玩笑,說這是小豬佩奇的味道吧,大家一聽哈哈大笑,頓時緩解了尷尬的局面。」

趙冬梅接著又說:「乘坐三輪車走了一段路,由於道路實在太危險,我們就下車步行,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馬土山村。」

那天,她們一路走得很艱難,但是在張小娟的帶動下,大家一路上有說有笑,心情很愉快。後來大家說,跟著張主任,再苦再累的工作都能愉快地接受,都能堅持幹下去。

在大家眼裡,張小娟永遠保持著一份樂觀的心態,也最能調節大家的情緒。趙冬梅清楚地記得,就在2018年11月份,「七仙女」在張小娟的帶領下,去離縣城100多公裡的曲告納鎮下鄉。11月的冬天,天氣特別冷,出發前,張小娟就一再提醒大家,兩三天之內是回不來的,讓大家一定要穿暖和一點,要有吃苦的準備。

那天忙完工作回到鎮上時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這時鎮裡唯一的賓館已經住滿,沒有房間了,怎麼辦?後來她們在鎮幹部的幫助下,住進了農戶家中。

趙冬梅說:「當時我們共有7個人,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很小,就3張床,沒有火爐、沒有熱水、沒有衛生間,門窗也不嚴實,透著風……看到這種情況,大家心情特別的鬱悶,情緒低落,當時有人甚至說,不行我們回去吧。其實這時候張小娟心裡也很難受,她覺得特別對不起大家,她是領導,是她的工作沒有做好。但是已經這樣了,於是她讓大家穿好衣服,擠在一起,開始給大家說笑話,調節氣氛。」

在趙冬梅的印象中,那天晚上房子裡特別冷,像冰窖,凍得大家沒法入睡。趙冬梅說,由於平時工作忙,沒時間一起這樣閒聊,於是大家在張小娟的帶動下,你一句,我一句,談工作、談孩子、談家庭,說說笑笑……很快大家忘記了寒冷、忘記了疲憊,迷迷糊糊地一直聊到了天亮。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又在張小娟的帶領下分頭去工作了。

對於「七仙女」來說,跟著張小娟這樣的經歷太多太多了,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們也記不清了,她們只記得張主任說,她們是舟曲縣扶貧辦的「鋼筋混凝土的女漢子」。

去過舟曲的人都知道,舟曲縣山大溝深,交通極為不便,這幾年雖然通過上下不懈努力,村道都硬化了,但部分道路還是十分危險,一旦遇上雨雪天氣,許多地方車輛根本上不去。舟曲縣有19個鄉鎮,208個行政村,其中有8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張小娟到扶貧辦工作的這幾年,她帶領「七仙女」去過至少200個村子。

楊浩,專職扶貧幹部,張小娟生前的同事。提到張小娟,他怎麼也不願意接受張主任已經遇難這個事實,「你看,這是張主任生前最後一次給我們安排的工作。」他指著辦公室裡的一塊留言板說,上面是張小娟的筆跡。

驗收工期:

9月24日,李書記、鄧縣、杜館長召開部門銜接會

26日,鄧縣主持動員部署培訓班會(視頻)

29日,完成行業部門單項指標培訓

30日,抽調人員集中培訓

10月1日—3日跟進鄉鎮自驗

完成驗收操作手冊

4日,各組組長、副組長聯絡員碰頭

5日,開始驗收

……

在楊浩的記憶中,張小娟每天早上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當天的重點工作全部梳理下來,寫在記事板上,每項工作後面是誰負責,她都會寫得非常清楚,然後再去給大家安排工作任務。

楊浩拿出手機,指著微信工作群說,10月3日那天,張小娟是這樣安排工作的:

今日工作:

1.審核各鄉鎮確定的驗收進村計劃(朱彥青負責,已完成,明早前務必提交);

2.各部門實地驗收方案(孟凡勇、孫學彥負責,已完成,明天下午準備相關表格);

3.通知驗收人員參會並布置領導小組會場(馬林麗、楊逸飛、陳學智負責,銜接縣委辦談主任,已完成);

……

明天工作:

1.第12次會議會場材料擺放(包括:手冊,單獨印的方案、通知、流程說明、主持講話,各組進村計劃)(楊浩、朱彥青負責,組織各聯絡員共同開展);

2.會議籤到及倒水(陳永花、石菊蘭、李芳、韓文婷);

3.各組與組長、副組長對接後天出發事宜,再次和組長、副組長、成員確定車輛事宜,聯繫鄉鎮再次確定後天到鄉到村安排;

……

聽楊浩說,張小娟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所有的政策、所有的文件下來之後,自己首先要學,對每個文件要認認真真地研讀,學完之後有不懂的地方,她會立馬向上級機關諮詢,把所有的文件弄清楚之後才會給大家講。

張小娟的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文件。楊浩拿起一本裝訂整齊的文件彙編說,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可能需要查找一些政策性的文件用於指導工作,但由於文件比較多,查找起來比較麻煩,於是,張小娟就把各類文件進行了歸類,裝訂起來,然後側邊貼一個標籤,寫上「教育」「社保」「衛生」等文字,這樣查找起來就方便多了。

後來,大家都模仿著做,將有關扶貧上的全部政策性文件整理出來,裝訂成冊,貼上標籤,極大地方便了工作。

「大家早上好,現在開始今天的扶貧政策天天講語音播報,我是巴藏鎮扶貧幹事魯海軍,應部分聽眾的要求,今天再次為大家講解危房改造方面的相關政策。什麼是農村危房,農村危房是指農戶……」這樣的語音播報每天早上六時,會準時出現在全縣扶貧幹部的微信群裡,然後迅速由駐村幹部或者扶貧幹事轉發到每一個村,轉發到每一個農戶的微信裡。

這個語音播報是由張小娟創辦的,主要用於解讀政策、文件,解答群眾反映的一些問題,開播以來,深受駐村幹部和群眾的喜愛。

在日常的工作中,張小娟對大家要求很嚴,當天能完成的工作,絕不允許拖到明天。楊浩說,她要求我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細心,再細心,不要不帶腦子幹,說咱們幹的這些工作都是穿針引線的活兒,工作務必都要做到位。

在楊浩的記憶中,張小娟很隨和,很少見她跟誰紅過臉,生過氣,他只見過她發過一次火。那次,需要統計上報全縣的養老保險繳費人數。在「兩不愁三保障」裡面,基本養老保險是要全覆蓋的。在她的帶領下,十幾個人用了一天的時間,調動全縣十九個鄉鎮,把所有村戶的數據統計匯總到了一起,然後跟人社局的數據進行比對。加班直到晚上,數據總是比對不上,反覆核查後,才發現是一位同事統計的時候,由於粗心,把一個數據的小數點給點錯了。張小娟當場就狠狠地批評了這位同事。

走進舟曲縣的各村社,家家戶戶牆壁上都張貼著一張漫畫圖——舟曲「精準扶貧政策圖解」。

家住舟曲縣城關鎮西半山村的楊許舂聽說張小娟遇難的消息後泣不成聲,他說:「小娟是個好幹部,她給我幫了不少忙,說過幾天還要來看我呢,怎麼說走就走了。」

楊許舂擦了擦眼淚接著說:「以前幹部們來,說我享受了這個政策、享受了那個政策,還要享受啥政策,但說多了我就是記不住。」楊許舂站起身來,指著牆上的漫畫圖說,「後來有了這幅圖,幹部們每次來都照著畫上給我講,享受過的政策在上面打個勾,還講這些政策給我帶來的好處是啥,這一項一項的,我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

張小娟在長期的工作中發現,近幾年來,精準扶貧政策的力度一直在加大,但是群眾對享受的一些政策,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很多政策享受了,就是不清楚、記不住。為了能讓廣大村民對精準扶貧政策看得明白、心中有數,張小娟和同事們在廣泛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一起製作了一幅以漫畫輔以簡單文字說明的《舟曲縣精準扶貧政策圖解》圖。這樣,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還達不到享受條件、將來還能享受哪些政策,大家都能按戶情通過政策圖解看得一清二楚。

早在2016年,楊許舂由於心臟做手術花了近20萬元。看病回來後,衛生院報銷了6萬元,後來鎮政府又補貼了2萬元,剩餘的10多萬元不知道該怎麼辦,享受了哪些政策、哪些政策還達不到享受條件,他到處問也問不清楚,因此欠下了債務,兩個孩子也面臨輟學準備外出打工。在一次進村入戶中,張小娟知道了楊許舂的情況,她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繫,多次上門諮詢,後來保險公司給楊許舂報銷了11萬元。在她的幫助下,楊許舂的兩個孩子放棄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回到學校繼續上學。

想起張小娟,楊許舂難以抑制悲痛的心情:「我們今後一定要把身體養好,要讓兩個孩子把書念好,我想這是小娟最想看到的。」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有了堅定的信念,平凡的崗位也會變得不平凡。

張小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家三代六口人生活在一起非常融洽。

提起小娟,丈夫劉忠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2010年他們倆參加全省80後優秀年輕幹部選拔考試,他們倆是全縣第一、二名,從此倆人走到了一起,結為伉儷。

張小娟遇難後的那幾天,3歲的兒子天天哭著找媽媽,看著年幼的孩子,一大家人心都碎了。女兒7歲,剛上小學,家裡發生了什麼事,可能有所察覺,那幾天放學回來就一個人躲到房間裡自己做作業,話也不說。他只好哄女兒說,媽媽去了天上的月亮,一時半會回不來,讓她聽爸爸的話,聽爺爺奶奶的話……懵懂的女兒兩眼瞪著他,將信將疑。

因為在平時,作業都是媽媽看的,只要有時間,張小娟就會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做作業,講故事。劉忠明說,小娟比他有耐心,比他會教育孩子,他們一起畫畫,一起看動畫片,一起玩耍……孩子們和媽媽要比和他親得多。

在劉忠明的印象中,張小娟總有接不完的電話、打不完的電話。「有時候家裡人給她打個電話,十有八九都會是正在通話中。也沒啥事,就是問一下她回不回家吃飯,幾點回來,她就在電話中說還在忙,等忙完了就回家,有時忙著連電話也不回。」 劉忠明說,「即便回到家中,她的手機也是會響個不停。有好幾次,她是一邊在做飯一邊在接電話,怕我不高興,就索性關上廚房門。」

張小娟在舟曲縣扶貧辦3年的時間裡,經過大量的知識積澱和實踐經驗,她做到了各類數據、標準、規定、政策精準掌握、爛熟於心,也因此成為各鄉鎮、縣直各部門24小時的在線「業務聯絡員」。

劉忠明接著又說:「有一次,我陪孩子們在客廳做作業,兩位老人看電視,那天晚上她去加班,回家進門時就拿著手機在打電話,怕在客廳影響大家,就徑直去了臥室,剛開始還能聽到她打電話的聲音,後來就沒聲了,我進去一看,小娟已經靠在床上睡著了……」 劉忠明搖搖頭,無可奈何地說:「唉,小娟就是這樣一個熱愛工作的人。」

在劉忠明的記憶中,小娟經常給他說,自己工作忙,陪家人的時間少,家務事操的心少,心裡有愧疚。有好幾次,周末不上班,她就主動提出第二天領孩子們出去玩。「但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們還沒起床,她的電話就響了,一打電話就是一早上,有時候電話打著打著她還去了單位,最後計劃就泡湯了。」在劉忠明心裡,埋怨肯定少不了,但他更多的是對小娟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在公公婆婆眼中,小娟非常孝順,是個稱職的兒媳婦。他們當了一輩子農民,吃了不少苦,現在年紀大了幹不了農活,一直住在農村。兒子在新區買了新房後,是小娟堅持讓他們來新區住的,雖然只是一套80平方米的樓房,但一家六口人在小娟的帶動下,和和氣氣、其樂融融。

2019年夏天,公公婆婆還在小娟的陪同下,第一次坐了飛機,第一次坐了火車,第一次去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門,還去了小娟上過學的地方,七八十歲的公公婆婆覺得開了眼界、見了世面,了了心願,心裡一直美滋滋的。那次去北京,他們希望小娟把她的爸爸媽媽也領上,小娟卻說,你們年紀大了,再不領你們去,你們就走不動了,我爸爸媽媽年紀輕,身體還好著呢,以後有的是機會。

在公公婆婆眼中,小娟非常心細,一有空閒時間就去買菜,給他們做可口的飯菜,有時候還照著手機上的方法做一些孩子們愛吃的新鮮花樣。其實他們的心思小娟心裡清楚,現在日子好過了,也有條件去外面吃飯,但酒店裡的飯菜油大、調料重,吃不慣,他們就愛吃小娟做的農家飯。再說了,他們苦了一輩子,窮日子過慣了,現在日子剛剛好過一點,去酒店吃飯他們覺得鋪張浪費,小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多年來,小娟從來沒有跟他們紅過一次臉,一直是恭恭敬敬。平時用的、穿的,小娟會給他們買最好的、最貴的,但從來不在他們跟前提價錢,說只要你們滿意,儘管用就行了。

「我們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要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脫貧攻堅事業矢志不渝。」這是張小娟的錚錚誓言。

張小娟走了,「脫貧攻堅的資料庫」和「政策業務活字典」的稱號卻永遠留在了舟曲各族幹部群眾心中。

張小娟走了,她用平凡而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英雄讚歌,為後人樹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張小娟走了,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

2020年2月28日,舟曲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足以告慰英雄。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傾注在扶貧路上丨晴隆縣大廠鎮嘎木村扶貧...
    帶著這些問題,我不斷地思索,在無數次的幫扶經歷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我開始明白在精準扶貧的路上,我必須用心用情用愛傾注,方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工作。記得有一次在學校上完課後的我,匆匆忙忙踏上了嘎木村楊柳衝的路。
  • 「我們的扶貧故事」健康扶貧路上,我們做百姓的「守護神」|都勻市...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硬骨頭的主攻方向。」都勻市多策共舉,打好健康扶貧「組合拳」,進一步提高群眾就醫滿意度。幾十年來,國家醫療衛生從無到有,醫療水平從低到高的發展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中一項重要工程,只有讓老百姓有謀生的身體素質,才能為脫貧奔小康墊下牢固的基石。
  • 扶貧路上 有你同行 愛滿人間
    扶貧路上 有你同行 愛滿人間 2020-10-17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這些年,我給自己隨身定製了進村四件套:從山上撿來樹枝修整的打狗棒、可攜式的小電筒、趕場時買的雨鞋、方便手提的暖水壺,就是希望自己心向明月,當一名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為建功新時代不斷發力,貢獻力量。   駐村幫扶的幹部都知道,金盆多狗。每家每戶都有狗,兇猛。去田間地頭路很爛,雨天一腳泥可以淹沒至腳踝。
  • 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
    阜平縣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2020年8月,電影《扶貧路上》拍攝製作全部完成,11月取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2020年12月30日,阜平縣在駱駝灣村人民劇場舉行觀摩會,觀看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的數字電影
  • 扶貧路上的「家宴」
    落木風霜十月寒,精準扶貧人心暖。12月9日上午,湘潭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第一黨支部在支隊總支,組織委員,副支隊長 鄧勇的帶領下,前往湘鄉市山棗鎮新元村的陳嗲嗲家舉辦一場別出心裁的「家庭會宴」,並邀請新元村村幹部參加。
  • 扶貧路上的楷模
    她敢於擔當、務實勤勉,專業本領強、業務水平高,成為當地扶貧事業「離不開的人」,為舟曲全縣脫貧摘帽作出重要貢獻。她舍小家顧大家,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走,無暇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卻成為百姓心中牽掛的「乖女兒」。她就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原副主任張小娟。 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追授張小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了一朵名叫實踐的花。張晗查看河道施工情況接觸扶貧從全面摸排開始。
  • 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
    人民日報社推出三集紀錄片《中國扶貧在路上》。歷時3年拍攝,行走46845公裡,採集1326個扶貧故事,最終收錄11省21個扶貧案例,展開了中國扶貧工作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無悔,扶貧路上凱歌前行|施秉縣馬號鎮平扒村...
    我是施秉縣楊柳塘鎮翁塘小學的一名教師,三年來,我一直扮演著兩個角色,既是一名人民教師,又是一名扶貧工作者。在扶貧的路上,我始終堅定信念,回顧這一路的成長和進步,不禁感慨萬千,自己既是脫貧攻堅路上的受益者,又是見證者和參與者。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扶貧路上任重而道遠,守初心,記使命,即便是很多頑固的「問題、難題」,我也要去解答。用實際行動走進貧困戶心中,把國家政策講給貧困群眾聽。  後來,與鎮幹部、村幹部、網格員幾番幾覆去羅仲家做思想工作,談心談話,經過不懈努力,讓羅仲終於理解了我們的想法,現在羅仲戶對脫貧攻堅政策有了新的認識,對脫貧攻堅工作也是非常的支持。
  • 扶貧路上說調解
    扶貧路上說調解 2020-12-15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勇敢前行丨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宋紹文
    對此,我充分運用縣委「大培訓、大練兵、大解惑」互動培訓學習機會,同時結合「123」研判制度集中學習、自我主動學、同事交流學,把各級政策學深學透,實現精準掌握扶貧政策和幫扶工作方法,確保遇到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任前方荊棘叢生,扶貧路上我將繼續持之以恆,以平凡之我,平凡之事,在扶貧路上播撒青春,勇敢前行!  【人物小傳】   宋紹文,晴隆縣稅務局工作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餘慶縣構皮灘鎮齊...
    在全體扶貧幹部、社會力量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當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的心裡也由衷高興,也感謝這麼多年來我身後的扶貧人。在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2018年我剛從部隊到地方工作,憑著自己剛回來的一腔熱血和在部隊那種韌勁,投入到扶貧工作這個大群體,第一站就被分到我縣最邊緣的獅山村,我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群眾的信任,記憶最深刻的是由於工作勞累,最後暈倒在路邊。後來因為工作原因主動向組織申請到齊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加快壩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採取「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種植蔬菜56000餘畝,稻田養魚21700餘畝,中藥材種植7450餘畝,畜類出欄20743頭、禽類出欄46.962萬羽,水果800餘畝;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959.37萬元,利益聯結6個村13個村級合作社,涉及貧困戶944戶3915人,實現利益分紅198.32萬元,帶動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心繫群眾 扶貧路上不停歇 2020-12-22 2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親愛的勳兒:   抬頭看看,現在時間又到了凌晨一點,媽媽剛剛才忙完手中的扶貧工作,現在的你應該早已進入夢鄉了吧!夢裡見到媽媽了嗎?你感冒咳嗽好些了嗎?在家聽外婆的話嗎?在幼兒園聽老師話嗎?這段時間有沒有調皮........
  • 【我的扶貧故事】張承毅:扶貧路上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哥哥,等這段日子結束了,紮根基層與民眾一起親嘗這段奮鬥史的你就可以回去啦,帶著美好的成果和你辛苦付出後大家的讚嘆,在這條滿是泥濘的路上,謝謝你用真情和汗水,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辛苦你啦!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我叫張承毅,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人,是桐梓縣委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