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韋,雞賣不出去,吃食又吃得厲害,2千多隻雞每天都要吃掉600多塊錢的糧食,我快承擔不起了,你幫我想想辦法吧!」記得2017年11月底的一天早晨,榕江縣三江鄉腳車村一組的貧困戶楊老伍給我打來了電話,電話那頭他心急如焚。 2017年是我到三江鄉參加工作的第三年,作為鄉扶貧工作站一名年輕幹事的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難題一下子懵了。
35歲的楊老伍,是腳車村2017年小香雞養殖項目的養殖戶。養雞場在離腳車村3公裡的高山上,他9月份進的2000多隻雞苗,經過3個多月的悉心照料,本該到了大量出欄的時候,卻因為重量達不到公司收購標準而滯銷了。多餵養一天,對楊老伍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得趕緊行動起來,幫助楊老伍儘快將雞賣出去。楊老伍繼續像往常一樣將小香雞一挑20隻挑到平永、塔石等鄉鎮零售。同時,我竭力向身邊的領導和朋友求助,藉助朋友圈的力量擴散信息。 恰逢鄉裡搞農業培訓,食堂正在購買食材,經過爭取,楊老伍收穫了第一筆200隻雞的「大訂單」。
由於山上不通公路,進村收購當天,楊老伍帶著妻子和年邁的母親,在山路上來回跑了三趟,一挑接一挑地把雞送到村裡裝車,雖然忙活到下午2點才吃上午飯,但楊老伍充滿幹勁,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因為味道好,楊老伍的小香雞在鄉裡獲得了好評,部分鄉幹部紛紛打電話訂購。50隻一單,楊老伍「包郵」給人送到家。「別人好心買我的雞,我就送貨上門。」楊老伍說。 經鄉裡扶貧工作站的同事楊歡介紹,她在縣城做雞鴨生意的姑姑聯繫上了我,在看過我發給她的小香雞圖片後,她毫不猶豫當即決定,要買包括楊老伍在內的三戶貧困戶的養殖的雞,定價18元一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通過極力推廣終於把6千多隻雞全部售完,3戶養殖戶每戶增收近2萬元。
賣完雞後,楊老伍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養殖基地安裝太陽能燈。「以後晚上亮堂堂的,在山上養雞也不害怕了。」楊老伍高興地對我說。 現如今,我雖然不在三江鄉工作了,2018年9月我來到榕江縣紀委監委工作,對接幫扶的群眾在定威水族鄉。這件事發生在我剛參加工作的第三年,也是我力所能及為群眾辦的一件小事。每當回想起來,楊老伍的笑臉都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意識到,無論工作在任何崗位,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