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再高,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八開鎮農業服務中心的一名技術人員,從2017年6月開始駐村,到現在已有4年多時間。從之前的八開鎮格隴村,輾轉至現在的八開鎮擺奶村,兩次駐村經歷,可謂是苦樂共存,痛並快樂著。
從技術幹部到駐村幹部,不僅是工作方式不同,更需要從行動上進行全方位的轉變。基層工作千頭萬緒,不僅要成為「萬金油」,還要成為「多面手」。因此,要儘快進入工作角色,只有自己不斷摸索,向其他同志學習,才能在農村這片熱土上更好地服務群眾。 記得剛從格隴村轉到擺奶村時,就聽到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廖支書說該村七組交通不便,老百姓需要步行20公裡才可以鎮裡趕集辦事,當時心裡還有些好奇,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該組看看。
2019年在七組開院壩會宣傳產業脫貧政策有一天,我同另一名駐村幹部一起朝著七組出發。從村委會騎了十分鐘左右的摩託車來到了七組附近,因為下雨道路溼滑,我們只能將車停在山下,繼續步行。 之前,我從未想過進七組的路如此艱難,順著陡峭的山路步行了約20分鐘後,我們才到達寨子裡,我們沿路一邊走訪貧困戶一邊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 一路上,我看到了背柴的婦女行走在山間的背影,孩子逢人便躲的羞澀,年邁的老人倚門張望。村裡許多人不會說漢語,也沒走出過大山,這些情景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也深深刺痛了我的內心。 至此,我更加明白了肩上的責任:我們開展駐村工作,不僅要幫助他們改變生活環境,更多的是要轉變他們的思想,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2020年7月戶宣傳產業入股政策這些年來,我們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措施,我們白天在辦公室做業內材料,晚上入戶跟老百姓宣傳脫貧攻堅政策,讓老百姓從個體小農業轉化為集體大經濟。截至目前,擺奶共種植花椒200畝、種植油茶200畝、種植鉤藤100畝。為貧困戶脫貧和增加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018年,擺奶村七組開始修建通組公路,為老百姓出行提供了交通便利,村民出門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我心裡感到無比高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危房改造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家住房安全問題。 如今,擺奶村水、電、路、訊全通了,路燈亮了,合作社也成立起來了,更重要的是群眾的思想觀念也轉變了,日子更有盼頭了。提起脫貧攻堅,老百姓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笑容是對我們基層幹部辛勤付出最好的回報。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芳霞
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