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想到自己本來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還在極貧鄉平寨鄉工作過十年,和貧困群眾可沒少打交道,也交過朋友,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工作信心滿滿。 因此,入村後沒有感覺到一丁點的陌生,反而感覺到似曾來過,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
岑書村支部書記是一個80後的年輕人,熱情且善於言談。 「嗎了」(侗話:來嘎),不管認識與否,進寨都會有人和你打招呼。進村的第一天和支書走完了4個自然寨100多戶村民。每進一戶都招呼吃「油茶」,熱情好客的群眾給我的印像太深。但給我印像更深的是這裡的人居環境,尤其是「環境衛生」。
當時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房前屋後垃圾遍地,公共場所亂丟亂扔,這令我陷入了沉思,怎麼辦?試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一時怎麼改變?原來制定的「門前三包」,執行的寥寥無幾,廣播宣傳沒有幾人響應。無計了嗎?晚上睡覺時想了又想,最後,決定只有帶頭親自動手撿,方能帶著變。於是我每天清早,便提著撮鬥火鉗走進村寨大弄小巷,汙水溝,一點一點地撿,就是豬牛狗屎也不放過。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心裡自覺過意不去,特別是老年人,都出來幫我講話,並都參與進來。如今村裡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徹底的改善,人們的衛生習慣已完全轉變,日常保潔已成常態。 有的群眾開玩笑說:「大家丟吧,反正有倪書記撿」。在村民自發的一次全村答謝駐村工作隊活動中,有一幅橫標寫道,「誰敢親手抓溝糞、唯有倪天才為先」。
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千頭萬緒。三年的攻堅,抓產業,強基礎,實現了貧困戶同步全國脫貧,內心真的無比愉悅,興奮得睡不著覺。 周文鋒書記到岑書村調研時說:「別看你做的這些以為小事,這也是扶貧的成就,應該好好總結。」 「他做得到。」這是幾年來岑書群眾對我的信認和評價,也是激勵我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紮實做好駐村工作的動力。群眾的認可,這就是我三年工作的最好回報。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