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想到自己本來就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還在極貧鄉平寨鄉工作過十年,和貧困群眾可沒少打交道,也交過朋友,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工作信心滿滿。  因此,入村後沒有感覺到一丁點的陌生,反而感覺到似曾來過,是那樣的熟悉和親切。

岑書村支部書記是一個80後的年輕人,熱情且善於言談。  「嗎了」(侗話:來嘎),不管認識與否,進寨都會有人和你打招呼。進村的第一天和支書走完了4個自然寨100多戶村民。每進一戶都招呼吃「油茶」,熱情好客的群眾給我的印像太深。但給我印像更深的是這裡的人居環境,尤其是「環境衛生」。

當時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房前屋後垃圾遍地,公共場所亂丟亂扔,這令我陷入了沉思,怎麼辦?試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慣,一時怎麼改變?原來制定的「門前三包」,執行的寥寥無幾,廣播宣傳沒有幾人響應。無計了嗎?晚上睡覺時想了又想,最後,決定只有帶頭親自動手撿,方能帶著變。於是我每天清早,便提著撮鬥火鉗走進村寨大弄小巷,汙水溝,一點一點地撿,就是豬牛狗屎也不放過。  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心裡自覺過意不去,特別是老年人,都出來幫我講話,並都參與進來。如今村裡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徹底的改善,人們的衛生習慣已完全轉變,日常保潔已成常態。  有的群眾開玩笑說:「大家丟吧,反正有倪書記撿」。在村民自發的一次全村答謝駐村工作隊活動中,有一幅橫標寫道,「誰敢親手抓溝糞、唯有倪天才為先」。

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千頭萬緒。三年的攻堅,抓產業,強基礎,實現了貧困戶同步全國脫貧,內心真的無比愉悅,興奮得睡不著覺。  周文鋒書記到岑書村調研時說:「別看你做的這些以為小事,這也是扶貧的成就,應該好好總結。」  「他做得到。」這是幾年來岑書群眾對我的信認和評價,也是激勵我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紮實做好駐村工作的動力。群眾的認可,這就是我三年工作的最好回報。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 肖慧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以帶領群眾奔小康為己任|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
    我叫陸金輝,是一名退役軍人,一直在外打拼創業。在我的事業小有成就之際,為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共同走向致富路,我於2015年回家帶領鄉親們發展種養殖產業。2016年11月村「兩委」換屆時,被推選為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扶貧故事」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黎平縣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
    一個背包,一瓶水,一本筆記本,這是我下村工作的標配,每天天一亮我就出發去開展駐村工作。我叫周昌明,今年36歲,是黎平縣財政局派駐地坪鎮高青村第一書記。高青村是貴州省黎平縣最南端的一個苗族村寨,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全村轄7個自然寨,18個村民小組共625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5戶715人。貧困面大、基礎設施差、房屋破舊、脫貧無門路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2018年伊始,按縣委脫貧攻堅部署總要求,我被縣財政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到任後我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先摸清村情寨況,從關鍵處入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養殖業,家中兩個兒子分別上大學和高中,妻子常年患病需住院吃藥,原本兩個孩子上學所需的費用都比較大,再加上我妻子的醫療費用支出,家中沒有積蓄,之前全家收入僅靠種植2.1畝田和養幾隻雞仔,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過得艱難,我感覺非常自卑,也對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漸漸地成為村民群眾心目中的「懶漢」。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 「我的扶貧故事」齊心共奮進 同謀新發展|黎平縣尚重鎮歸養村駐村...
    我叫劉波,是貴州省黎平縣紀委監委的一名幹部,2018年2月,在全縣決戰脫貧攻堅關鍵時刻被組織委派到距離縣城110公裡的尚重鎮歸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歸養村位於尚重鎮南部,距離鎮所在地11.5公裡,有12個村民小組,420戶17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36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0.67%。全村90%以上為苗族,群眾思想保守落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沒有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縣岑引村:建設美麗鄉村 加速鄉村振興
    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岑引村由於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落後、自然條件惡劣等成為深度貧困村,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全體幹群勠力同心、齊力奮戰,紮實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各項工作,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和真脫貧,使全村村貌煥然一新、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還走上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振興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關鍵在於你能不能發現這個亮點。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為此,我幫其爭取到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補助800元,還能在附近打零工、做農活,照顧家庭。    「小吳,你來了,來看我們了!」石振光的母親快80歲了,蒼老的雙手總是拉著我不放,而且嘮叨個沒完:「你真是好人,幫了我們好多,上次送的被子我用上了。感謝你,你就像我的兒子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事無小事 我與群眾是一體|劍河縣柳川鎮柳利...
    我叫陶秋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柳利社區(柳利村)駐村幹部。我於2020年5月加入柳川鎮柳利村的扶貧工作中,其中還擔任柳利村聯絡員一職。並定期開展消防入戶排查,村內消防水池排查,做好消防預防,努力做好我村消防安全生產工作,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雖然來到柳利社區攻堅隊只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已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村民們的樸實和善良,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溝通時的挑戰。入戶走訪、結對幫扶,為村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不由余力地向扶貧老前輩們學習,一點一點的融入到村民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老驥伏櫪 戰貧脫困|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脫貧攻堅...
    「歐老師又入戶來看我了。」一見到歐邦傑,黎平縣口江鄉銀朝村村民們總是很熱情地打招呼。走村入戶、詢問近況、排憂解難……自擔任銀朝村脫貧攻堅網格員以來,這成為歐邦傑每天的必修課。  歐邦傑是口江鄉人民政府的一名老幹部,二十年前,他曾在銀朝村執教,後轉入政府部門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傾注在扶貧路上丨晴隆縣大廠鎮嘎木村扶貧...
    剛開始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的時候,我不斷地問自己,要幫助群眾,擺脫窮苦的日子,共奔小康,我該怎麼去做呢?怎樣才能和群眾建立深厚的關係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不斷地思索,在無數次的幫扶經歷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背包行囊出發了,來到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由於多年都是在縣城從事教育工作,對基層工作一點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曉得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好政策圓了我孩子的大學夢丨黎平縣尚重鎮西...
    我叫楊再深,是黎平縣尚重鎮西迷村貧困戶,今年55歲,侗族人,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西迷侗寨,年年重複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家裡有四個在校生,教育負擔重,因學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