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以帶領群眾奔小康為己任|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陸金輝,是一名退役軍人,一直在外打拼創業。在我的事業小有成就之際,為助力家鄉脫貧攻堅,共同走向致富路,我於2015年回家帶領鄉親們發展種養殖產業。2016年11月村「兩委」換屆時,被推選為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黨支部書記。  剛上任時,我以掌握村情為開展工作的前提,與村「兩委」、黨員同志們團結協作,制定六衝村發展目標和脫貧計劃,並採取分步走的方式推進。在這四年的時間裡,我村發生了明顯變化。

在醫療發麵,現在足不出村就可享受醫療保障。過去村裡的老人、小孩看病,需步行五公裡去鎮上,路長耗時。為此,我決定把村衛生室和村委會辦公樓的建設等作為第一件實事來抓。隨後,我將我的想法匯報永從鎮黨委政府,並向縣委組織部以及相關部門遞交申請書,於2017年4月爭取到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村衛生室的建設指標,批覆建設總經費為43萬元。  雖然拿到了項目批覆文件,但無啟動資金找人墊資又陷入新的困難。無奈之下,我用自己經營的「黎平縣福豪酒店」作為啟動資金擔保,聯繫到了施工方,於2017年7月開工,2018年7月竣工並驗收合格,正式搬入辦公使用。幫助解決了群眾看病難問題,提高了村兩委辦公效率。  2017年,脫貧攻堅正如火如荼進行,擺在我面前的就是如何實現脫貧,我想發展產業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是關鍵。而當時的六衝村只有到鎮上一條不足3.5米寬的公路,發展產業,交通肯定要解決。於是我徵求廣大群眾的意見規劃好六衝的公路路線建設,積極向上級遞交項目申請書,於2018年獲批水泥硬化公路兩條12公裡,於2019年11月份完成了四條公路的水泥硬化建設。

為了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增收方面,這幾年我共跑杭州十餘次,借東西部協作的東風,在杭州成立了「杭州攜民勞務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前後共有組織地向杭州輸送民工254人,其中貧困戶107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有力助推我縣貧困人口的脫貧步伐。

六衝村屬永從鎮的貧困村之一,全村有6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人口358戶,15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87人。2018年整村脫貧,2020年7月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今年的十一月我村作為支書主任一肩挑的試點村,我順利當選,這是黨委政府及村民對我的信任與支持。在鄉村振興徵程中,我將帶領村支兩委和全體黨員們,團結全村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全面小康不懈努力奮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軍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重燃生活希望丨黎平縣永從鎮六衝村村民...
    我叫吳大高,是永從鎮六衝村九組村民,現搬遷到黎平縣德鳳街道六塘衝安置點居住。家裡4口人,我和老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輩子未外出務工,家裡祖祖輩輩都待在大山裡面生活,因交通不便,信號閉塞,與外界接觸少,大半輩子的生活靠種家裡面的幾畝薄田和山上放鬆油維持生計,加上家裡面還有兩個讀書的孩子,經常入不敷出,家庭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2020-05-19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一番思索後,我決定在洋衛村幹出點名堂來,真正為當地群眾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子,帶領他們共奔小康。我找準產業定位後,說幹就幹,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我白天到田間地頭、山坡上實地走訪村民,了解大家發展產業的想法、考察當地土質適合發展什麼產業,晚上召集村組幹部研討洋衛村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定位事宜。
  • 「我的扶貧故事」知命之年初心在 老驥伏櫪志尤堅|黎平縣高屯街道...
    我叫歐幫根,今年57歲,是貴州省黎平縣一名老茶人,制茶已有十餘年。在多年的茶產業發展中,我堅持精準選址、選苗,精心管護,培育好基地、好產業,並秉承茶葉初心,堅持做有機茶,健康茶。十年磨礪,我的茶葉榮獲了各類金獎,打響了自己的茶葉品牌。
  • 甘肅會寧:趕著牛羊奔小康
    探索出帶貧增收見效快的產業脫貧路子念好「牛」字經培育「牛經濟」全縣以千家萬戶養牛為基礎規模養牛為主體該村以肉牛產業養殖為跳板躍過貧困藩籬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家住翟家所鎮杜灣村有名的安格斯肉牛養殖大戶嶽繼軍從缺乏技術、背井離鄉的打工仔到技術精良、養殖經驗豐富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為了讓他能安心去做手術,我為他在社會扶貧網上籌集資金,同時又動員其親屬、愛心人士獻愛心,為他籌到15000多元的善款,解決一些住院開銷。給石堂文家送衣服石堂文的手術很成功,因為是貧困戶、低保戶、重殘家庭等多重身份,他的住院費用報銷很高,自身負擔小了很多。
  • 【扶貧故事】第一書記韋金龍:練好扶貧真本領 引領群眾奔小康
    韋金龍(左二)入戶落實相關扶貧政策沉下身子練好扶貧真本領擔任安溝門村第一書記以來,韋金龍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張學有曾經是安溝門村的貧困戶,韋金龍為他制定了發展養豬產業的脫貧計劃。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家母豬存欄4頭,肉豬存欄10頭,仔豬16頭,並建成45平方米的彩鋼棚頂豬圈。同時,為張學有的妻子、女兒分別落實了低保和殘疾補助。2019年,張學有全家人均純收入達到20745元,增長幅度高於非貧困戶,榮獲了2019年延安市「脫貧之星」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讓黨建與扶貧相得益彰|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孫萬勝,是劍河縣縣委組織部派駐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作為一個從小在城裡長大,畢業後一直在機關從事組織工作的我來說,初到扶貧一線直面群眾開展扶貧工作,無疑是一次挑戰。我們南北通社區脫貧攻堅隊縣、鎮、村三級幹部加起來共有23名網格員,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那麼,如何抓好日常管理,讓他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也就成了關鍵。經過摸索實踐,我制定出三項制度,有效解決幹部戰鬥力不強問題。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火熱的生活,記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帶來的山鄉巨變,聆聽廣大人民群眾自強奮鬥、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  從即日起,新華社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推出記者發自一線的系列報導,生動呈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充分彰顯我們黨的初心使命、一諾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 ...扶貧故事」努力耕好人大代表責任田丨從江縣往洞鎮人大代表羅成付
    我叫羅成付,今年63歲,曾任往洞鎮廈往村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村級換屆後,我把機會留給了年輕人,不再擔任村幹部,後被選任為鎮人大代表至今。與新任村幹移交完工作後,我迅速轉變角色,努力發揮自己的餘熱,履行好一名人大代表的職責,不願辜負鎮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對我的期望。  廈往村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選擇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大多是老年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2016年,考慮到我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幹不了重活,村支部書記找到我,讓我到村裡當出納,每個月有800元補助。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答應了下來。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幫扶解民困 勠力同心奔小康|從江縣加榜鄉平...
    初識平忙村,看到破敗不堪的村委樓院壩、隨處可見的老舊樹皮禾倉、還有村民趟水過河的無奈,讓我深感任務的艱巨和責任的重大。於是我在心裡暗下決心,平忙村的脫貧攻堅必須是全民參與,全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只有幫到難處、幹群一心,才能徹底撕掉貧困標籤,實現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向全面小康。在剛到村的十多天時間裡,我在村兩委和駐村幹部的引導下,對全村所有在家的農戶實現了遍訪。
  • ...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手工刺繡...
    我叫陸婷,原名陸永江,1985年4月出生於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的一個侗族家庭。那裡侗族文化底蘊深厚,女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侗族刺繡。我母親就是一名侗族刺繡師,從小在侗族刺繡薰陶中長大。幼年時,因為火災導致我的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屬四等殘疾。
  • 銅梁區華興鎮:扶貧新亮點——感黨恩 再出發
    石家富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講述了黨的扶貧政策帶給他們一家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回顧了鎮村幹部和幫扶責任人付出的艱辛,也表達了自已感黨恩、跟黨走,繼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說實話,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幹部的幫助,可能我還是大家瞧不起的窮光蛋。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丨務川自治縣蕉壩鎮...
    在駐村過程中,我圍繞脫貧攻堅「1+10」文件精神,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結合「黨員活動日」活動,深入農家大院、田間地頭為農村黨員群眾面對面上黨課,做通黨員群體思想工作,藉助黨員群體的先鋒模範作用,引導廣大貧困群眾轉變觀念,切實解決貧困群眾「等靠要」惰性思想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