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2021-01-11 天眼新聞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

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耕地面積445畝,人均耕地面積0.859畝,林地面積 2324.82畝,人均林地面積4.48 畝,距鎮政府所在地19公裡。

我去駐村,只為了讓德過村的脫貧攻堅氛圍越來越濃、脫貧基礎越來越實、脫貧攻堅質量越來越高、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越來越好的良好,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到村後,由於村裡住宿和辦公條件簡陋,剛來時一度不適應,我堅信只要堅持一下就過去了,條件會越來越好的。因為時間短很多扶貧政策不懂,貧困戶家庭情況也不熟,壓力非常大。用一周時間,才調整好自身狀態進入角色,每天學習扶貧政策,向鎮扶貧站幹部請教、查看和整理資料、到貧困戶家中走訪了解實際情況。

在剛駐村的3個月時間裡,除了到、鎮開會以外,每天起早貪黑走訪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對全村49戶貧困戶都走訪了一遍,對每戶貧困戶如何脫貧心裡有了底。

後來經過與村「兩委」反覆研究商量,與每戶貧困戶多次溝通協調,制定出了詳細的全村扶貧攻堅規劃和每戶脫貧發展方案。2016年以來,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以養牛、鉤藤、油茶等項目成為了村裡的主導產業。還通過種養殖產業帶動和合作社入股分紅,使德村農業發展有了新的調整和改善,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在村裡,我逐戶排查受教育情況,通過逐戶統計與學校學生信息核實,掌握本村受教育學生信息,發現許多問題。

村貧困戶潘林美,單親戶,丈夫2019年前已故,單獨撫養五個孩子,五個孩子都是在校生,家庭極為困難,孩子們面臨輟學。我通過向政府民政申請低保、臨時救助、合作社入股分紅等扶貧幫扶措施,該貧困戶在2020年順利脫貧,五個孩子也安心在學校讀書,家庭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在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謀劃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精準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點,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力促現代農業根基進一步鞏固、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鄉村富民產業蓬勃發展、宜居鄉村建設步伐加快、鄉村文化繁榮發展、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讓群眾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乾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區為百姓 真情幫扶拔窮根丨黎平縣龍額鎮岑...
    我叫張德財,是黎平縣龍額鎮岑梧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的一員。2018年2月,開始著手幫扶岑梧村,駐村幫扶初期,心裡也是一片茫然。為了儘快熟悉扶貧業務,準確把握岑梧村的扶貧狀況。我先從扶貧資料整理做起,並仔細的向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等了解問題和困難,共同商討做幫扶做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讓我有成就感|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
    我叫倪天才,是貴州黔東南黎平縣龍額鎮岑書村第一書記。2月25日,是難忘的一天,就是這一天我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岑書村。為響應脫貧攻堅衝鋒的號令,組織安排我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打那天起,已經過去3年有餘。  岑書村不大,總面積僅4平方千米,4個自然寨,162戶713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細儀村海拔高,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昔日貧困戶 今日村幹部丨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黨...
    我叫龍維恆,中共黨員,家住貴州省黎平縣水口鎮美嫩村4組,全家4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12月,困頓無助的我向村「兩委」提出了貧困申請,經核查、公示後,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第一書記和鎮村幹部多次上門與我進行交心談話,詳細了解我的家庭困難實際,解讀惠民扶貧政策。扶貧幹部的真誠和熱情,深深打動了我,讓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決定要靠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感動丨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駐村幹部楊明政
    我叫楊明政,2019年8月,來到望謨縣昂武鎮昂武村指揮部任駐村幹部、網格員以及包保責任人。我來到昂武鎮昂武村的第一件事是走訪群眾、認識群眾,學習與群眾打交道,掌握最真實的情況,聽取群眾的寶貴意見,為後面確定扶貧方向奠定好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丨大方縣理化鄉果木村駐村幹部...
    我叫龍垚,是畢節市大方縣的一名中學老師。2018年3月,將學校的工作交接好後,我就主動請纓毅然來到了理化鄉果木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為了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不做「無頭蒼蠅」,一到村裡,我就先與村幹部們一起了解了村裡現存的具體問題,從民族宗教、貧困戶分布、產業布置等方面分析了全村工作的短板。理清思路後,我就開始走家串戶了解村民的基本情況。同事總說我是起得最早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的那些事兒丨黃平縣重安鎮黃猴村駐村...
    我叫呂宗祐,2019年10月,我到重安鎮人民政府報導,我的扶貧故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了。剛從學校出來的我,基層的一切對我而言都顯得那麼陌生,在皎沙村擔任網格員時迎來了第一次碰壁,還清晰的記得那句話「你一個城裡來的娃娃,怎麼知道我們的難處。」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貧困群眾的「參謀長」|黎平縣巖洞鎮扶貧工作...
    我叫嬴永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政府工作人員。   2017年9月,正值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最為艱難的攻堅克難期間,組織安排我擔任巖洞鎮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我深知這一崗位責任重大,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扶貧工作的重要職責,既是工作綜合協調機構,也是參謀機關。「打鐵還要自身硬」,為了更好地勝任這份工作,我迅速開展學習、掌握扶貧政策,按照俯下身子、捲起袖子、邁開步子要求,堅持走村入戶調查研究,為鎮黨委政府全面部署扶貧工作收集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貧讓重殘家庭重燃希望|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
    每當我走村串寨時,時常有個小女孩圍在我的身邊,「叔叔,叔叔……」地叫著我,她叫石錦蓉,是貧困戶的孩子,也是我網格內最困難的家庭之一。    我叫吳宗海,是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網格員。自2016年到豆洞村駐村幫扶以來,我用心幫扶,用情感化每一戶貧困戶。    豆洞村是三類貧困村,基礎條件落後,貧困程度較深。雖然2018年實現了脫貧出列,但是仍然有幾戶重病重殘家庭的脫貧重任讓我寢食難安。石堂文戶就是其中之一。    石堂文,豆洞村八組,家庭人口4人。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背包行囊出發了,來到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由於多年都是在縣城從事教育工作,對基層工作一點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曉得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我也成了扶貧隊員|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
    我叫陳敏,是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人,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鎮村幹部的傾情幫扶下,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脫了貧,我也有幸成了村裡扶貧工作隊的其中一員。  十幾年前,我從大關鎮文明社區嫁到鍋仲村田壩組,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房子是借別人家的,砌了磚牆蓋上瓦,地板就是土泥巴。公公劉正華患有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經常都要打針吃藥。在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們夫妻倆丟下年幼的孩子出門去打工,七攢八湊勉強建了毛坯房,門口還是泥院壩。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我的扶貧故事」以實際行動打動大家|黎平縣洋衛村第一書記吳敏
    我叫吳敏,是黎平縣紀委監委一名幹部,2018年8月,被派到黎平縣尚重鎮洋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洋衛村地處黎平縣尚重鎮南部,總面積13.19平方公裡,轄區內山巒疊嶂,坡陡谷深,溝壑縱橫,人多田少。全村轄6個自然寨,有523戶2265人,其中貧困人口467人,90%以上青壯年都外出廣東、浙江一帶務工謀生。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我是侗族,岑申村人說的是苗語,我通過學習苗語解決「溝通難」的問題,而且將「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宣傳。這些所見所聞都被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來,衝洗出來送到農戶家,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2016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把新修的通村道路衝毀得面目全非,農田、房屋、電力通訊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各村寨的鼎力援助下,我們修建了臨時路橋,搶修好了自來水管道,恢復了供電和通訊設施。災情過後,我與村「兩委」同志積極探討災後重建事宜,同時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2017年受災通村公路得到了全面修繕,塘保寨進寨路得到修復,大歸頓河堤得到漿砌鞏固和移動基站覆蓋建設等項目相繼實施。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