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

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

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

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

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把新修的通村道路衝毀得面目全非,農田、房屋、電力通訊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各村寨的鼎力援助下,我們修建了臨時路橋,搶修好了自來水管道,恢復了供電和通訊設施。災情過後,我與村「兩委」同志積極探討災後重建事宜,同時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2017年受災通村公路得到了全面修繕,塘保寨進寨路得到修復,大歸頓河堤得到漿砌鞏固和移動基站覆蓋建設等項目相繼實施。為補齊村寨基礎設施短板,2018年實施大歸頓進寨路和汙水處理工程、塘保寨議事長廊、文化活動廣場和汙水處理、村寨亮化路燈以及通組公路等項目。

開展就業宣傳

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意願調查

2019年,為了使脫貧攻堅圓滿收官,貧困人口全部清零。入戶開展明白人培訓、召開講政策知黨恩院壩會、人居環境大整治、檔案材料大收集、滿意度大提升等任務成為了我要做的基本工作。

三改建成後的圈舍

通過全體駐村幹部的努力,在基礎設施方面,村級辦公樓得到提升改造、村衛生室得到重建、文化活動廣場和戲臺得到整修,停車場得到新建、土地開發治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全面實施完成。在產業發展方面上,通過村級合作社發展中蜂養殖、山油茶種植、苗木代培和三變資金入股縣級平臺公司等形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因駐村成績突出,我被鎮黨委、政府評為「優秀駐村網格員」。

2020年我在三合駐村的第六個年頭。我會繼續當好駐村第一書記和網格員,用我的辛勤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人物小傳】

龍安燈,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生態經」 走出致富路丨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
    我叫林再松,今年63歲,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的村民,村裡人叫我「林哥」。曾經,我也是一個有夢想的人。20世紀90年代我當過民辦教師,一心想著知識改變命運。耕耘三尺講臺十餘載,就是想讓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茂密的山林,亦包括我的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到2012年,我的三個女兒都已經出嫁到山外,成為人們羨慕「城裡人」。我與老伴及孩子也成江浙一帶的「打工人」,我們一家終於走出大山,我們相信:只要奮鬥,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 錦屏三合村:「黨支部+合作社」「甜蜜」產業興村富民
    近日,在啟蒙鎮三合村中鋒規範化科技養殖示範基地裡,蜜蜂成群飛舞,嗡嗡的叫聲籠罩蜂場,熱鬧至極!林間樹下,十多個村民正在基地裡整理蜂箱、採摘蜂蜜,忙得不亦樂乎!據村民介紹,幾年前眼前的這一大片樹林,還是一片荒地。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歐陽菊蘭(右二)在火衝村開展義診活動剛剛到火衝村的第一天,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村太髒了,當時在我的腦海裡就出現一個簡單的想法:我是一名普通的幹部,沒有什麼能力做一些大的事,那麼我就從火衝村的環境衛生著手吧,改變這個村的環境衛生情況,減少疾病的發生,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用情扶心 用行解困丨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幫扶幹部...
    我是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的一名幫扶幹部。2020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結對幫扶邊沙村6戶貧困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發生這一戶。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我接下來的結對幫扶工作,我仔細查看了他家的戶檔資料,發現他家還沒有低保,但像他們這種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是符合申請低保的條件的。我及時和村委對接,希望能給他家落實低保政策,經過層層審核,給他家申請到了三人農村低保。同時,由於他去年住院一直沒有錢去結帳出院,我又為他申請到了臨時救助,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牽掛著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參加固本鄉瑤裡村扶貧會作檔案指導為此,我只有將情況向局(館)主要領導作匯報,多跑縣有關部門爭取同情,希望找到突破口,總要辦成一件事,突破美樂村的扶貧局面,要不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脫貧攻堅無處著手。
  • 「我的扶貧故事」6年,56本民情日誌丨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
    駐村六年,他記錄了56本民情日誌,有工作上的,也有與村民們嘮家常的,他就是婁子坳村駐村第一書記——秦鬱。了解「三背村」  婁子坳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村子坐落在山梁兩側,九個村民組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出行艱難,被當地人稱為「三背村」(背煤、背柴、背水)。
  • 「我的扶貧故事」南堆村是我的第二故鄉丨錦屏縣平略鎮南堆村楊正東
    2016年9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有幸來到平略鎮工作,成為了平略鎮南堆村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從此我與這個古樸的村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第一次走進南堆村是在金秋九月,坐上南堆渡船橫跨清水江湖面。波光粼粼的湖面,迎面吹來的和風,給人一種安靜恬適之美。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盛開的三朵花丨都勻市歸蘭鄉翁奇村駐村...
    我叫張晗,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水務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接到脫貧攻堅任務成為歸蘭鄉翁奇村駐村幹部時,我才27歲,還有些青澀。3年的基層實踐中,我和所有一線扶貧幹部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拼搏的汗水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種下三朵花。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扶貧點滴製成記錄冊|天柱縣高釀鎮地良村駐村...
    2018年年初,我被縣文聯組織派到地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駐村走訪時,村裡歪七扭八的房屋破爛不堪。有一戶村民家,家門口一條巨大裂縫,外沿向外坎傾斜,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劉彥良組織召開群眾會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對地良村34個小組584戶進行了逐一走訪摸排,全村18戶危房戶都已享受了國家扶貧危房改造或易地搬遷政策,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屋裡。「感謝政策感謝黨,我家住進順心房。」新房門上的對聯樸實無華,但情深意切。
  • ...扶貧故事」夫妻齊心一心為民|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駐村幹部餘彬斌
    2015年的夏天,我從爽爽的貴陽畢業歸來,通過事業單位招考,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家工作人員。次年3月,我受到組織的信任,轉戰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我所幫扶的貧困戶有5戶,每一戶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通過走訪摸排,逐漸建立情感,深入了解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做到知根知底,對每一戶「量身定做」脫貧規劃,因戶施策,一人一法。其中有一戶家庭情況與我家相似,戶主叫龍立雙,與我父親年紀相仿,所以我親切的叫他「龍叔」。
  • 「我的扶貧故事」婁子坳,難說再見|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第...
    2015年3月,我接到組織通知,到仁懷市美酒河鎮婁子坳村駐村。那一年的3月5日早上,在市政府廣場,市委為我們組織了隆重的出徵儀式,我們打起背包,扛起「仁懷市全面小康駐村工作服務隊」的旗幟,在市領導「出發」的命令聲中毅然決然的奔赴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記錄變遷,紅河情深|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駐村...
    三十多年前,我呱呱墜地在這裡——老紅河村生長生活,三十多年後我又如願踏入這片土地工作,或許是「娘家」的期待,也或許是家鄉的寄託……  一次偶然  到紅河村駐村的故事,還得從一次偶然的機會說起。  兩年駐村  兩年漫漫扶貧路,駐村初心不變。剛開始壓力有點大,但我一直給自己打氣,既然來之則安之。得益於隊長、第一書記以及村支書的「傳幫帶」,後面辦事做事也順手起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張政:駐村經歷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叫張政,山東人,是國投集團盤江公司的員工,也是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不同的兩個角色,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2018年7月,我像千千萬萬的扶貧幹部一樣,背起裝滿夢想的行囊,伴著激昂的鬥志,來到平塘縣興民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是一次身心的雙重洗禮丨鎮遠縣蕉溪鎮...
    我叫李施建,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幹部。2017年初,我被派駐到鎮遠縣蕉溪鎮茶園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時,我就和村支「兩委」溝通後,決定充分利用每月月例會議、「三會一課」「院壩會」、走訪入戶等機會,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先把黨員、組幹的思想扭轉過來,充分發揮黨員、組幹的帶頭作用,讓大家認識到,要讓群眾看得到希望,才能動得起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我叫陸朝軒,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的駐村幹部。食物按其「味」可分為酸、甜、苦、辣、鹹五類,而人生有味亦當如此。  2019年,全縣脫貧摘帽迎接省級驗收,全體駐村幹部緊鑼密鼓籌備,嚴陣以待接受上級對扶貧成果的驗收。為此我不得不捨棄周末,連續兩個月待在村委加班。那時又接到母親的電話,讓我抽時間回家一趟,帶父親去醫院檢查。母親說父親的結石愈發嚴重,常常半夜疼醒,之後便不能入眠。每每疼痛得厲害了他也只是去醫院打一針止痛針,只因怕在關鍵時期影響我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