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

我的幫扶戶潘香花養殖母豬7頭已產豬仔40頭

美樂村位於半山腰,有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居住比較分散,山多田少,道路崎嶇難行,村民出行和生產生活都極為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美樂村兩委和廣大村民的廣泛共識,但村民們手裡擠不出錢來修路,希望通過賣村集體山場林木來修路。修通錦固公路到村的路,各農戶願意投工投勞,但村集體林木出賣後,組織砍伐出賣林木的村幹資金開支不公開,不及時理清帳務,成了修路工程最大阻礙,群眾怨氣很大,紛紛上訪,民心混亂,幹群關係對立緊張,妨礙了基層政府管理執政,美樂村一時間也成為全縣有名的「刺頭村」。

參加固本鄉瑤裡村扶貧會作檔案指導

為此,我只有將情況向局(館)主要領導作匯報,多跑縣有關部門爭取同情,希望找到突破口,總要辦成一件事,突破美樂村的扶貧局面,要不再怎麼努力也白搭,脫貧攻堅無處著手。   我只有多到農戶走訪,了解群眾所思所想,與村幹交心,消解怨氣,搭起群眾與村幹的連心橋,化解積怨和誤解,放下包袱,用脫貧致富的共同目標,聚人心,增團結,拋成見,團結一心謀發展。

扶貧進村入戶調查

通過近半年多努力,情況漸漸有了起色,群眾和村幹開始互動起來,願意在一起擺談村裡發展問題,開始願意擺談脫貧致富願景,通知開會群眾也願意來了,也開始為村幹出謀劃策,事情終於有了點好轉,我也開始重拾了駐村工作信心。   2017年全縣發起攻堅戰,要求讓各項惠民惠農惠貧政策精準地落實給各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精準解決涉及貧困戶的「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等問題,解決村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寨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等各種民生問題,補齊各項短板的國家項目接踵而至。

扶貧進村入戶調查

此後通過5年全力以赴的脫貧攻堅,全村面貌煥然一新,現在美樂村徹底改變了模樣,村民安居樂業,得到國家支持的近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到縣城移民安置區和敦寨移民新村,過上了城裡一樣的生活,扶貧項目在村裡開花結果。   我所幫扶的貧困戶有5戶享受移民搬遷,家電一應俱全。貧困戶王林搬遷到敦寨新城區,在移民安置點開辦起了服裝加工廠,產品銷往廣東等沿海地區,家中買了大貨車和小轎車,解決了移民安置區勞動人口就業。

扶貧進村入戶調查

貧困戶姜榮欽在福建打工得到了就業補助,家裡兩個子女上大學上高中都享受到教育資金補助,妻子潘香花是村支書,帶領村民投入鉤藤、一枝黃花、吳茱萸等扶貧種植項目,分得紅利,自己又承包美樂村高山養殖場,搞起能繁母豬養殖,現豬場餵有近母豬及豬仔近30頭,是個帶頭脫貧致富的好當家人。

扶貧進村入戶調查

低保戶李德儒的兒子李必鑫大學享受補助,去年9月從深圳理工大學畢業進入廣州康則數碼產品公司月薪6千元,實現一人就業全面脫貧,貧困戶李德祥、李三平各有兩個子女上大學畢業就業,也同樣實現了脫貧,我所負責的貧困戶除一戶五保離世外,其它8戶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他們得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沒有拖錦屏全面如期脫貧摘帽的後腿,過上了新生活,是多麼的幸福,這是我的欣慰!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我把貧困戶當親人丨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幫扶幹部龍小雲
    根據工作安排,2017年11月,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了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這三年來的扶貧工作和學習,是我人生工作中彌足珍貴的經歷和最美好的回憶。龍立文戶是我幫扶的其中一戶,家中有6口人,二老都已70歲,同時還患有高血壓,兩個孫子都在高中初中就讀,兒子兒媳在外打工,看見他家破爛不堪、僅用幾塊木板歪歪斜斜地釘著,我就自己掏出1280元幫助其安裝了鋁合金門、院門兩扇,此外,我積極幫助聯繫安排其孫子浙江麗水轉學回錦屏就讀事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感丨錦屏縣平略鎮平略村幫扶幹部楊斌
    每有民困,事難辦者代之,房破者修之,屋漏者維之,路不通者修之,行不便者連之,水不淨者引之,事之所具,為之所細,凡民有呼者必有所應,凡民有求者必有所行,漸行漸近,終為民心所向,始得幹群一體,日漸功成,眾心甚慰。然,行之難,得之艱。欲訴難聲,欲淚難下。駐村之行,幫扶之路,雖萬苦而俱往。身體髮膚,苦累不言。惟其煎熬,有老難孝,有子難教,有妻難慰。
  • 「我的扶貧故事」小錢包 大觸動丨錦屏縣偶裡鄉雲照村幫扶幹部龍春德
    我叫龍春德,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公安局偶裡派出所所長。根據組織安排,我們派出所幫扶偶裡鄉情況最複雜的雲照村,其中我在這個村幫扶的有5戶,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派出所負責全鄉的治安穩定問題,而雲照村離政府所在地又是路途最遠的村,大多時候下村幫扶便是一整天。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在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我,時刻牢記肩上的擔子,始終把「民本」二字鐫刻於心,始終帶頭奔赴一線主動作為,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思路,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當作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幹加巧幹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以關心和關愛書寫幹群關係的魚水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用情扶心 用行解困丨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幫扶幹部...
    我是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的一名幫扶幹部。2020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結對幫扶邊沙村6戶貧困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發生這一戶。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我接下來的結對幫扶工作,我仔細查看了他家的戶檔資料,發現他家還沒有低保,但像他們這種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是符合申請低保的條件的。我及時和村委對接,希望能給他家落實低保政策,經過層層審核,給他家申請到了三人農村低保。同時,由於他去年住院一直沒有錢去結帳出院,我又為他申請到了臨時救助,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牽掛著的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生態經」 走出致富路丨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
    我叫林再松,今年63歲,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的村民,村裡人叫我「林哥」。曾經,我也是一個有夢想的人。20世紀90年代我當過民辦教師,一心想著知識改變命運。  通過兩年的休養,我和妻子的身體慢慢好轉。更幸運的是,除了政府和村支兩委以及村裡人對我的幫助,縣裡還安排結對幫扶幹部扶持我,是他們讓我重拾夢想。2017年以來,我家先後得到扶貧政策幫助涉及6類22項,涵蓋種養殖業、醫療、就業等。僅豬,就給我家先後發放了8頭。不要小看這些豬,它是我家的「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扶貧故事」夫妻齊心一心為民|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駐村幹部餘彬斌
    2015年的夏天,我從爽爽的貴陽畢業歸來,通過事業單位招考,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家工作人員。次年3月,我受到組織的信任,轉戰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我所幫扶的貧困戶有5戶,每一戶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通過走訪摸排,逐漸建立情感,深入了解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做到知根知底,對每一戶「量身定做」脫貧規劃,因戶施策,一人一法。其中有一戶家庭情況與我家相似,戶主叫龍立雙,與我父親年紀相仿,所以我親切的叫他「龍叔」。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敢做脫貧路上排頭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支部...
    我叫黃興榮,2014年,在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任培隴村支部書記,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這趟班車。   我們培隴村雖然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但產業薄弱。為改變這現狀,我積極召開群眾會、小組會收集意見,與上級部門申請對接產業發展項目,跟群眾闡述土地流轉的利益,鼓勵群眾把產業作為增收的重要途徑。2017年,貴州省質監局蔬菜大棚扶貧項目在裕和村落地,我主動爭取建設14個大棚3000多平方米,毅然搞起了蔬菜種植業,成為了一名當地的「土專家」。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心換心 收穫親情丨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幫扶幹部...
    「我以前一直在學校工作,2018年7月30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幫扶道路……」  我叫李朝友,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沙坡村二屯巖組村民王軍(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我是你家新包保的幹部,想跟你了解一下家裡的情況……」「嘟嘟嘟……」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電話卻斷了,我還以為是信號不好,再次打給他時,他就直接不接了。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幫扶工作吃了閉門羹,這是我沒預想到的,讓我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前路艱辛。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總會有所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
    我叫龍亦寬,是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該戶的困境讓我這個幫扶責任人深感壓力,回村後我立即與同事商量下一步的幫扶措施。通過多次走訪交談,了解到吳運松當時最大困境有兩點,一是妻子治病要錢,要人料理,生活沒保障;二是兒子不務正業,沒能替老少分憂。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  我叫羅輝,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中松村村民靳富(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  無以言表的「酸」  每月回家一次成了最大的福利,陪家人的時間太短、太少,讀小學的兒子總是生怕剛回家的媽媽又「跑」了,年邁的父母總是在電話中叮囑要照顧好自己……還記得有一次檢查孩子的作業時,要求是用「多麼」造句,孩子寫的是「我多麼希望媽媽能多點時間陪陪我
  • 「我的扶貧故事」李文鵬:用心搭建扶貧橋 真情「駐」進群眾心
    我是中共臺江縣委宣傳部的一名普通幹部——李文鵬,是交片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是交片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還是該村40戶群眾的網格員。因此,我和交片村結下了深厚地情緣。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交片村是我和戰友們開展幫扶工作的陣地,也是脫貧攻堅一線的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