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感丨錦屏縣平略鎮平略村幫扶幹部楊斌

2020-12-28 天眼新聞

脫貧戰鼓催,夜半如驚雷,四年磨一劍,徵途繞幾回?輕裝急上陣,霜雪傲紅梅,青春逝去路。

楊斌入戶開展政策宣傳

憶往昔,脫貧令舉,旗之所向,如臂之所使,黔山腳下,清水之濱,泡木樑上,掛榜山旁,何家梁下,兩千戰士駐村,幾千健兒入戶。以一為標,二三為準,識之治之。

路通乎?水淨乎?行便乎?寨美乎?食潔乎?事順乎?凡此種種,皆為所憂,俱為所慮。於是乎,走村有遇,執子之手,釋爾之惑而推心。相約有命,入民之宅,俯身相就而置腹。每有民困,事難辦者代之,房破者修之,屋漏者維之,路不通者修之,行不便者連之,水不淨者引之,事之所具,為之所細,凡民有呼者必有所應,凡民有求者必有所行,漸行漸近,終為民心所向,始得幹群一體,日漸功成,眾心甚慰。

然,行之難,得之艱。欲訴難聲,欲淚難下。駐村之行,幫扶之路,雖萬苦而俱往。身體髮膚,苦累不言。惟其煎熬,有老難孝,有子難教,有妻難慰。每有怨言,軟語相謙,觸其心之痛者,於無人處仰掩淚痕,於夜靜時掩被而泣。最難情堪,稍有疏忽,民怨之;偶有小過,上責之。雖屈之在心,然未償有怨。想組織之重託,群眾之翼望,更生趕超之切,拭淚而行,舔血而戰,連心會竭盡聲嘶,解小爭破積怨,補短板赤膊上陣,傷而不退,病而不假,終年無暇,晴裹灰,雨滾泥,雖苦而樂矣。

天降大任,苦體膚,勞筋骨,磨心智。一路行來,縱苦難怨,甚或問之切,責之重,然,蟻行之你,螻為之我,未有退縮之意,棄責之舉。一如本來,畢其心智,攻其艱,戰其難,終得眾心所依,乃再現幹群之魚水之大局,苦也罷,累也罷,恨也罷,俱無悔也。

百裡行盡,脫貧正時。燒大鍋,鼎牛羊,執大碗,捧燒酒,望天而袒飲,引嘯訴衷腸,擂鼓搖旌旗,跨馬奔小康。回首歷程,酸甜苦辣,皆在心頭,又在叢中笑。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我把貧困戶當親人丨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幫扶幹部龍小雲
    根據工作安排,2017年11月,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了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這三年來的扶貧工作和學習,是我人生工作中彌足珍貴的經歷和最美好的回憶。下沉入村開展工作來,我與戰友們打成一片,克服各種困難,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走村入戶溝通交朋友,除了做好黨的惠民政策宣傳、收集整理檔案信息材料外,我還時刻關心我幫扶的3戶貧困戶和4戶非貧困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家事,想辦法、出主意,給他們送去幫助和關愛。
  • 「我的扶貧故事」南堆村是我的第二故鄉丨錦屏縣平略鎮南堆村楊正東
    平略鎮,像一顆飽滿豐潤的渾金璞玉,鑲嵌在鬱鬱蔥蔥的崇山峻岭之中,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河畔。依稀記得小時候途經平略時被這煙霧繚繞宛如仙境的美景所折服,從此在心裡產生了不解情愫。2016年9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有幸來到平略鎮工作,成為了平略鎮南堆村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從此我與這個古樸的村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第一次走進南堆村是在金秋九月,坐上南堆渡船橫跨清水江湖面。波光粼粼的湖面,迎面吹來的和風,給人一種安靜恬適之美。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我的幫扶戶潘香花養殖母豬7頭已產豬仔40頭美樂村位於半山腰,有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居住比較分散,山多田少,道路崎嶇難行,村民出行和生產生活都極為不便。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總會有所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
    我叫龍亦寬,是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該戶的困境讓我這個幫扶責任人深感壓力,回村後我立即與同事商量下一步的幫扶措施。通過多次走訪交談,了解到吳運松當時最大困境有兩點,一是妻子治病要錢,要人料理,生活沒保障;二是兒子不務正業,沒能替老少分憂。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有奔頭 小康生活不是夢|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
    2018年春天,20歲的我與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的侗族臘漢劉泰興在浙江打工時相識。我來自雲南省臨滄市,是地地道道的德昂族姑娘。我與劉泰興雖地域不同,但一見傾心的我們迅速墜入愛河,在2019年初喜結連理。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小錢包 大觸動丨錦屏縣偶裡鄉雲照村幫扶幹部龍春德
    我叫龍春德,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公安局偶裡派出所所長。根據組織安排,我們派出所幫扶偶裡鄉情況最複雜的雲照村,其中我在這個村幫扶的有5戶,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派出所負責全鄉的治安穩定問題,而雲照村離政府所在地又是路途最遠的村,大多時候下村幫扶便是一整天。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在開展脫貧攻堅以來,作為鄉黨委書記的我,時刻牢記肩上的擔子,始終把「民本」二字鐫刻於心,始終帶頭奔赴一線主動作為,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思路,把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當作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實幹加巧幹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以關心和關愛書寫幹群關係的魚水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叫朱澤輝,是鍾靈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村村幫扶責任人。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扶貧故事」夫妻齊心一心為民|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駐村幹部餘彬斌
    2015年的夏天,我從爽爽的貴陽畢業歸來,通過事業單位招考,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家工作人員。次年3月,我受到組織的信任,轉戰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從這裡開始了。   我所幫扶的貧困戶有5戶,每一戶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通過走訪摸排,逐漸建立情感,深入了解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做到知根知底,對每一戶「量身定做」脫貧規劃,因戶施策,一人一法。其中有一戶家庭情況與我家相似,戶主叫龍立雙,與我父親年紀相仿,所以我親切的叫他「龍叔」。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讓我們成為朋友丨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幫扶...
    我是高首睿,兩年的扶貧時光轉瞬即逝,回想剛開始去餘順波家時,大家都很拘謹,到現在每次去他家時,他都會像迎接老朋友一樣熱情招呼我去喝茶。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心裡的真誠和感謝,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高首睿在幫扶走訪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後,我立即走訪了幫扶的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白石巖組的餘順波戶,詳細了解他家的基本情況,掌握扶貧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心換心 收穫親情丨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幫扶幹部...
    「我以前一直在學校工作,2018年7月30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幫扶道路……」  我叫李朝友,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沙坡村二屯巖組村民王軍(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我是你家新包保的幹部,想跟你了解一下家裡的情況……」「嘟嘟嘟……」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電話卻斷了,我還以為是信號不好,再次打給他時,他就直接不接了。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幫扶工作吃了閉門羹,這是我沒預想到的,讓我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前路艱辛。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敢做脫貧路上排頭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支部...
    我叫黃興榮,2014年,在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任培隴村支部書記,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這趟班車。   我們培隴村雖然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但產業薄弱。為改變這現狀,我積極召開群眾會、小組會收集意見,與上級部門申請對接產業發展項目,跟群眾闡述土地流轉的利益,鼓勵群眾把產業作為增收的重要途徑。2017年,貴州省質監局蔬菜大棚扶貧項目在裕和村落地,我主動爭取建設14個大棚3000多平方米,毅然搞起了蔬菜種植業,成為了一名當地的「土專家」。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2016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把新修的通村道路衝毀得面目全非,農田、房屋、電力通訊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各村寨的鼎力援助下,我們修建了臨時路橋,搶修好了自來水管道,恢復了供電和通訊設施。災情過後,我與村「兩委」同志積極探討災後重建事宜,同時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2017年受災通村公路得到了全面修繕,塘保寨進寨路得到修復,大歸頓河堤得到漿砌鞏固和移動基站覆蓋建設等項目相繼實施。
  • 「我的扶貧故事」幫貧助困,有鳳來儀︱赤水市長期鎮鳳儀村幫扶幹部...
    我叫唐尚坤,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赤水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中,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在精準扶貧結對幫扶中,我主動請纓,直接參與幫扶工作,以便深入了解實際情況,方便工作協調聯繫。自結對幫扶以來,我做到了集中到村、到戶一次不落,並負責聯繫車輛、協調物資、對接鎮村和安排後勤等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五味」扶貧路丨荔波縣甲良鎮堯並村駐村...
    陸朝軒入戶走訪辣,是熱情高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味道,也正是這種味道,讓我奮勇拼搏的身體不會疲憊。  讓青春之花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投身偉大扶貧事業的熱情,讓我即使揮汗如雨也不會感覺疲倦,讓我時刻保持狀態。
  • 「我的幫扶故事」扶貧戰場再「衝鋒」——記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
    省委辦公廳駐村扶貧幹部吳振問脫貧戶尹八八。「不多不多,採了50斤,賺了100塊。」尹八八高興地說,搞完這次採收,估計可以增收六七百元。尹八八丈夫前年因患淋巴瘤去世, 3個女兒還在讀書,沉重的負擔全壓在她柔弱的肩上。扶貧工作隊引導她加入合作社,參與鉤藤基地培管增加家庭收入。尹八八的愁眉漸漸舒展開來。尹八八的舒展,也讓吳振安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