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小錢包 大觸動丨錦屏縣偶裡鄉雲照村幫扶幹部龍春德

2021-01-10 天眼新聞

我叫龍春德,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公安局偶裡派出所所長。根據組織安排,我們派出所幫扶偶裡鄉情況最複雜的雲照村,其中我在這個村幫扶的有5戶,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少。

派出所負責全鄉的治安穩定問題,而雲照村離政府所在地又是路途最遠的村,大多時候下村幫扶便是一整天。因所裡警力有限,所以我們大都是村裡幫扶和所裡工作兩頭跑。

2020年10月18日,我在所裡值班。當天下午4點左右,派出所的大廳裡走進來一位老大爺。仔細看才注意到,他原來是我在雲照村的幫扶戶吳大爺。他表示,那日早上10點左右,他從偶裡鄉乘坐公交車去錦屏縣城時不慎將自己的背包落在了車上,裡面有身份證、存摺等物品和5000餘元現金,因此到派出所尋求幫助。  接到報警後,我立即組織警力調監控查找線索,訪問鄉鄰。   經調查後發現,吳大爺遺失在公交車上的背包被轄區居民龍某拾取。於是我們來到龍某家了解情況,經向龍某開展思想工作,龍某主動將拾取的背包和現金退回。

當吳大爺接過我退還回來的背包和現金時,一個勁地對我說:「謝謝你龍所長,上頭安排你幫扶我,平時你三天兩頭去我家幫我做了很多事情,還送水果、豬肉、桌椅板凳,之前還沒好好說謝謝,這次又丟失錢包給你添麻煩,要不是有你們幫忙尋回,我好不容易存下的這幾千塊錢就找不回來了,太感謝你們了。」這原本是一件小事,沒想到吳大爺為表達感激之情。10月22日,吳大爺又親自將一面「人民公僕為人民,感謝人民好警察」的錦旗送到所裡。

警為民,民擁警。作為派出所所長和一名幫扶幹部,我就應該以身作則,就是要從我的幫扶戶這裡著手,保護好一方群眾、守護好一方平安、服務好一方發展。

龍興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周文君 王琳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我把貧困戶當親人丨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幫扶幹部龍小雲
    根據工作安排,2017年11月,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了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這三年來的扶貧工作和學習,是我人生工作中彌足珍貴的經歷和最美好的回憶。下沉入村開展工作來,我與戰友們打成一片,克服各種困難,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走村入戶溝通交朋友,除了做好黨的惠民政策宣傳、收集整理檔案信息材料外,我還時刻關心我幫扶的3戶貧困戶和4戶非貧困戶,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家事,想辦法、出主意,給他們送去幫助和關愛。
  • 「我的扶貧故事」搭起幹群連心橋丨錦屏縣固本鄉美樂村幫扶幹部龍...
    我是錦屏縣檔案館幹部龍令洌,根據縣委組織部安排,2016年下派擔任駐固本鄉固本鄉美樂村的脫貧攻堅幫扶幹部,在村前沿指揮部和村兩委的共同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我的幫扶戶潘香花養殖母豬7頭已產豬仔40頭美樂村位於半山腰,有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居住比較分散,山多田少,道路崎嶇難行,村民出行和生產生活都極為不便。
  • ...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自從下沉幫扶以來,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消除了他們曾經總是埋怨的情緒,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
  • 「我的扶貧故事」敢做脫貧路上排頭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支部...
    我叫黃興榮,2014年,在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任培隴村支部書記,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這趟班車。   我們培隴村雖然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但產業薄弱。為改變這現狀,我積極召開群眾會、小組會收集意見,與上級部門申請對接產業發展項目,跟群眾闡述土地流轉的利益,鼓勵群眾把產業作為增收的重要途徑。2017年,貴州省質監局蔬菜大棚扶貧項目在裕和村落地,我主動爭取建設14個大棚3000多平方米,毅然搞起了蔬菜種植業,成為了一名當地的「土專家」。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歐陽菊蘭(右二)在火衝村開展義診活動剛剛到火衝村的第一天,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村太髒了,當時在我的腦海裡就出現一個簡單的想法:我是一名普通的幹部,沒有什麼能力做一些大的事,那麼我就從火衝村的環境衛生著手吧,改變這個村的環境衛生情況,減少疾病的發生,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感丨錦屏縣平略鎮平略村幫扶幹部楊斌
    楊斌入戶開展政策宣傳憶往昔,脫貧令舉,旗之所向,如臂之所使,黔山腳下,清水之濱,泡木樑上,掛榜山旁,何家梁下,兩千戰士駐村,幾千健兒入戶。以一為標,二三為準,識之治之。路通乎?水淨乎?行便乎?寨美乎?食潔乎?事順乎?凡此種種,皆為所憂,俱為所慮。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
    我叫龍新忠,是錦屏縣鍾靈鄉黨委書記、地婁村幫扶責任人。近幾年來,我累計組織召開院壩會1200場次,遍訪黨員、群眾6500人次,足跡遍布全鄉6個行政村32個自然寨,在與群眾交談中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願,在走訪調研中集民智解民怨,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把扶貧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心當好貧困戶的「家長」。
  • 「我的扶貧故事」用情扶心 用行解困丨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幫扶幹部...
    我是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的一名幫扶幹部。2020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結對幫扶邊沙村6戶貧困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發生這一戶。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我接下來的結對幫扶工作,我仔細查看了他家的戶檔資料,發現他家還沒有低保,但像他們這種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是符合申請低保的條件的。我及時和村委對接,希望能給他家落實低保政策,經過層層審核,給他家申請到了三人農村低保。同時,由於他去年住院一直沒有錢去結帳出院,我又為他申請到了臨時救助,解決了他一直以來牽掛著的問題。
  • ...扶貧故事」夫妻齊心一心為民|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駐村幹部餘彬斌
    2015年的夏天,我從爽爽的貴陽畢業歸來,通過事業單位招考,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國家工作人員。次年3月,我受到組織的信任,轉戰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成為一名駐村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從這裡開始了。在一次走訪的過程中,他熱情的邀請我與他家人共進晚餐,就餐過程中他滿懷感激的對我說「彬斌,謝謝你,要不是你,我這兩個崽可能大學都上不了,現在他們每學年都有4830元的補助,我和你阿姨壓力要小得多了。」   我說「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了,我只是政策的宣傳員,傳遞者。」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2016年突如其來的特大洪災把新修的通村道路衝毀得面目全非,農田、房屋、電力通訊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各村寨的鼎力援助下,我們修建了臨時路橋,搶修好了自來水管道,恢復了供電和通訊設施。災情過後,我與村「兩委」同志積極探討災後重建事宜,同時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2017年受災通村公路得到了全面修繕,塘保寨進寨路得到修復,大歸頓河堤得到漿砌鞏固和移動基站覆蓋建設等項目相繼實施。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讓我們成為朋友丨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幫扶...
    我是高首睿,兩年的扶貧時光轉瞬即逝,回想剛開始去餘順波家時,大家都很拘謹,到現在每次去他家時,他都會像迎接老朋友一樣熱情招呼我去喝茶。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心裡的真誠和感謝,也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高首睿在幫扶走訪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後,我立即走訪了幫扶的興義市清水河鎮補打村白石巖組的餘順波戶,詳細了解他家的基本情況,掌握扶貧第一手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心換心 收穫親情丨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幫扶幹部...
    「我以前一直在學校工作,2018年7月30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幫扶道路……」  我叫李朝友,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沙坡村二屯巖組村民王軍(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我是你家新包保的幹部,想跟你了解一下家裡的情況……」「嘟嘟嘟……」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電話卻斷了,我還以為是信號不好,再次打給他時,他就直接不接了。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幫扶工作吃了閉門羹,這是我沒預想到的,讓我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前路艱辛。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總會有所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
    我叫龍亦寬,是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該戶的困境讓我這個幫扶責任人深感壓力,回村後我立即與同事商量下一步的幫扶措施。通過多次走訪交談,了解到吳運松當時最大困境有兩點,一是妻子治病要錢,要人料理,生活沒保障;二是兒子不務正業,沒能替老少分憂。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
    我叫吳常根,現為天柱縣竹林鎮扶貧工作站站長。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工作在扶貧攻堅戰線上,從一頭霧水到業務精通,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推動全鎮的脫貧工作,實現了質的跨越。吳常根驗收庭院硬化從擔任該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以來,我緊盯全鎮12個貧困村和605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目標,「摸實情」「找藥方」 「挖窮根」,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出了實績。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叫朱澤輝,是鍾靈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村村幫扶責任人。我知道,「精準施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環,我必須對全鄉「家底」和貧困人口狀況做到如數家珍,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解決好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否則,一切想法都是紙上談兵。在扶貧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群眾的「知心人」,才能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扶貧就要先扶智扶志,產業扶貧才是長久之計和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幫貧助困,有鳳來儀︱赤水市長期鎮鳳儀村幫扶幹部...
    我叫唐尚坤,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赤水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作為一名普通的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中,我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在脫貧攻堅中,赤水市農業農村局掛幫的長期鎮鳳儀村是全市貧困人口最多的貧困村,共有貧困群眾146戶,貧困人口426人,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情況複雜。在精準扶貧結對幫扶中,我主動請纓,直接參與幫扶工作,以便深入了解實際情況,方便工作協調聯繫。自結對幫扶以來,我做到了集中到村、到戶一次不落,並負責聯繫車輛、協調物資、對接鎮村和安排後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