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直在學校工作,2018年7月30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幫扶道路……」 我叫李朝友,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廣鎮沙坡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沙坡村二屯巖組村民王軍(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
李朝友(右一)在幫扶對象家中了解情況
當我第一次走訪王軍家時,他沒有在家,為了及時了解他家的實際情況,我給他打了第一個電話。「喂,請問是王軍嗎?我是你家新包保的幹部,想跟你了解一下家裡的情況……」「嘟嘟嘟……」還沒有等我把話說完電話卻斷了,我還以為是信號不好,再次打給他時,他就直接不接了。 就這樣,我的第一次幫扶工作吃了閉門羹,這是我沒預想到的,讓我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前路艱辛。 通過反思,我覺得是自己的工作方法出了問題,我必須找到與王軍交流的突破口。 一方面我通過鎮扶貧辦提供的相關資料了解王軍的家庭狀況,另一方面我找到村支書、駐村第一書記和村長了解到王軍本人的性格特點,並請村長先給他打電話說明我是新換的幫扶幹部,要先了解他家情況後,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進行幫扶。
李朝友幫助幫扶對象打掃衛生
之後,我再次和王軍打了電話,這一次通話比較順利,我充分利用自己是農村出身的特點和他拉家常,取得了他的初步信任,為下一步開展幫扶工作打下基礎。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長的,只有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人心,在後來的走訪過程中,我儘可能先給王軍打電話,得知他在家的時候才去走訪,這樣可以面對面的和他交流,充分了解他家的在生產生活中實際困難和問題,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堅決一些實際問題。 走訪中,我了解到王軍原來在信用社貸有2萬元貸款不能按期還,我便幫忙給他辦了延期還款續。他家房子需要進行200平米的室內粉刷,我又積極協調村委會以補短板方式爭取了2000元補助。 同時,通過產業幫扶政策,2019年我幫助王軍養了5頭豬、500隻雞,獲得補助9000元;他家的16畝李子樹也獲得肥料補助2200元。
李朝友(左一)給幫扶對象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
逢年過節,我也會給王軍家送去米、油、牛奶和過冬的衣服等慰問品。在走訪過程中,我除了及時向他宣傳國家脫貧攻堅的政策外,我也主動參與他家修路和打掃室內外環境衛生等活動。 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拉近了與王軍之間的距離,讓他真正感受到我是在真心實意的在幫扶他家,真正做到了以心換心,我的幫扶工作得到他的認可。
李朝友(左一)在幫扶路上與幫扶對象交流
經過兩年來的幫扶,如今王軍家已經完全脫貧,王軍本人參加了村裡的公益性崗位工作,還兼任護林員和庫管理員,王軍的小兒子也成為了村裡的護林員。 王軍全家目前收入穩定,住房飲水安全,家裡還種植了核桃、板慄、梨子、蜂糖李等大量經果林,今年已經開始掛果,預計明年就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如今,我每次的走訪就像是走親戚。王軍總對我說:「李老師,你就是我的老大哥,你說的話我都願意聽,交給我的事我都要認真做。」 回顧兩年來的扶貧之路,能夠與幫扶的貧困戶之間建立起「心連心」的關係,使我感到無比的欣慰!扶貧路上收穫的這份親情我將永遠珍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詩雨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