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羅,多虧你了,現在我家院壩硬化好了,搬進了新屋,填發也拿到工資了,工作穩定,收入保障。」
「石大伯,沒事,這是我應該做的。」
初冬的太陽懶洋洋的,照在身上,格外暖和,石求凡坐在自家嶄新的房門前,我與他親切地交流著。
石求凡年過古稀,家住正大鎮多勞村三組,家中有3口人,其妻子吳愛花68歲,夫婦倆年老多病,兒子石填發44歲。2014年,他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10月,我被安排到多勞村三組作為石求凡的幫扶責任人。
如何做到精準幫扶?如何讓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如何讓貧困戶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當日下午,我便馬不停蹄地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入戶走訪,收集社情民意。
我通過走訪、與村支兩委幹部交流、摸底排查,詳細了解石求凡的家庭情況。
「小羅啊,我家房屋柱腳常年潮溼,腐爛了,屋頂也漏雨,幫我想辦法修一修吧?」
「院壩也沒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很不方便。」
……
走訪中,石求凡夫婦道出家庭「苦水」。
我認真聽老人訴求,記錄好,並通過學習扶貧政策,結合實際,開出解決其住房保障的首張「處方」。
我在扶貧日誌上寫到:一定要讓石求凡家住房達標,硬化院壩。再讓他兒子石填發參加技能培訓,找到一份穩定工作……
經過分析研判,石求凡家舊木屋因時間久遠,居住不安全,享受到了國家補助3.5萬元。石求凡自己也籌了點錢,建起面積100餘平方米的磚房。
房屋修建期間,我一邊監督建設進度與質量,一邊幫施工隊幹活。很快,磚房建好了,我幫助他購買了鞋架、被條、棉絮等用品。
搬進新屋那天,我買來豬肉、餃皮、水果等,與石求凡一家人共進晚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飯,石求凡夫婦倆樂開了花。
經測量,我還為他們家爭取到硬化院壩所需的水泥、沙子等物資。趁天氣好,石求凡便組織勞動力加快院壩硬化進度。沒幾天,院壩便硬化完成,寬敞平整,吳愛花手舞足蹈地在院壩裡跳起苗家舞。
得知村裡組織勞動技能培訓的消息後,我第一時間動員石填發去學種植技術。培訓結束,我對接有關部門,為石填發爭取到了護林員公益性崗位,聯繫了產業管理工作,為其增加了收入,解決了家庭困難的後顧之憂。
吳愛花患有哮喘病,我便帶她去縣人民醫院檢查並辦理慢性病卡,用心用情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儘管苦點累點,但我很快樂。
【人物小傳】
羅素華,松桃苗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幹部,2018年10月起任多勞村三組幫扶責任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白春霞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