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於以佳,是紫雲自治縣黨代表聯絡辦副主任。2017年8月,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號召下,我自願報名並被選派到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格丼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格丼村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然村,苗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9%,曾是貧困發生率高達47.66%的貧困村(2014年數據),貧困程度深,幫扶強度大。
為儘快熟悉村情民意,找準貧困戶致貧根源,精準實施幫扶,我開始與村兩委幹部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成員,白天進組入戶走訪,與村裡的老黨員、退休老村幹部、致富能人座談,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村級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群眾期盼等,晚上開會研判,把脈問診。
村民們故土情結嚴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了「難啃的硬骨頭」。小海(化名)曾是格丼村石板組易地扶貧搬遷的「釘子戶」,村幹部多次動員仍不為所動,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我便帶上村裡的幹部和網格長前往小海家中,認真了解其家庭情況。
第一次和第二次登門時,小海並不同意,也不多說話,看得出他是心裡有話不說,可能有什麼心事。第三次,我便自己掏錢買了些菜,來到小海家,「今天就來跟你喝酒吃飯,工作不談了。」說罷,便動手開始做菜。
吃飯期間,我和小海拉起了家常,對小海的家裡家外情況一一過問和關心,酒過三巡終於敞開心扉。
「小海,如果你拿佳書記當弟兄,有什麼困難直說,只要不違規違法,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當兄弟的會義不容辭幫你辦。」
小海不禁溼了眼眶,哽咽地說:「佳書記,你不拿我們這些老百姓當外人,能和我們認弟兄,把我當朋友,還幫助解決很多後顧之憂……明天就籤協議,馬上搬。」
通過一夜的長談交心,小海打開了心結,終於同意搬遷。
那一天晚上,我醉得厲害,但那晚我睡得更踏實。趁熱打鐵,第二天天剛亮,我帶著村裡20多人的勞務隊成功搬遷了石板組的第一家。有了零的突破,隨後的搬遷工作便順利了許多。經過半個月的思想動員,石板組11戶人家全部搬進政府統一兜底修建的新房。
在格丼村「四述四評」活動中,村民群眾都發自內心地講述著自己的生活變化和直觀感受。
「佳書記,我先說,我是一般戶,自從你們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家家戶戶通了硬化路,院壩平坦了,水通了,路燈也安裝了,還有村裡的路面變乾淨了。」下格丼組村民王小畢說。
上格丼組貧困戶梁忠華說:「我家享受有危房改造,兩個小孩學書都得補助,老媽領有養老保險金,老婆每月有殘疾人補助,還得到了村裡的產業分紅。」
「感謝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的病不會好,房子也建不起,收入更不得保障,是你們讓我一家人有了今天的生活。」上壩組王小紅感慨。
……
經過3年多的共同努力,格丼村新修了產業路、硬化了串戶路和庭院累計14800平方米、建成了文化廣場和村衛生、新裝124盞路燈照亮了鄉村的夜晚;村裡發展起了黃精、白芨、甘藍、油菜等農作物累計300餘畝,還發展了林下蜂和水產養殖地等產業。
通過村集體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務工,發出勞務費用30餘萬元,產業分紅12萬元,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2019年格丼村成功脫貧出列,2020年所有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清零,格丼村被作為縣級樣本高質量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各項指標任務,為鄉村振興築牢堅實基礎。
作為一名年輕黨員幹部,能參與到這場擺脫千百年來貧困的攻堅戰役中,感榮幸和自豪,在攻堅拔寨的最後關頭,我將更加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不負組織厚愛和群眾期盼,團結全村幹部群眾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精彩的人生。
(整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編輯 覃淋
編審 李坤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