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在平凡崗位書寫精彩人生|紫雲自治縣格丼村第一...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於以佳,是紫雲自治縣黨代表聯絡辦副主任。2017年8月,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號召下,我自願報名並被選派到紫雲自治縣格凸河鎮格丼村任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

格丼村是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族自然村,苗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99%,曾是貧困發生率高達47.66%的貧困村(2014年數據),貧困程度深,幫扶強度大。

為儘快熟悉村情民意,找準貧困戶致貧根源,精準實施幫扶,我開始與村兩委幹部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成員,白天進組入戶走訪,與村裡的老黨員、退休老村幹部、致富能人座談,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村級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群眾期盼等,晚上開會研判,把脈問診。

村民們故土情結嚴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了「難啃的硬骨頭」。小海(化名)曾是格丼村石板組易地扶貧搬遷的「釘子戶」,村幹部多次動員仍不為所動,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我便帶上村裡的幹部和網格長前往小海家中,認真了解其家庭情況。

第一次和第二次登門時,小海並不同意,也不多說話,看得出他是心裡有話不說,可能有什麼心事。第三次,我便自己掏錢買了些菜,來到小海家,「今天就來跟你喝酒吃飯,工作不談了。」說罷,便動手開始做菜。

吃飯期間,我和小海拉起了家常,對小海的家裡家外情況一一過問和關心,酒過三巡終於敞開心扉。

「小海,如果你拿佳書記當弟兄,有什麼困難直說,只要不違規違法,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當兄弟的會義不容辭幫你辦。」

小海不禁溼了眼眶,哽咽地說:「佳書記,你不拿我們這些老百姓當外人,能和我們認弟兄,把我當朋友,還幫助解決很多後顧之憂……明天就籤協議,馬上搬。」

通過一夜的長談交心,小海打開了心結,終於同意搬遷。

那一天晚上,我醉得厲害,但那晚我睡得更踏實。趁熱打鐵,第二天天剛亮,我帶著村裡20多人的勞務隊成功搬遷了石板組的第一家。有了零的突破,隨後的搬遷工作便順利了許多。經過半個月的思想動員,石板組11戶人家全部搬進政府統一兜底修建的新房。

在格丼村「四述四評」活動中,村民群眾都發自內心地講述著自己的生活變化和直觀感受。

「佳書記,我先說,我是一般戶,自從你們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家家戶戶通了硬化路,院壩平坦了,水通了,路燈也安裝了,還有村裡的路面變乾淨了。」下格丼組村民王小畢說。

上格丼組貧困戶梁忠華說:「我家享受有危房改造,兩個小孩學書都得補助,老媽領有養老保險金,老婆每月有殘疾人補助,還得到了村裡的產業分紅。」

「感謝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們,如果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的病不會好,房子也建不起,收入更不得保障,是你們讓我一家人有了今天的生活。」上壩組王小紅感慨。

……

經過3年多的共同努力,格丼村新修了產業路、硬化了串戶路和庭院累計14800平方米、建成了文化廣場和村衛生、新裝124盞路燈照亮了鄉村的夜晚;村裡發展起了黃精、白芨、甘藍、油菜等農作物累計300餘畝,還發展了林下蜂和水產養殖地等產業。

通過村集體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務工,發出勞務費用30餘萬元,產業分紅12萬元,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2019年格丼村成功脫貧出列,2020年所有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清零,格丼村被作為縣級樣本高質量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各項指標任務,為鄉村振興築牢堅實基礎。

作為一名年輕黨員幹部,能參與到這場擺脫千百年來貧困的攻堅戰役中,感榮幸和自豪,在攻堅拔寨的最後關頭,我將更加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不負組織厚愛和群眾期盼,團結全村幹部群眾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精彩的人生。

(整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胡家林

編輯 覃淋

編審 李坤 李冰

相關焦點

  • 我區協作貴州省紫雲自治縣成功舉辦「黔貨出山·風行天下」消費...
    為進一步鞏固提升「山海同行·雲墨共情」——即墨·紫雲直播連線交流推介活動成效,實現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度融合、互利共贏、協同發展,9月25日至27日,貴州省紫雲自治縣在紫雲亞魯王廣場舉行「黔貨出山·風行天下」消費扶貧暨農特產品展銷節系列活動,以搭建農特產品產銷對接橋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赴紫雲自治縣開展「黔貨出山進軍營」和搶險...
    7月13日,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主任、「黔貨出山進軍營」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李巍赴紫雲自治縣調研「黔貨出山進軍營」和搶險救災工作,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相關領導,「黔貨出山進軍營」流通配送企業有關負責人等陪同調研或參加座談。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感受群眾的苦惱樂丨道真自治縣河口鎮梅江村...
    放棄企業高薪來到扶貧一線,以實幹苦幹書寫梅江群眾脫貧新篇章。我叫楊陽,2018年3月,通過個人申請和組織挑選,我成為道真自治縣河口鎮梅江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啃「硬骨頭」,還得下硬功夫!我指導成立脫貧攻堅作戰體系,健全了全村脫貧攻堅作戰圖,建立了科學、完備的「一圖一表一臺帳」,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據,打下了紮實基礎。2018年11月,正值攻堅克難脫貧關鍵時期,加之梅江村前黨總支書記提拔調離。經河口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由我兼任黨總支書記,主持梅江村的全面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讓更多的人脫貧致富是我的驕傲|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2017年底,我剛參加工作,組織便將我安排到忠信鎮山巖村擔任扶貧專幹,開展脫貧攻堅任務,我的扶貧故事由此拉開帷幕。  也就是這一幕,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還是要幫他們渡過難關的責任。  2018年年初,我走到農戶許成強的家,當時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家人肯定特別困難,經過一番了解之後,他家的現狀確實很需要幫助。
  • 「我的扶貧故事」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丨務川自治縣蕉壩鎮...
    我叫何乾明,是務川自治縣民政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蕉壩鎮龍橋村擔任第一書記。  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通過入戶走訪、調查摸排、座談交流等方式,大力宣傳中央和省、市、縣精準扶貧政策以及民生保障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8年駐村工作,讓我對這裡愛得深沉丨紫雲自治縣格...
    我叫葉凱,2013年初來到沙戈村任駐村工作組組長和第一書記,這一任就是8年。2013年初,乘車到沙戈村報到途中,恰逢當地群眾「趕水塘」,眼看距離目的地只有2千米了,卻被雜亂無序的「水塘」集市堵了近2個小時。
  • 「我的扶貧故事」脫下戎裝 再披「戰袍」丨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
    我叫雷兵,2017年11月,我從部隊轉業安置到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剛脫下軍裝,便立即轉戰脫貧攻堅戰場,擔任關嶺自治縣花江鎮木工村第一書記。為了摸清村情民意,從駐村第一天開始,我就把走訪調研作為首要任務,堅持深入13個村民組,走訪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走遍了木工村的田間地頭,在遍訪、回訪中與群眾拉家常、交朋友,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惱話,收集意見建議,對木工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期盼和精準扶貧等有了深刻的認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路上喜樂多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紀檢監察幹部...
    我認真聽老人訴求,記錄好,並通過學習扶貧政策,結合實際,開出解決其住房保障的首張「處方」。我在扶貧日誌上寫到:一定要讓石求凡家住房達標,硬化院壩。房屋修建期間,我一邊監督建設進度與質量,一邊幫施工隊幹活。很快,磚房建好了,我幫助他購買了鞋架、被條、棉絮等用品。   搬進新屋那天,我買來豬肉、餃皮、水果等,與石求凡一家人共進晚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吃飯,石求凡夫婦倆樂開了花。
  • 「我的扶貧故事」與群眾同呼吸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
    我叫胡勝陽,今年54歲,關嶺自治縣百合街道擺布村支部書記。擺布村375戶1505人,脫貧戶53戶214人。我堅持把黨建抓在手上,切實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發揮其模範帶頭作用。堅持把脫貧政策落到實處,精準實施教育、醫療、產業、就業、基礎設施等扶貧措施,壓實結對幫扶責任,確保脫貧攻堅不落一人。堅持增收作為重點,發展光伏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為實現穩定脫貧奠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為「我們村」貢獻自己微薄之力丨沿河自治縣淇灘...
    不知從何時起,我口中所說的「我們村」不再是老家那個土生土長的村,而是我的幫扶責任村。作為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員,我時刻秉持著一心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為「我們村」走向致富之路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 「豐收禮讚 大地頌歌」紫雲:豐收節裡話豐收 農民增收笑顏展
    狄凱 於律璇  攝紅芯紅薯「紅」起來 金秋十月,在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中心村的田間地頭,有的農戶三五成群、有的兩人一組,一邊聊著家常,一邊將剛挖出土的紅芯紅薯挑選入框,山坳裡不時發出陣陣爽朗的笑聲。 紫雲自治縣白石巖鄉幸福園村磨茹壩紅芯紅薯基地裡,一位村民用牛在前面翻耕紅芯紅薯,後面10多位村民將翻耕出土的紅芯紅薯撿拾打理、裝箱搬運等,忙著挖收第一季紅芯紅薯;另一邊,一位村民用機器耕地起壠,10多位村民緊隨其後剪裁薯苗、打窩、放苗、澆水、蓋土等,忙著栽種第二季紅芯紅薯。
  • 「我的扶貧故事」欲問秋果何所累 自有春風雨瀟瀟丨松桃苗族自治縣...
    2016年12月,我被抽調到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工作,從此,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按照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的職責分工,由我負責扶貧宣傳工作。工作中,我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在國家扶貧類最高刊物《中國扶貧雜誌》刊發由我牽頭撰寫的《政銀聯姻的金融扶貧答卷——貴州省農發行松桃苗族自治縣支行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紀實》《苗繡拓寬致富路》《貴州松桃:金融扶貧妙招多》新聞稿件。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小事見幫扶大義丨沿河自治縣甘溪鎮桑木村駐...
    我叫任旭剛,2019年8月成為貴州銅仁沿河自治縣西部計劃志願者,同年8月12日,我被派駐到沿河縣甘溪鎮桑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任旭剛(圖中)與攻堅隊成員研判工作到村第一天,作為「小白」的我便跟著駐村第一書記到四個自然寨走訪,這讓我對桑木村的村情有了初步了解。  走訪途中,書記對我說,「桑木村村情複雜,工作量大,要多出力、配合原有幹部將桑木村的工作支撐起來。」
  • ...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何龍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為民守初心 用心用情戰脫貧|沿河自治縣中界...
    我叫楊波,是沿河自治縣衛生健康局職工,2018年3月底,我被組織派到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蛟壩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時,駐村工作對我來說是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學,壓力很大。他說:「我女兒享受公益性崗位,又在村委會當炊事員,女婿外出務工,收入已經提高了,沒有把我評為低保戶,我一點意見都沒有,因為比我貧困的人還多著了!」沒想到他以前爭低保,如今思想卻轉變得如此好。在該村我包保貧困戶7戶,其中建檔立卡戶陳朝鮮,家裡有5口人,兩個小孩在讀書,陳朝鮮是泥工,妻子跟隨他打雜工,那時生活過得還不錯。
  • 青春接力 書寫「秀美人生」
    這條廣西百坭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不幸遇難前發出的最後一條消息,讓人淚目。近日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黃文秀扶貧日記》讓觀眾再次為夏花般絢爛的「秀美人生」所震撼和感動。  青春是不畏艱難,以奮鬥姿態幹事創業。扶貧工作任務重、難度大,不僅要克服工作生活環境的困難,更要努力獲得村民們的理解和支持,初到崗位的黃文秀在日記裡寫道:「我還不夠勇敢」。
  • ...我們生活越來越好了丨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打哇坪村黨支部書記李德忠
    我叫李德忠,今年54 歲了,是紫雲自治縣大營鎮打哇坪村的村支書。以前,因交通不便、缺資金、缺技術、缺乏產業、土地貧瘠且坡度大難以耕種等多種原因,我們打哇坪村成為了紫雲深度貧困村之一。我以前年輕的時候去大營鎮的百花(鄉)趕集,大清八早就要起床。大概在天麻麻亮的時候,就開始準備動身,先吃一個早飯,然後用籠子裝上自己飼養的小豬仔,一籠裝一個,挑起去趕集。去趕集的路有近20多公裡,且都是山路。那時候精神好,一個村的好多人都一起出發,都是男挑女背、肩挑馬馱,叮叮噹噹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