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20歲的我與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的侗族臘漢劉泰興在浙江打工時相識。我來自雲南省臨滄市,是地地道道的德昂族姑娘。我與劉泰興雖地域不同,但一見傾心的我們迅速墜入愛河,在2019年初喜結連理。
高朗村村一隅
早些年,劉泰興家曾是村裡的貧困戶,由於父親殘疾和自己上學的原因,日子一直過得捉襟見肘,全靠母親在外務工維持一家生計,人均年收入低於2300元。2014年,劉泰興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高中畢業的劉泰興在母親的帶領下前往浙江金華務工減輕家庭負擔。 近些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及結對幫扶幹部的宣傳引導下,通過外出務工,加入村裡的合作社,發展鉤藤種植產業,以及村集體經濟量化入股參與分紅等措施,2018年劉泰興一家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 當時第一次來到高朗村,這個村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遠,坐車都要坐差不多兩天,而且生活方式、語言習慣的不同,讓我感到有些許不習慣。 這些,我丈夫都看在眼裡,為了讓我更快適應這裡的生活,他經常帶我走親訪友,積極參加村裡的活動。慢慢地,鄉親們喜歡上了我這位帶著雲南口音的外來媳婦,逐漸地在村裡我也多了幾個好姐妹。 我嫁過來不久,我們便迎來了女兒的出生,新生命的到來讓我們這個家增添了不少歡樂。之後我便在家照顧公公、帶孩子、做家務,丈夫則在縣城周邊打工補貼家用。
高朗村家門口種植的鉤藤
得益於「四個不摘」政策,我家獲得了危房改造補助款2.23萬元,我們利用這筆錢家裡把老房子翻修了一番,裝上了鋁合金窗戶,外牆貼上了瓷磚,門前的堡坎還裝上了護欄,老房子煥然一新,顯得十分氣派。 「都是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望著自家的新房,我丈夫劉泰興總是情不自禁地說,「現在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女兒也一天天長大,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幹起活來都是勁!」
高朗村種植的鉤藤苗
如今,我丈夫每個月務工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加上村裡合作社分紅和土地流轉的租金,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經過國家和扶貧幹部們的幫助,再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現在脫了貧,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再也不是夢想。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