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有奔頭 小康生活不是夢|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

2020-12-28 天眼新聞

2018年春天,20歲的我與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平略鎮高朗村的侗族臘漢劉泰興在浙江打工時相識。我來自雲南省臨滄市,是地地道道的德昂族姑娘。我與劉泰興雖地域不同,但一見傾心的我們迅速墜入愛河,在2019年初喜結連理。

高朗村村一隅

早些年,劉泰興家曾是村裡的貧困戶,由於父親殘疾和自己上學的原因,日子一直過得捉襟見肘,全靠母親在外務工維持一家生計,人均年收入低於2300元。2014年,劉泰興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高中畢業的劉泰興在母親的帶領下前往浙江金華務工減輕家庭負擔。  近些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及結對幫扶幹部的宣傳引導下,通過外出務工,加入村裡的合作社,發展鉤藤種植產業,以及村集體經濟量化入股參與分紅等措施,2018年劉泰興一家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  當時第一次來到高朗村,這個村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遠,坐車都要坐差不多兩天,而且生活方式、語言習慣的不同,讓我感到有些許不習慣。  這些,我丈夫都看在眼裡,為了讓我更快適應這裡的生活,他經常帶我走親訪友,積極參加村裡的活動。慢慢地,鄉親們喜歡上了我這位帶著雲南口音的外來媳婦,逐漸地在村裡我也多了幾個好姐妹。   我嫁過來不久,我們便迎來了女兒的出生,新生命的到來讓我們這個家增添了不少歡樂。之後我便在家照顧公公、帶孩子、做家務,丈夫則在縣城周邊打工補貼家用。

高朗村家門口種植的鉤藤

得益於「四個不摘」政策,我家獲得了危房改造補助款2.23萬元,我們利用這筆錢家裡把老房子翻修了一番,裝上了鋁合金窗戶,外牆貼上了瓷磚,門前的堡坎還裝上了護欄,老房子煥然一新,顯得十分氣派。  「都是黨和政府的關懷,我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望著自家的新房,我丈夫劉泰興總是情不自禁地說,「現在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女兒也一天天長大,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幹起活來都是勁!」

高朗村種植的鉤藤苗

如今,我丈夫每個月務工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加上村裡合作社分紅和土地流轉的租金,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經過國家和扶貧幹部們的幫助,再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現在脫了貧,小康生活就在眼前,再也不是夢想。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南堆村是我的第二故鄉丨錦屏縣平略鎮南堆村楊正東
    平略鎮,像一顆飽滿豐潤的渾金璞玉,鑲嵌在鬱鬱蔥蔥的崇山峻岭之中,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河畔。依稀記得小時候途經平略時被這煙霧繚繞宛如仙境的美景所折服,從此在心裡產生了不解情愫。2016年9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我有幸來到平略鎮工作,成為了平略鎮南堆村駐村工作隊的一員。從此我與這個古樸的村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第一次走進南堆村是在金秋九月,坐上南堆渡船橫跨清水江湖面。波光粼粼的湖面,迎面吹來的和風,給人一種安靜恬適之美。
  • ...扶貧故事」我把貧困戶當親人丨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幫扶幹部龍小雲
    根據工作安排,2017年11月,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為了錦屏縣平略鎮果從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這三年來的扶貧工作和學習,是我人生工作中彌足珍貴的經歷和最美好的回憶。龍立文戶是我幫扶的其中一戶,家中有6口人,二老都已70歲,同時還患有高血壓,兩個孫子都在高中初中就讀,兒子兒媳在外打工,看見他家破爛不堪、僅用幾塊木板歪歪斜斜地釘著,我就自己掏出1280元幫助其安裝了鋁合金門、院門兩扇,此外,我積極幫助聯繫安排其孫子浙江麗水轉學回錦屏就讀事宜。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總會有所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
    我叫龍亦寬,是錦屏縣平略鎮三板溪村的幫扶幹部。我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3月入戶走訪三板溪村一組吳運松家時的情景:昏暗的過道、簡陋的廚房頂上時不時滴下幾滴汙水,27平方米大小聯通的臥室擺著兩張凌亂的木床,用帘布隔著的床鋪上躺著一位滿臉憔悴的中年婦女,周圍散發出各種藥味,旁邊生活用品一片狼藉。經村委會帶路人範長煊介紹,才了解吳運松的家境。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班長」 帶頭脫貧致富丨錦屏縣敦寨鎮敦寨社區...
    我是錦屏縣敦寨鎮敦寨社區支書兼主任楊光林,是群眾常說的一肩挑「班長」。自2014年脫貧攻堅集結號吹響以來,我作為村級脫貧攻堅的班長,如何識別評定貧困戶?怎樣才能精彩出列?已成為我要做、要考慮的頭等大事,通過入戶調查、學習文件、開會研究等方式查缺補漏和反覆研判,我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排兵布陣已成雛形。繪好脫貧路線圖。精準了解全村624戶的家庭收入、生產生活、衣食住行、子女就讀和醫療保健等情況是做好識別評定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分析查找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把脈問診、多渠道增加收入是擺脫貧困的主要手段。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
    我叫張緒聖,現任彥洞鄉紀委副書記、鄉經濟發展辦主任;2014年2月被派駐到彥洞鄉九勺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縱深推進,我也先後成為脫貧攻堅工作隊尖刀班成員、網格員等;現在負責九勺村第二網格56戶24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敢做脫貧路上排頭兵丨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支部...
    我叫黃興榮,2014年,在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河口鄉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任培隴村支部書記,從此踏上了脫貧攻堅這趟班車。   我們培隴村雖然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但產業薄弱。2018年10月,我又帶領「尖刀班」成員試種4畝大球蓋菇,先後帶他們到劍河縣考察,並籤訂銷售協議。2019年2月,賣出大球蓋菇5000多斤,收入17000元。   為拓寬群眾增收路線,持續鞏固脫貧成效。
  • 「我的脫貧故事」劉子友:有了奮鬥目標,日子會越過越好
    我叫劉子友,今年40歲,家住湄潭縣興隆鎮廟塘壩村茨梨壩寨。那時候家裡什麼也都沒有,家裡勞動力少,我一個人掙錢養活一家四口人。母親年老,妻子又是聾啞人(一級殘疾),孩子也還小,日子過得非常的煎熬。一天過得渾渾噩噩的,總覺得生活過不下去,但是沒得辦法,想到上有老、下有小,想出去打工也出去不到的,只能靠種莊稼來維持生活。劉子友在打掃豬圈舍好在,2014年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到來,我們家被列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幹部也來到了我們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幫扶責任人不定期的與我聯繫,宣傳扶貧政策,幫我解決困難,這些都是他幫扶我家這麼多年來的工作日常。
  • 「脫貧了,今後的日子更有奔頭」 璧山三合鎮龍鳳村村民楊祥平的...
    「這個季節特別需要防範病蟲害,我基本每天都要到花椒園巡視一圈。」花椒園內,村民楊祥平背著噴霧器,正在給花椒樹噴灑藥劑,黝黑的臉上布滿了細密的汗珠。今年64歲的楊祥平如今是龍鳳村的「名人」,靠著發展花椒產業,收入逐年提高。「今年,我收穫了3000斤花椒,毛收入便有上萬元。」楊祥平歡喜地告訴筆者。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歐陽菊蘭(右二)在火衝村開展義診活動剛剛到火衝村的第一天,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村太髒了,當時在我的腦海裡就出現一個簡單的想法:我是一名普通的幹部,沒有什麼能力做一些大的事,那麼我就從火衝村的環境衛生著手吧,改變這個村的環境衛生情況,減少疾病的發生,我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2020-10-17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  在村裡實施產業幫扶後,我家得到了花卉種植、生豬養殖、辣椒種植、稻田養魚、土雞養殖、折耳根種植等項目,村幹部還在我們種養後為我們找銷路,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我始終堅信,勤勞能過上好日子。平時我愛人在外務工,我在家專心發展產業。2019年僅花卉種植項目,我家得到了8000多元的收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西新絳澤掌鎮:金燦燦的菊花 金燦燦的日子 2020-08-28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們離小康生活越來越近丨晴隆縣三寶...
    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家的境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邁向了小康生活,而這全得益於國家的脫貧政策。我叫龍洪現,家住晴隆縣長流鄉鳳凰村窪子組,家中有9口人。原來,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大兒子在外務工和妻子在家務農、養豬。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我親歷了三合村的變化丨錦屏縣啟蒙鎮三...
    我叫龍安燈,是錦屏縣啟蒙鎮水利站站長,也是啟蒙鎮三合村網格員、駐村第一書記。2014年10月28日,我一生中刻骨銘心的日子,因為那天是我到三合村駐村報到的第一天。通過村裡的見面座談會,我了解到村裡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接通網絡信號、進村公路也還有硬化,交通條件較為落後,自來水還沒有全部入戶,村寨戶數不多但自然寨個數多且居住偏遠分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解決。要想富先修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年底三合至皎洞通村公路硬化項目全面竣工,群眾期盼已久的夢想終於實現。天有不測風雲。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基層動態」十三敖包鎮解放村開展「脫貧奔小康、共圓中國夢...
    6月16日,為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脫貧攻堅,解放村與幫扶單位聯合舉辦「脫貧奔小康、共圓中國夢」貧困戶聯誼活動,80多名貧困戶和幫扶人一起參加活動。此次活動設置了脫貧攻堅知識有獎問答、文藝節目表演、個人才藝即興表演等活動,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增強了貧困戶內生動力,拉近了與幫扶人之間的感情,同時進一步掌握了扶貧相關政策和應知應會內容,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石。
  • 「中央媒體看甘肅」搬離山窩窩後,他們生活有哪些新奔頭
    甘肅省近年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者有房住、有飯吃,還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者「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山下的日子才有奔頭」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雄渾遼闊的大漠之中,12個移民新村拔地而起,組成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是當地6萬多名群眾新生活的起點。富民新村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