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看甘肅」搬離山窩窩後,他們生活有哪些新奔頭

2021-01-18 每日甘肅

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啟動前,甘肅省古浪縣十八裡堡鄉中團村村民進行零星養殖 中共甘肅省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甘肅省古浪縣移民區為民新村社區搭建了養殖暖棚(2017年9月攝) 中共甘肅省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

除個別特殊戶外,甘肅省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已實現產業全覆蓋

「只有產業真正振興,『發展』這駕馬車趕馬上路才有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走規模化、智能化、職業化、高附加值之路,甘肅致力四輪驅動,打造易地扶貧地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博 崔翰超

產業發展關係易地扶貧搬遷的造血能力。

甘肅省近年通過統籌規劃、精準施策,不僅讓易地扶貧搬遷者有房住、有飯吃,還通過發展產業,讓搬遷者「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記者從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獲悉,截至目前,甘肅省「十三五」期間已有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入住11.4萬套安置住房;10.3萬戶具備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除個別特殊戶外,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已實現產業全覆蓋。

「山下的日子才有奔頭」

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雄渾遼闊的大漠之中,12個移民新村拔地而起,組成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是當地6萬多名群眾新生活的起點。

富民新村是其中之一。站在村中央環顧四周,各類產業緊緊圍繞,東邊是迎風挺立的山楂林、油桃林等經濟林木,西邊是日光溫室,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正開花結果,北邊是養殖大棚,牛羊正茁壯成長,南邊是一條橫貫東西打通外界市場的大馬路,它們共同形成了四面八方皆「出路」的脫貧致富奔小康格局。

「原來哪有這條件!」富民新村村民鍾華魁說。他家原住古浪縣南部的貧困山區,土地貧瘠,乾旱少雨,常年靠天吃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一年到頭僅收入1萬多元。同他一樣生活在此的萬千群眾也受困於此,既沒條件發展產業,也談不上脫貧致富。

轉機發生在2012年後。古浪縣政府決定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古浪縣南部貧困山區數十個行政村整體搬遷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這裡土地平整,交通便利,日照充足,比在大山裡發展產業條件好。

記者在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看到,搬遷群眾正在地方政府指導下,按照「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理念,發展以日光溫室精細果蔬為主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以牛羊雞鴿為主的舍飼養殖產業等。截至目前,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已累計建成日光溫室6828座1.36萬畝,養殖暖棚2.4萬座133萬平方米,發展特色經濟林2.1萬畝,種植梭梭接種肉蓯蓉1.06萬畝。

鍾華魁承包了3座種植辣椒的日光溫室,還養殖了近300隻羊,2019年收入達15萬元。「我已從過去的『小工』變『小農場主』了。」鍾華魁笑著說,「山下的日子才有奔頭。」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搬至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群眾已入住1.53萬戶,覆蓋6.24萬人,相當於古浪縣南部貧困山區的絕大多數群眾搬離了原住地。而原住地因少人幹擾,生態也得到改善。

甘肅省發改委副主任翟建軍告訴記者,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建設,走出了一條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這麼好的日子,再也不想走了」

沿古浪縣富民新村向南一百多公裡是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這裡也坐落著一座搬遷移民點——德吉新村,與富民新村利用熱資源發展產業不同,該地發展的藜麥種植產業主要依託冷資源。

據悉,地處海拔2500米以上的松山鎮,年平均氣溫只有1.3℃,是藜麥種植的「風水寶地」。藜麥原產於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等的中高海拔山區,耐旱、耐寒、耐鹽,因低糖等特點備受現代人喜歡,市場價格比普通穀類高很多。2017年,天祝縣通過招商引資,重點扶持藜麥種植產業,對種植藜麥的群眾每畝補貼400元,龍頭企業還通過訂單農業收購藜麥,免除群眾售賣之憂。

德吉新村移民也藉此跑出了「加速度」。以李鴻萍為例,她搬至德吉新村前還對下山吃什麼憂心忡忡,搬遷後才發現房子變好了,孩子上學變方便了,生產方式變高效了,收入也變高了。

「之前在山區,許多田地都是仰角25度的坡地,只能用『牛抬槓』方式一點點耕作,如今500畝藜麥地,一馬平川,用大型農機能把過去3天幹不完的活1天幹完。」李鴻萍告訴記者,僅2019年她家各項收入就達27萬元。「這麼好的日子,再也不想走了。」

這一切離不開當地對發展易地扶貧產業的精準定位。天祝藏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產業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富新年告訴記者,「沒有條件好不好,只有產業適合不適合。」

事實上,整個甘肅省對易地扶貧產業的核心思路就是因地制宜。翟建軍表示,甘肅地形複雜,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群眾面臨的困境各有不同,只有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優勢和特點「對症下藥」,才能讓易地扶貧取得實效。

記者了解到,目前甘肅省正在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買賣、小作坊」五小產業,且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牛羊肉生產供給基地之一和以河西走廊為中心輻射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蔬菜供應中心。

與此同時,甘肅省還通過特色種養、設施農業、扶貧車間、鄉村旅遊、公益崗位、技能培訓等措施,引導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就地就近就業,夯實脫貧基礎。

打造產業振興的新引擎

易地扶貧搬遷點只是為搬遷的貧困人群穩住了脫貧的基本盤,讓他們擺脫了窮山惡水,有了發展產業的條件和基礎,但未來要實現產業振興還要打造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只有產業真正振興,『發展』這駕馬車趕馬上路才有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翟建軍說。

這方面,甘肅省提出四條發展路徑,希望通過四輪驅動,促進易地扶貧搬遷點實現產業振興,鄉村振興。

一是走規模化產業之路。古浪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全成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將之前分散於各個山頭、溝壑的群眾聚在一起抱團取暖,不僅解決了群眾的發展問題,還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放大了基礎設施的集約效應、公共服務的組合效應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同時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聚力各搬遷點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未來一旦形成規模,搬遷點便能更好對接外部市場,在招商引資上更有底氣,進而帶來專業化的產業鏈和配套產業。

二是走職業化經理人之路。多位受訪幹部表示,在各個扶貧搬遷點,產業能發展,群眾願意搞產業,致富帶頭人作用不可小覷。隨著搬遷點產業不斷發展,這些致富帶頭人將是下一步發展的稀缺資源。未來需要將「腦袋靈光」「手腳麻利」的致富帶頭人培養成能準確把握市場脈搏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同時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為構建產業體系及時對接市場做好準備。

三是走高附加值產品之路。翟建軍認為,接下來要根據各個搬遷點的產業發展情況,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搬遷群眾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多主體參與、多要素聚集、多業態發展的態勢,有效延伸產業鏈,逐級提升產品附加值,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促進搬遷群眾持續增收。

四是走智能化產業之路。受訪幹部表示,目前搬遷點還存在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和客觀限制,未來還需通過不斷應用智能溫室、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大幅提高易地扶貧搬遷點的生產力,減少生產成本,讓搬遷群眾快馬加鞭奔小康。

相關焦點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武威借「山川沙」稟賦反彈琵琶
    圖為甘肅武威市古浪縣綠洲生態移民小城鎮的居民雷月芳住上了樓房。(資料圖)崔琳 攝中新網蘭州12月7日電(記者 崔琳)「截至2019年,因漢武帝嘉獎驃騎將軍霍去病『武功軍威』而得名的甘肅武威市四個貧困縣區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 趙鬥淳出獄後離受害者家不到1km 女童爸:願意貸款給他搬離
    ▲「趙鬥淳事件」曾被改編成電影《素媛》。(圖/翻攝自NAVER MOVIE)據悉,2008年涉嫌綁架女童進行並強暴的趙鬥淳被判有期徒刑12年,12月他即將出獄,並且透露出獄後將回到京畿道安山居住,然而,趙鬥淳預計與妻子同住的地方,離受害人家不到1公裡。
  • 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 搬新家是注意哪些
    有些人說搬新家以後是需要在新房住的,那麼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搬新家是注意哪些,來看看這些具體的常識吧,讓大家知道一些關於搬新家方面的小常識。搬了新家第一晚要住嗎搬了新家當天不一定要入住的,但是要記得一定要暖房,在當天要多說吉祥話。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徽縣返鄉創業者梁倩娟——「滑鼠點一點...
    甘肅徽縣返鄉創業者梁倩娟——「滑鼠點一點,土貨出深山」人民日報記者 王錦濤「朋友們,這個是隴南特產老樹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來嘛,一個字——香!」手機這頭,「梁掌柜」說得津津有味,屏幕那頭,粉絲們紛紛下單。
  •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變化」甘肅「十三五」時期完成易地扶貧...
    為展示成績,總結經驗,謀劃未來,甘肅日報從今日起特推出「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專欄,全面報導「十三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各項事業採取的措施、發展的狀況、取得的成績,鼓舞和團結全省幹部群眾,砥礪奮進,頑強拼搏,繼續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而努力奮鬥。
  • 「中央媒體看甘肅」豬八戒勤勞又勇敢?
    張掖市甘州區博物館副館長王康介紹,大佛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大殿裡有一尊全國最大的室內臥佛而得名。大殿裡的另一寶,就是《西遊記》壁畫。這幅4米多高、近3米長的壁畫線條細膩,唐僧師徒、妖魔鬼怪、花草樹木等都有細緻描繪。壁畫中有大戰紅孩兒等眾多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在聖僧恨逐美猴王的畫面中,孫悟空雙膝跪地悔意連連,唐僧騎馬向前去意已決,沙僧在一旁開路。
  • 「中央媒體看甘肅」從行路難、飲水難到能就業、有收入 看看這個村...
    這段時間,記者走進古浪縣,用鏡頭記錄下了富民新村的新變化、新生活。冬日的西北格外寒冷,但在甘肅古浪縣富民新村的大棚裡,卻是一片綠意盎然。村民何振田正忙著打理大棚裡的西紅柿,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座大棚一年可以種兩茬西紅柿,收入能達到兩萬塊。 甘肅省古浪縣富民新村村民 何振田:我們種上了大棚,種這一點點就比山裡20、30畝地的收入要好。
  • 「中央媒體看甘肅」黨群心貼心 共畫「同心圓」——甘肅隴南探索...
    農民日報記者 吳曉燕 魯明群眾有心裡話「擺在桌面上」講,反映的問題不僅能馬上辦,還有人負責監督落實,事後還進行面對面點評;幹部的作風得到了進一步轉變,群眾的滿意度更高了,黨支部的凝聚力、組織力、戰鬥力也更強了……今年8月,甘肅隴南市委組織部著眼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在總結提煉兩當縣推行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馮志軍 攝中新網蘭州12月18日電(記者 馮志軍)歷時一年多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18日封頂,這意味著「漢簡之鄉」甘肅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數萬枚千年簡牘擁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過不了多久,這批珍貴文物將走出「深閨」,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
  • 「中央媒體看甘肅」「發現最美鐵路·絲路金腰帶 隴上蘭渝行」網絡...
    新華網蘭州11月24日電(蘇燕平)23日,由中央網信辦網評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聯合策劃,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絲路金腰帶 隴上蘭渝行」網絡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邀請中央網信辦、甘肅省委網信辦、中央及地方媒體記者、網絡大V等組成發現團。發現團將走進蘭州貨運中心東川物流基地、蘭渝線海拔最高的漳縣車站、紅軍長徵的「加油站」——哈達鋪、蘭渝線最長橋梁——白龍江3號特大橋,零距離感受沿線風光和鐵路人建功新時代的擔當作為,發現最美鐵路、傳播鐵路最美。
  • 「素媛」案12年後,趙鬥淳回到家鄉
    隨著趙鬥淳的出獄日臨近,娜英爸爸在《朝鮮日報》的採訪中還曾說道:「哪怕是貸款也想借錢給趙鬥淳,讓他們搬家。」但這並不會改變趙鬥淳即將回到安山的現實。最終,娜英一家搬離居住了20多年的安山市。而在趙鬥淳出獄的前兩天,娜英的父親去了趙鬥淳的家,他在門口站了很久。 韓國時間12月12日6點45分,首爾南部監獄的大門外,路燈密密匝匝地亮著,灰沉沉的馬路上聚集著上百人。
  • 長春這有山:一座「山」如何喚醒一座「城」
    「這有山」三個字在同行業內已被推薦多次,由最初其作為「網紅」商場示範樣本的「商業人必打卡」推薦,到成為長春乃至東三省的標誌性商業作品,提到它時,身為東北人,總難掩自豪。一條前進的山路,被鋪陳為「時間軸」,建築與景觀的創新構成一個個 「場景」,業態規劃與品牌組合打造「內容」,每一個發生在場景內的當下情緒和體驗被記錄,充當場景遊客的消費者則作為「主角」,在「這有山」的空間中演繹著自己的故事。於是,一部以東方語言詮釋的電影序幕由此展開,「這有山」向我們傳達的是:「不用離開城市,這裡就是遠方。」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工會將建千家規範化戶外驛站 有地圖標註可...
    工人日報訊(記者康勁)「以前在路邊吃早飯,到了冬天,拿出的饃饃都涼透了,現在有了戶外驛站,隨時都能吃上熱飯。這件事工會辦得好!」日前,剛剛清掃完街道的環衛工人張豔萍走進工商銀行甘肅隴西支行營業廳的戶外驛站,室內迎面而來的暖氣讓這位大姐喜笑顏開,連連誇讚。
  • 「中央媒體看甘肅」庫木塔格沙漠裡,有群敦煌鐵道線上的「清沙人」
    1月6日,大面積寒潮席捲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氣溫降至零下21度。一望無際的庫木塔格沙漠裡,堅韌的敦煌鐵路在呼呼的風聲中蜿蜒前行。今天,他們要趕往85公裡以外的清沙點。坐在汽車裡,依然能聽得清風吼聲。哈氣成霜的車窗外,已是冰凍世界,空氣也仿佛被凍得凝固起來。2019年12月開通運營的敦煌鐵路,是蘭新鐵路和青藏鐵路的重要連接線,也是溝通新疆、青海、甘肅和西藏四省區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把陽關站至沙山溝站之間12公裡線路上的積沙及時清理出去,是嘉峪關工務段肅北線路維修工區14名職工的一項重要工作。
  • TVB人氣視後被曝疑與拍拖6年的男友分手,已搬離愛巢
    消息稱,李佳芯早前被發現突然搬離位於西貢與男友同居的獨立屋,獨自入住紅磡服務式住宅,當時李佳芯正忙於為新劇拍攝,她在受訪時曾表示搬到紅磡只是為了方便開工,但轉眼最近新劇都已經煞科了,李佳芯卻仍然未有搬返「愛巢」,因此再次傳出分訊!
  • 採訪因不是中央媒體被打 盤點中央媒體都有哪些
    12月5日當天是翟國鵬第三次去現場採訪,之前的幾次採訪並沒有什麼突破,周五時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叫他們周一,也就是5日過來。  但當他和那對夫妻到法院門口後,壓根兒連門都沒能進去。傳達室的人看見他們過來,趕緊就把門給關了——包括法院的門和傳達室的門。  「那我想就在門口採訪一下算了。」
  • 「中央媒體看甘肅」狼牙蜜
    看得出,馬甲外面套的這件馬甲,實用功能大於保暖——上面綴滿了兜兜,有七八個之多,兜兜裡鼓鼓囊囊,塞滿了東西。褲子也是粗布的,褲腳處掛了一些灌木刺和草屑。這是一個勤於勞作的人。每天早晨,蜜蜂還在夢中,他就起床了,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高登科是隴南兩當縣一個山村的村民,現年66歲。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徵集展示展播」文字類:一個「看真貧」的...
    我在甘肅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在新疆工作,兒時對甘肅農村的貧窮記憶歷歷在目,工作以後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對南疆貧困地區的印象十分深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號召全國人民打響了脫貧攻堅戰。
  • 從孔劉的《鬼怪》看現實生活中的「鬼怪」
    指責她「為什麼這麼蠢?」,指責她「為什麼要跟一個不懷好意的男人到酒店?」,完全沒有想過這些話,對受害者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就算有些大V是為受害者說話的,但大多也不過是「喊口號」一樣要大家不要有「蕩婦羞恥」,不要歧視受害者。這些只流於表面的雞湯,其實根本不是受害者最需要的幫助。
  • 【中央媒體看甘肅】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原標題:【中央媒體看甘肅】扎尕那村的農林牧循環複合系統  甘肅迭部縣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資料圖片  引子  每當霧靄退去,83歲的更登老人就會走出家門,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