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徽縣返鄉創業者梁倩娟——「滑鼠點一點,土貨出深山」
人民日報記者 王錦濤
「朋友們,這個是隴南特產老樹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來嘛,一個字——香!」
手機這頭,「梁掌柜」說得津津有味,屏幕那頭,粉絲們紛紛下單。
「梁掌柜」名叫梁倩娟,家住甘肅隴南市徽縣水陽鎮石灘村。今年她忙直播,忙發貨,一直閒不下來,「今年的銷售額又創新高,將突破600萬元。」
梁倩娟經營的網店賣的多是米麵油、蔬菜等農產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經濟更加活躍,她的網店訂單噌噌往上漲。梁倩娟帶人到地頭收購農產品,再依託同城配送送至千家萬戶。「雲上下單、線下送達,保證了農戶的產品不因疫情滯銷,也保障了顧客的餐桌。」
隴南出產的花椒、核桃、蜂蜜等農產品,口感純正品質佳。然而前些年,因山大溝深,交通不暢,大量農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農戶普遍收入不高。2013年,隴南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94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1%。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梁倩娟也南下廣東,做過流水線上的工人,也當過企業辦公室文員,「電腦使得相當熟練」。
在南方打工時,梁倩娟也想過創業,「可是家貧財力小,單幹風險高,思來想去沒有幹成」。
「我們的農特產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業鏈短,發展電商能將劣勢轉化為優勢。」甘肅省副省長、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介紹,近年來,隴南提出「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裡的近在咫尺」,出臺一系列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
聽說家鄉要發展電子商務,梁倩娟重燃創業夢想。2013年初,她辭職回鄉,拾掇出一間房,開辦網店。
梁倩娟至今清楚記得第一單生意是山東一位網友購買一罐油潑辣子,28元包郵。她包裹好後乘班車進城,來到縣城的快遞郵寄點,發完貨再乘班車回村,「沒掙到一分錢」。
創業近一年,生意沒起色,梁倩娟動搖過,「沒法子,物流、交通等『卡脖子』」。
當時,隴南很多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還有不少「斷頭路」。「許多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變色、變味。」梁倩娟說。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隴南陸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萬多公裡、快遞服務站1062家、村郵站1200個。以前要進縣城郵寄農產品,如今快遞車進村上門取件。2015年起,梁倩娟的網店迎來轉機,「從早忙到晚,平均一天要發200多件貨。」梁倩娟說,「父母那一輩,農產品收穫後要拉架子車,或者開上農用車,翻山越嶺去叫賣。如今滑鼠點一點,土貨出深山。」
電商加快遞解決了農特產品的「出口」難題,農民自發種植特色農產品的熱情越來越高,可隨之而來的是電商產品趨於雷同。梁倩娟意識到:「要轉變思路,從『種什麼賣什麼』轉向『要什麼種什麼』,立足資源優勢,搞好特色種植,形成拳頭產品。」
以前草草裝箱就運走的蘋果,現在頗有創意地打上了「此廂有禮」;以前單賣的核桃和蜂蜜,如今做成了核桃蜜糖,市場認可訂單多……梁倩娟細數新變化,有了新打算:「改變『土味』農產品,生產適銷『網紅款』,立足標準化生產,做強品牌。」
梁倩娟網店的名氣越來越響。「本村的農特產品早就不夠賣。」梁倩娟說,她在全市範圍收貨,帶動周邊300多戶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網絡銷售,梁倩娟平均每年幫助周邊村民賣出10萬多斤農產品。截至目前,隴南市已開辦網店1.4萬家,帶動15萬貧困群眾增收。
石灘村貧困戶石文剛就是受益者。由於身有殘疾,石文剛沒法把家裡的核桃送出去賣,「只能花錢請人代賣,或者等人上門收,常被壓價」。梁倩娟得知後主動上門收購。核桃有銷路,價格有保證,石文剛「一年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梁倩娟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電商扶貧的政策支持力度、技術幫扶力度,在冷鏈倉儲、品牌打造和法律保護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明年全國兩會,我將繼續關注農村電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