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我也成了扶貧隊員|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陳敏,是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人,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鎮村幹部的傾情幫扶下,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脫了貧,我也有幸成了村裡扶貧工作隊的其中一員。  十幾年前,我從大關鎮文明社區嫁到鍋仲村田壩組,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房子是借別人家的,砌了磚牆蓋上瓦,地板就是土泥巴。公公劉正華患有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經常都要打針吃藥。在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們夫妻倆丟下年幼的孩子出門去打工,七攢八湊勉強建了毛坯房,門口還是泥院壩。  2013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經常到我家走訪,幫助我家擬定脫貧計劃,制定幫扶措施。

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家的房子實施了舊房整治,進行了簡單的裝修,院壩也進行了硬化。我記得當時我們還在外面務工,村裡的幹部打電話給我,詢問我家要硬化院壩嗎?我當時就覺得黨和國家的政策真的好,鎮村幹部也盡心盡力。因為進入貧困戶,村裡的醫師經常到我們家開展免費檢測,公公的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我們自付的費用也減少了。為了照顧老人和孩子,2018年我們返回了家中,村幹部和駐村幹部動員我到村裡擔任治安巡防員,我當時想,工資雖然不是很高,但是離家近,又能照顧老人和小孩,就答應了。丈夫在村裡的合作社務工,同時在周邊做適當的零工,我們一家的收入也相對穩定。這些都得益於村裡實施的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措施。  當了治安巡防員後,我與駐村幹部、村幹部一起開展工作與他們一起開展扶貧、產業調整等相關工作,感受到扶貧工作的不易,我真正認識到共產黨的偉大。  現在我要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爭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更多的人服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浪子回頭」脫了貧|黔西縣重新鎮峰巖村孫守學
    我叫孫守學,家住黔西縣重新鎮峰巖村二組。  早年間,我父親便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拖著我們三兄弟生活。那年頭,峰巖村吃水都成困難,更別說生活有多富裕,經濟有多發展了。為了生活,母親改嫁,我們三兄弟從此沒有大人關懷管教,於是便開始混日子,成了村子裡的「小混混」。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解鎖了我們的新生活丨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
    我叫楊玉秀,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幫扶幹部楊紅衛第一次來到我家,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黔西縣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單位。彭斌家修房子資金不足,自身無勞動力,資金缺口成了硬傷,城投公司設法解決;王文新老人上了年紀,又要照顧殘疾的兒子,無暇料理家務,幫扶幹部自掏腰包為其購買洗衣機,帶著他一起打掃……   楊紅衛到小寨工作後就開始結對幫扶我家,我丈夫去世得早,我一個人撫養一雙兒女多年,加上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基本就靠低保金和務農的微薄收入過活,楊紅衛知道這些情況後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拯救了我們家|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張...
    我叫張加光,家住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六組,原本家中經濟還算寬裕,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不料,在2017年時查出直腸癌,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經濟情況也發生了大轉變。2017年識別貧困戶時,張加光家家徒四壁2017年12月,我做了手術,家中存款因此一掃而光,還欠了很多債務。兩個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在職校,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黃永仙撐著。一邊照顧我,一邊幹農活、打零工維持生計。面臨上學難的問題,兩個兒子有輟學打工的念頭,康復期的我仍然經常上貴陽省醫複查,進行康復治療。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脫了貧|黔西縣林泉鎮合心村村民...
    我叫金際秀,今年47歲,是黔西縣林泉鎮合心村七組村民。 曾經,我們家是住在一間危房裡,要贍養老人又要照顧小孩,丈夫蔡澤志身體又不好,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壓在我的肩上,想發展養殖,又沒錢。幫扶幹部告訴我們,要脫貧,還得要自己發展種養殖,靠低保不是長久之計,也不能如期脫貧。於是我們貸了5萬元的特惠貸,買了13頭豬,後來又買了2頭牛。通過一年的努力,我們除了生活開支,第一次有了結餘的錢,一家人特別的高興。 當幫扶幹部拿著幾千元的政府補助發展養殖資金清冊到我家時,我說話都哽咽了,國家政策對我們太好了,我無法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只能更加勤勞,早日過上幸福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甘為渡口一隻船丨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
    我叫李維,今年25歲,家住黔西縣重新鎮朱家寨村三組,是重新鎮石坪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我父親因小兒麻痺留有後遺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幹不得重活,母親從未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一股說不出的溫暖和甜蜜剎那間湧上我的心頭,就這樣我順利的步入大學的校門,開啟了我的大學生活。讀大二那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政策,村兩委將我家納入精準扶貧戶。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家裡的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只要有時間,我就到田地裡,和大家一起幹活,慢慢地,鄉親們對我這個不起眼的毛頭小子逐漸改觀。  永富村並不富,村民受制於落後的交通條件,收入不高。永富,似乎成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村民班傑
    我是班傑,村裡人都親切地叫我"小香哥",貴州黔南州惠水縣蘆山鎮民族村七組村民,現在是村委會副主任,從貧困戶到扶貧幹部,我轉變身份參與扶貧工作已整整四年了。2013年,我家發生了重大變故,傾盡全力挽救的妻子因病醫治無效撒手人寰,給我留下的不僅是失去親人的無盡傷痛,還有八十歲高齡的老母親和兩個年幼待撫的孩子。妻子離世前,為了給她治病,家中已是債臺高築,所住房屋是父輩留下的,早已破舊不堪。那時的生活使我感到心力交瘁,但我心裡深深地明白這個時候不能倒下。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政府是咱的貼心人丨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吳發書
    我叫吳發書,今年6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的村民。我家共有七口人,二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交通事故造成了我下肢癱瘓,不能進行生產勞動。十年前,大女兒患上了不治之症,為了給女兒治病,我們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還到處借了錢,但最終也沒有挽回女兒的生命,五年前,我的女兒去世了。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收拾行囊,告別家人,我隨著脫貧攻堅的步伐,奔赴到「戰鬥」的第一線,到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修路、建房、搬遷、引水、謀產業發展……  2018年3月初,我是在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隊。自報導之日起,便開始轉變和適應新的工作角色和環境,並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積極主動的完成攻堅隊交由的各項工作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用腳步丈量大地 用愛心溫暖山村|黔西縣紅林鄉川...
    我叫何婷,是畢節市黔西縣紅林鄉川洞村村醫,今年46歲,如今已從醫26年。作為村裡唯一的就醫點,村衛生室是村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感冒、發燒,哪裡不舒服,大伙兒第一反應就是找我。  以前,村裡情況不好,路不通、電不通,醫療基礎更是落後,村裡人看病就醫是個大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人。我現在是我們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屋,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大大改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花溪鄉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工作,決戰脫貧攻堅。5年來,我已從最初村民眼裡不懂農村的「毛頭小子」成長為懂農業農村,村民讚許的「老手」,組織認可的「好手」。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郎為忠:把所學技術練紮實,為社區發展盡綿薄之力
    我叫郎為忠,黔西縣大關鎮前進社區人,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能有如今的變化,全靠國家的扶貧政策和鎮村幹部的傾力幫扶,往事回首、歷歷在目。十年前,我家當時有5口人,孩子都處於上學階段,那時沒有教育資助政策,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都得由我們兩口子去掙。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是我的榮幸|省級掛牌...
    我叫李娟,是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隊員。2020年3月4日,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從貴州省人民醫院背上行囊,揣上在貴州大地上徹底消滅貧困的美好憧憬,跟隨省督戰隊出發來到威寧自治縣。  勠力同心堅毅前行,掛牌督戰光輝歲月  通過第一輪督戰,我對威寧的貧困現狀和中國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全心投入的決心。
  • 「我的扶貧故事」戰鼓催徵馬蹄疾|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脫貧...
    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驗,脫貧攻堅是時代使命。防疫戰貧兩不誤,既考驗能力,也檢驗作風。在打好疫情阻擊戰的同時,我們成立疫情期間入戶攻堅小分隊,組織對農戶入戶路、室內外、房前屋後硬化和老舊木房、核心指標情況進行了摸底排查,統籌推進了「決戰深度貧困100日攻堅」行動,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通過扶貧的好政策,2017年9月,我參加了「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公開招考,考入了毛尖鎮人民政府工作,有了穩定的工作。考上工作後第一件事,我就動員母親主動向村委會提出脫貧申請。脫貧不脫政策,在國家、和黨委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弟弟妹妹們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接受到了更高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