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上圖:哈衝苗寨,下圖:錦繡花都 史開心 攝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瓦房村哈衝苗寨是金蘭最偏僻的村民組,面臨大河,背抵懸崖,居住著15戶苗族同胞,他們世代靠打魚、種植生薑為生,出寨子就靠一條水路,或從後面的懸崖上「扒巖出山」,很多群眾一輩子沒出過苗寨。
2017年,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經詳細研判後,我們將哈衝苗寨的15戶村民列為搬遷對象。
要搬到縣城的消息傳到苗寨後,村民們都不願意搬遷,包村領導帶著村「兩委」幹部去做了幾次思想工作都無濟於事。
這個情況,我也十分著急。這關係到十多戶村民的安全和發展問題,只有搬遷,才能改變他們世代貧困的局面。
我同瓦房村包村領導、分管搬遷工作的同志、村「兩委」幹部、楊紹書老師及瓦房村的離任村黨支部書記徐登平一起,分析村民不願意搬遷的原因。
文化程度低、不懂漢語、從來沒去過縣城、害怕搬到縣城後被人排擠等種種原因,讓他們對搬遷十分畏懼。
楊紹書老師是苗寨裡文化最高的人,當了30多年的老師,徐登平老支書也幹了30多年的村幹部,他們對當地村民的情況也比較了解,我聽不懂苗語,楊紹書老師還能幫忙當翻譯,所以我特地請了他們帶著我挨家挨戶做勸導工作。
我告訴他們,不要擔心去縣城沒有生活來源,縣城有更多更好的機會,錦繡花都為了方便搬遷孩子上學,修建了配套的幼兒園,還要建小學,孩子們搬去後上學非常方便。
陳健(左一)在哈衝苗寨走訪村民
走訪中發現,苗寨的村民們都非常熱情,每到一家,我和他們拉拉家常,解答他們對搬遷問題的各種疑惑,所以每次去都是走訪了一至兩戶就已經晚上10點過了。村民們不放心我晚上一個人翻過懸崖回家,總是邀請我留宿,第二天天亮再回去。2017年至2018年,我前後去了哈衝苗寨20多次,在那裡留宿了6次。
經過一年多挨家挨戶的走訪勸說,2019年5月,終於做通了群眾的思想工作,全部搬離了哈衝苗寨。
金蘭鎮幹部幫哈衝村民搬家
搬出大山,孩子們在城裡的學校上了學,再也不用翻過蜂子巖步行蜿蜒崎嶇的毛狗小路近1個小時去上學了,大人們找了工作……哈衝的群眾開啟了新生活,擺脫了多年的貧困。
我很高興能帶著他們走出大山,奔向更好的生活。這一路上灑滿汗水,但我著實欣慰。
哈衝村民楊紹書喜笑顏顏搬新家
如今的金蘭,也褪去了窮貌,換上了發展的新裝,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在新時代的大道上,我相信,在全鎮兩萬餘名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金蘭的明天定會更加美好。
閱讀推薦
來源:畢節日報全媒體中心
鄧麗琴 整理
原標題:《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