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網訊(記者 阮瑞雪)近日,我區脫貧攻堅大型系列訪談《我的扶貧故事》之《合作社的大作用》,在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廳進行錄製,主要探討賈嗣鎮「合作社」引領「貧困戶產業發展」這一話題,邀請賈嗣鎮分管扶貧副鎮長張松,江津四中副校長、龍山村駐村工作隊員張良泉和幫扶對象殷小蘭三位嘉賓做客節目。
訪談現場 記者 阮瑞雪 攝
賈嗣鎮分管扶貧副鎮長 張松(左二)
江津四中副校長、龍山村駐村工作隊員 張良泉(左三)
幫扶對象 殷曉蘭(右一)
賈嗣鎮轄6村1居,其中龍山村為市級貧困村,現有建卡貧困戶433戶1335人。近年來,龍山村不斷優化扶貧幫扶方式方法,不斷提升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除了帶動貧困戶發展夏季小水果種植外,還積極發動貧困戶發展楠竹、中藥材、花卉苗木、黑毛豬、高山黃羊等種植養殖業,逐步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目前,全鎮貧困戶和龍山村都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龍山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2萬餘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2.5萬餘元。2019年,龍山村獲選唯一「市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試點村」。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龍山村,看該村如何利用「合作社」發揮大作用,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摘帽。
發展合作社 依託產業促脫貧
農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合作社,成立專業合作社,有助於將產業做大做強,讓群眾增收致富。
賈嗣鎮副鎮長張松道出了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壯大的緣由。這主要得益於該鎮堅持「脫貧攻堅,產業當先」的工作理念,把產業發展作為推動脫貧攻堅質量鞏固提升的「利器」和「法寶」。此外,該鎮對標中央關於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要求,按照市委、區委的具體部署,立足實際,研究制定了「1351」脫貧攻堅作戰思路和三年脫貧攻堅作戰圖,明確了工作思路、措施、目標。
「1351」為龍山村產業扶貧指明了方向。何為「1351」脫貧攻堅作戰思路?「1」即抓住一個重點:把賈嗣鎮唯一的市級貧困村龍山村確定為賈嗣鎮脫貧攻堅重點;「3」即健全三大攻堅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監督體系;「5」即開展五大行動:抓黨建促脫貧行動、扶貧產業振興行動、基礎設施升級行動、幫扶能力拓展行動、志智雙扶系列行動;「1」即實現一個目標:解決所有貧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貧困戶、貧困村實現穩定脫貧。
發展產業的最終目的在於增加貧困戶收入,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進而脫貧。為此,賈嗣鎮把「五個一批」中的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截止目前,龍山村貧困戶雞羊豬等畜禽養殖大戶84戶、小水果種植大戶19戶,佔全村貧困戶的70%。貧困人口收入增加,自然提高了全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從數據可以看出,龍山村種養大戶佔比較高。張松坦言,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賈嗣鎮針對貧困戶開展了「五星文明戶」教育創建活動,在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其次,依託區政協辦公室扶貧集團籌集的128.5萬元建立的幫扶基金,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難問題。另外,按「一二三產融合、接二連三」發展的思路,該鎮培育了龍山村綜合服務社、崇興村祥禾鮮2家農業公司和村集體7家專業合作社,完善了產業發展鏈條,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問題。
如今,龍山村在發展合作社上走出了自己的創新扶貧之路。
注入「三變」活力 創新發展增動力
2018年11月,龍山村成立重慶舜博農業股份合作社,銷售貧困對象農副產品,為擴大經營範圍,於2019年5月成立龍山村綜合服務社。這也是我區第一個按照市級標準建立的農村綜合服務社。同年,該社被評為「五星」綜合社。
龍山村綜合服務社的發展狀態得益於「三變」改革項目。張松介紹,2019年6月,上級注入「三變」改革資金140萬元,村投入10萬元、村農貿市場資產折資20萬入股,龍山村村民入股10萬元,進一步壯大龍登山農村綜合服務社有限公司。
壯大後的綜合服務社進行了轉型升級。服務社在賈嗣場、龍山場都有銷售門市,集冷凍、烘乾一體,有健全的銷售網絡,實行市場化運作,聘請專人負責經營管理,經營業務涵蓋收購、儲存、銷售貧困戶農副產品,全方位開拓業務,帶領貧困戶、村民發展產業,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綜合服務社如何增加貧困戶和農戶收入?龍山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張良泉說,服務社除了和入股村民實行「合股聯營」、按股分紅外,還將當年利潤的10%作為村民二次分紅、20%作為全村貧困戶二次分紅。2019年,全村所有貧困戶都得到了88元/戶的分紅,一般戶得到了5元/戶的分紅。」
綜合服務社真正實現惠民,還得促進扶貧產業的發展,張良泉所在的龍山村駐村工作隊對此深信不疑。張良泉介紹,綜合服務社對貧困戶的農產品實行代銷,讓貧困戶發展與銷售分離,貧困戶一心一意謀發展,有了信心和動力。綜合服務社成立以來,已幫助農戶銷售家禽1萬多隻、土雞蛋7萬多個、大米18噸、豬肉5噸、小水果20噸、蔬菜14噸,總銷售額達110萬元,村集體每月增收1萬餘元,貧困戶增收35萬餘元。
此外,綜合服務社為貧困戶統一代購種子、化肥、飼料等生產物資,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技術指導、諮詢,入股滑翔傘、李子園基地等產業項目,貧困戶參與其中發展產業,也為其提供了就業崗位。與此同時,綜合服務社將30%的利潤分紅給村民,與村民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利益共同體。
壯大合作社 帶領鄉親穩脫貧
祥禾鮮專業合作社位於賈嗣鎮崇興村,主要經營鮮菜批發銷售和泡菜加工,如今年銷售額近900萬元,由崇興村貧困戶殷曉蘭成立,現在她也是一位扶貧致富帶頭人。
「15年前,我和丈夫王勇做蔬菜批發生意,在收購完蔬菜回家的路上,接連與摩託車、大貨車發生碰撞。他左腳膝蓋下、大腿骨等多處被壓斷,落下殘疾。」殷曉蘭回憶道,「我的傷情更加複雜和嚴重,為重度癱瘓,被鑑定為二級殘疾,光治病就花了8年時間,前前後後做了10次手術。」殷曉蘭現場幾度哽咽,艱辛的過往歷歷在目。
幫扶對象殷曉蘭 記者 阮瑞雪 攝
高額的治療費用加上家庭生活開支,殷曉蘭一家長期入不敷出,於是,2014年,夫妻二人向崇興村提出了貧困戶申請,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後來,在幫扶人的動員下,殷曉蘭和王勇回到家鄉賈嗣鎮崇興村牛欄溝,採取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動員鄉親們發展蔬菜種植。
賈嗣鎮副鎮長張松坦言,為了幫扶殷曉蘭一家,該鎮落實了一名農業技術專家作為她的幫扶責任人,指導他家發展蔬菜產業;幫助她農產品加工廠選址、辦理用地手續,申請農業項目建設泡菜池等基礎設施;幫助她代辦合作社營業執照、農產品富硒品牌檢測等工作。
在幫扶人的幫助下,2017年,殷曉蘭和王勇成立了重慶市江津區祥禾鮮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26戶農戶、10戶貧困戶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收購大家種植的蔬菜,再運送到雙福國際農貿城進行批發銷售。
為了發展壯大,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夫妻二人通過幫扶人幫助,向合作社投入600萬元,創辦了蔬菜加工廠,開拓蔬菜深加工業務。現在,加工廠裡有21個蔬菜深加工醃製池,每個池子可醃製蔬菜50噸,還有200多個泡菜罈,每個可裝500公斤泡菜。
在殷曉蘭的帶動下,周才、刁正富、李正兵等貧困戶成了蔬菜種植大戶,年產蔬菜幾萬斤到十幾萬斤,並於2017年成功脫貧。
殷曉蘭說,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員已發展到80多戶,其中有58戶貧困戶。2019年,合作社為58戶貧困戶進行了利潤分紅,讓他們實現穩定增收。
如今,賈嗣鎮在發展合作社上走出了自己的創新扶貧之路,不光是扶了龍山村鄉親們的物質生活,更扶了鄉親們的精神世界。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