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張玉芝: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2020-12-28 天眼新聞

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

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

「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一次機會,我主動找到鄉黨委書記開門見山地匯報想到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想法。

2017年10月,經鄉黨委研究同意,我離開相對清閒的辦公室工作崗位,光榮成為一名奮戰一線的扶貧幹部。

化屋村是黔西縣僅有的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早年間,這裡一度以貧窮、閉塞、落後著稱,全村房屋破漏,不通水、電、路,人們要出村,必須攀爬村後的懸崖「手扒巖」,物毀人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直至2008年,這個與世隔絕的「懸崖村」才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並同步實施了沼氣池、小水窖及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新建了化屋碼頭、舞臺、廣場、賓館、接待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雖然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獨特的深峽河谷景觀和原生態民族文化也成就了化屋原生態旅遊度假村的美譽,但由於長期閉塞和貧困困擾,截至2017年年初,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戶313人,貧困發生率27.82%。

張玉芝組織村「兩委」人員開會

到化屋村後,我迅速轉變角色,召集駐村工作組、村兩委班子和小組長召開討論會,深入分析困擾貧困的根源,研究制定發展計劃,結合化屋村土壤、海拔、氣候等實際,在農業、旅遊等部門有關專家的建議下,最終初步確定了「堅持農旅結合,依託旅遊大力發展瑪瑙紅櫻桃、五星枇杷和烏雞養殖等特色農業,留下一份帶不走的富民產業」的發展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說幹就幹。」明確分工後,我一邊組織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一邊往旅遊、農業、扶貧、民宗等部門跑,主動對接爭取項目支持事宜。同時,以組為單位高密度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板凳會,廣泛徵求意見,動員群眾轉變傳統種植觀念,調減玉米改種櫻桃、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步發展優質烏雞養殖。

張玉芝在安置點召開群眾會

「書記,不種包穀我們吃什麼呀!……」

「櫻桃、枇杷種出來後,賣不出去咋個辦,到時候背去你家哦!」

……

只要一開口,到處是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聲音,發展阻力很大。我便和村兩委班子、駐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不成就繼續動員。自由組的楊國建戶是寨子裡出了名的倔脾氣,第一次到他家走訪就吃了閉門羹,和他講政策說打算,他總是一副愛搭不理不表態的樣子。雖然接連幾次都吃了閉門羹,但我仍繼續「厚」著臉皮上門走訪,經第四次走訪動員,得知他很想把門前院壩硬化但手頭較緊的困難後,我隨即摸出身上400元錢給予支持,並幫助他爭取到了一份村護林員的工作,他最終答應把自己3畝地拿出來種植櫻桃,同時答應將幫助動員其他群眾一起改種櫻桃。

張玉芝和同事查看烏雞苗孵化情況

經過三個多月的攻堅克難,調減玉米改種瑪瑙紅櫻桃和五星枇杷項目得到廣大群眾認可,紛紛領苗爭先栽種。1個月後,經驗收丈量,全村累計完成櫻桃和枇杷連片種植700餘畝。為以短養長,解決經果林未見效期間受益問題,支部引領創辦村級合作社多方籌措資金,實施了林下養殖烏雞、套種蔬菜、中藥材等項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管理參與分紅,2018、2019期間,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獲分紅資金近15萬元。

玉芝組織群眾對頭花蓼進行補種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之餘,我還積極主動與市旅投公司對接「旅遊產業助扶貧」事宜,採取公司出資改造、貧困戶以舊房折價入股方式,爭取到並成功實施住房改造特色民宿5棟,岔河組楊龍、楊樹國兩戶參與入股後,僅2019年獲得分紅高達7000餘元。同時,依託遊客紛至沓來的人流量優勢,一部分農戶開起了農家樂、燒烤攤和烙鍋店,找到了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村合作社盈利分紅現場,群眾喜笑顏開

2017年,化屋村順利摘掉深度貧困村帽子;2018年,化屋村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驗收,並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2019年,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昔日以貧困著稱的「窮山惡水之地」,已變為集觀光、採摘、農家樂、露營、度假等為一體的「旅遊村」,數十年一直受貧困困擾的世代苗家兒女,終於徹底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鄉村振興將繼續起航,我將一如既往堅守初心和使命,以「群眾不富、誓不罷休」的精氣神,一如既往抓實補短板、強弱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努力為創建更高水平的小康景區、幸福景區、和諧景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張玉芝

編輯:胡 妍

編審:侯 超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丨黔西縣花溪鄉...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融媒體中心派駐花溪鄉鐘山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初到永富村,我倍感壓力,那之前只從事機關工作,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在群眾眼裡,我只是個啥也不懂的「毛頭小子」。駐村後,我想方設法「補課」,通過走村串寨,上網查詢,請教同事、專家,不斷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為做好駐村工作儲備技能。
  • 「我的扶貧故事」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陳健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哈衝,是金蘭鎮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也是我扶貧路上最深刻的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扶貧「好手」
    我叫劉剛,是黔西縣花溪鄉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3月至今,我先後在洪水鎮永富村、花溪鄉鐘山村開展駐村工作,決戰脫貧攻堅。5年來,我已從最初村民眼裡不懂農村的「毛頭小子」成長為懂農業農村,村民讚許的「老手」,組織認可的「好手」。
  • 「我的脫貧故事」脫了貧,我也成了扶貧隊員|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
    我叫陳敏,是黔西縣大關鎮鍋仲村人,這些年,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在鎮村幹部的傾情幫扶下,我原本貧困的家庭脫了貧,我也有幸成了村裡扶貧工作隊的其中一員。  十幾年前,我從大關鎮文明社區嫁到鍋仲村田壩組,那時候家裡一貧如洗,房子是借別人家的,砌了磚牆蓋上瓦,地板就是土泥巴。公公劉正華患有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經常都要打針吃藥。在我的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們夫妻倆丟下年幼的孩子出門去打工,七攢八湊勉強建了毛坯房,門口還是泥院壩。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解鎖了我們的新生活丨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
    我叫楊玉秀,是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鄉小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幫扶幹部楊紅衛第一次來到我家,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黔西縣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個單位。彭斌家修房子資金不足,自身無勞動力,資金缺口成了硬傷,城投公司設法解決;王文新老人上了年紀,又要照顧殘疾的兒子,無暇料理家務,幫扶幹部自掏腰包為其購買洗衣機,帶著他一起打掃……   楊紅衛到小寨工作後就開始結對幫扶我家,我丈夫去世得早,我一個人撫養一雙兒女多年,加上身體不好,做不了重活,基本就靠低保金和務農的微薄收入過活,楊紅衛知道這些情況後
  • 「我的扶貧故事」從「軟妹子」到「女漢子」
    我叫羅敏,是黔西縣協和鎮一名扶貧幹部,也是協和鎮半坡村黨支部書記,今天想講述的是奮戰在協和鎮脫貧攻堅工作上的「女漢子」是如何從軟妹子蛻變的巾幗故事。2015年1月,組織安排我任協和鎮半坡村第一書記,負責配合及統籌村兩委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此時的我感覺有一股沉重的壓力,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書記,就算是女生也得承擔起第一書記的責任,我深知自己身為國家公職人員肩負的使命,組織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我的脫貧故事」精準扶貧拯救了我們家|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張...
    我叫張加光,家住黔西縣杜鵑街道金鐘社區六組,原本家中經濟還算寬裕,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不料,在2017年時查出直腸癌,一家人的生活被打亂,經濟情況也發生了大轉變。2017年識別貧困戶時,張加光家家徒四壁2017年12月,我做了手術,家中存款因此一掃而光,還欠了很多債務。兩個孩子一個讀大一,一個在職校,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妻子黃永仙撐著。一邊照顧我,一邊幹農活、打零工維持生計。面臨上學難的問題,兩個兒子有輟學打工的念頭,康復期的我仍然經常上貴陽省醫複查,進行康復治療。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19年我從青絲到白髮,不變的是初心丨黔西縣蓮城...
    我叫陳居芬,如今已55歲,是黔西縣蓮城街道雙橋社區幹部。我於1990年開始參加工作,2001年至今,已經紮根基層19年。2006年,在蓮城街道孫家壩駐村5年後的我,因工作調整,被調至蓮城街道雙橋村駐村。
  • ...故事」無悔「6年」的堅守|黔西縣錦繡街道新民社區支部書記李欣
    我是黔西縣錦繡街道新民社區支部書記李欣,擔任支部書記已有整整6年的時間,我因參與脫貧攻堅的整個過程而倍感自豪。作為一名社區幹部,能見證農村的貧困戶點點滴滴的改變、農村基礎設施的大力完善、國家惠民政策的落地開花是一件幸福的事兒。
  • 脫貧攻堅路上的「哈衝」記憶 | 我的扶貧故事
    我叫陳健,2016年1月任職黔西縣金蘭鎮黨委書記後,我與全鎮幹部群眾一起,戰貧鬥困,攻堅克難,不斷努力,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2017年,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經詳細研判後,我們將哈衝苗寨的15戶村民列為搬遷對象。要搬到縣城的消息傳到苗寨後,村民們都不願意搬遷,包村領導帶著村「兩委」幹部去做了幾次思想工作都無濟於事。這個情況,我也十分著急。這關係到十多戶村民的安全和發展問題,只有搬遷,才能改變他們世代貧困的局面。
  • 「我的扶貧故事」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織金縣阿弓鎮聯合村第一書記...
    我叫曾慶義,是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工作員。2018年8月14日,在縣委、縣政府決戰脫貧攻堅大會上,我被組織派任阿弓鎮聯合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在那一刻便在心中堅定了要做老百姓的貼心人的信念。
  • 「我的脫貧故事」甘為渡口一隻船丨黔西縣重新鎮石坪幼兒園教師李維
    我叫李維,今年25歲,家住黔西縣重新鎮朱家寨村三組,是重新鎮石坪幼兒園的一名教師。我父親因小兒麻痺留有後遺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幹不得重活,母親從未上過學,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考上大學沒有學費不用擔心,現在國家有政策,大學生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國家貼息,趕緊去申請辦理,畢業以後有經濟能力了慢慢還。」一股說不出的溫暖和甜蜜剎那間湧上我的心頭,就這樣我順利的步入大學的校門,開啟了我的大學生活。讀大二那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政策,村兩委將我家納入精準扶貧戶。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縣醫保局駐村幹部王歡:用繡花功夫做好醫保扶貧工作
    我叫王歡,是黔西縣醫保局派駐綠化鄉醫保辦工作員,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幫扶走訪鄉黨委、政府安排的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外,主要負責全鄉醫保扶貧建檔管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經辦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每每這個時候,駐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總拉上我,請我和他們一起前往貧困戶家裡作思想工作。2020年1月,為動員大海子村王勇貧困戶參保,我和幫扶幹部不厭其煩上門作工作,和戶主及其家庭成員拉家常、講政策、談風險,前前後後來回跑了3趟,王勇才答應為全家人購買醫保。
  • ...三碰「釘子」也要打通最後一公裡丨黔西縣花溪鄉紀委書記宋小偉
    我叫宋小偉,現為黔西縣花溪鄉紀委書記,我要說的,是我在黔西縣鐵石鄉石丫口村駐村的故事。   2015年6月起,縣審計局派我到鐵石鄉石丫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啟了我為期9個月的駐村工作,時間雖短,但經受住了考驗,收穫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王書記我家糧食直補存摺還沒補回來,我知道你調走了,我又不認識鎮裡面的人,還是請你幫忙問一下?」「好的,我問鎮農業服務中心辦理情況後給你回話。」   「王書記,我在鎮上開了個裝飾裝潢店,是三級殘疾,縣殘聯對殘疾人創業有哪些優惠政策,請你幫忙問一下?」
  • ...日子舒心,我也感覺快樂幸福|黔西縣錦星鎮新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唐靜
    我叫唐靜,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錦星鎮新街社區黨支部書記。新街社區屬於非貧困村,轄區建檔立卡脫貧戶58戶179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按照脫貧不脫幫扶的要求,開展「1+N」幫扶工作,幫助脫貧戶發展產業、美化家園,實現穩定脫貧,走向富裕,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政府是咱的貼心人丨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吳發書
    我叫吳發書,今年65歲,是畢節市黔西縣重新鎮金華村的村民。我家共有七口人,二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交通事故造成了我下肢癱瘓,不能進行生產勞動。十年前,大女兒患上了不治之症,為了給女兒治病,我們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還到處借了錢,但最終也沒有挽回女兒的生命,五年前,我的女兒去世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兩滴淚道盡四年扶貧生涯丨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
    當提筆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料理飯菜?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地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