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玉芝,是黔西縣新仁鄉政府下派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兼駐村幹部。
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如火如荼推進的「白熱化」時期,時任新仁鄉黨政辦公室負責人的我,每天在辦公室裡看著前方戰友頻頻傳來戰報,且受汪洋主席曾強調的「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的指示批示觸動,我更是按捺不住「殺去」前線的衝動。
「書記,請把我派到前線去!」
一次機會,我主動找到鄉黨委書記開門見山地匯報想到村開展扶貧工作的想法。
2017年10月,經鄉黨委研究同意,我離開相對清閒的辦公室工作崗位,光榮成為一名奮戰一線的扶貧幹部。
化屋村是黔西縣僅有的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早年間,這裡一度以貧窮、閉塞、落後著稱,全村房屋破漏,不通水、電、路,人們要出村,必須攀爬村後的懸崖「手扒巖」,物毀人亡的事故時有發生。直至2008年,這個與世隔絕的「懸崖村」才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並同步實施了沼氣池、小水窖及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新建了化屋碼頭、舞臺、廣場、賓館、接待中心等旅遊基礎設施。雖然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獨特的深峽河谷景觀和原生態民族文化也成就了化屋原生態旅遊度假村的美譽,但由於長期閉塞和貧困困擾,截至2017年年初,全村還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戶313人,貧困發生率27.82%。
張玉芝組織村「兩委」人員開會
到化屋村後,我迅速轉變角色,召集駐村工作組、村兩委班子和小組長召開討論會,深入分析困擾貧困的根源,研究制定發展計劃,結合化屋村土壤、海拔、氣候等實際,在農業、旅遊等部門有關專家的建議下,最終初步確定了「堅持農旅結合,依託旅遊大力發展瑪瑙紅櫻桃、五星枇杷和烏雞養殖等特色農業,留下一份帶不走的富民產業」的發展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說幹就幹。」明確分工後,我一邊組織群眾代表外出考察學習,一邊往旅遊、農業、扶貧、民宗等部門跑,主動對接爭取項目支持事宜。同時,以組為單位高密度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板凳會,廣泛徵求意見,動員群眾轉變傳統種植觀念,調減玉米改種櫻桃、枇杷等特色水果,同步發展優質烏雞養殖。
張玉芝在安置點召開群眾會
「書記,不種包穀我們吃什麼呀!……」
「櫻桃、枇杷種出來後,賣不出去咋個辦,到時候背去你家哦!」
……
只要一開口,到處是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聲音,發展阻力很大。我便和村兩委班子、駐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白天遇不到人就晚上去,一次不成就繼續動員。自由組的楊國建戶是寨子裡出了名的倔脾氣,第一次到他家走訪就吃了閉門羹,和他講政策說打算,他總是一副愛搭不理不表態的樣子。雖然接連幾次都吃了閉門羹,但我仍繼續「厚」著臉皮上門走訪,經第四次走訪動員,得知他很想把門前院壩硬化但手頭較緊的困難後,我隨即摸出身上400元錢給予支持,並幫助他爭取到了一份村護林員的工作,他最終答應把自己3畝地拿出來種植櫻桃,同時答應將幫助動員其他群眾一起改種櫻桃。
張玉芝和同事查看烏雞苗孵化情況
經過三個多月的攻堅克難,調減玉米改種瑪瑙紅櫻桃和五星枇杷項目得到廣大群眾認可,紛紛領苗爭先栽種。1個月後,經驗收丈量,全村累計完成櫻桃和枇杷連片種植700餘畝。為以短養長,解決經果林未見效期間受益問題,支部引領創辦村級合作社多方籌措資金,實施了林下養殖烏雞、套種蔬菜、中藥材等項目,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管理參與分紅,2018、2019期間,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獲分紅資金近15萬元。
張玉芝組織群眾對頭花蓼進行補種
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之餘,我還積極主動與市旅投公司對接「旅遊產業助扶貧」事宜,採取公司出資改造、貧困戶以舊房折價入股方式,爭取到並成功實施住房改造特色民宿5棟,岔河組楊龍、楊樹國兩戶參與入股後,僅2019年獲得分紅高達7000餘元。同時,依託遊客紛至沓來的人流量優勢,一部分農戶開起了農家樂、燒烤攤和烙鍋店,找到了穩定的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村合作社盈利分紅現場,群眾喜笑顏開
2017年,化屋村順利摘掉深度貧困村帽子;2018年,化屋村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驗收,並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2019年,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昔日以貧困著稱的「窮山惡水之地」,已變為集觀光、採摘、農家樂、露營、度假等為一體的「旅遊村」,數十年一直受貧困困擾的世代苗家兒女,終於徹底撕掉「貧窮、落後」的標籤。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鄉村振興將繼續起航,我將一如既往堅守初心和使命,以「群眾不富、誓不罷休」的精氣神,一如既往抓實補短板、強弱項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努力為創建更高水平的小康景區、幸福景區、和諧景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張玉芝
編輯:胡 妍
編審:侯 超